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1)
2023(15854)
2022(13271)
2021(12259)
2020(9951)
2019(23081)
2018(22734)
2017(43157)
2016(23011)
2015(25980)
2014(26225)
2013(25934)
2012(24390)
2011(22315)
2010(22469)
2009(20841)
2008(20571)
2007(18582)
2006(16256)
2005(14505)
作者
(68270)
(57391)
(57129)
(54265)
(36196)
(27696)
(26119)
(22362)
(21887)
(20468)
(19453)
(19289)
(18189)
(17982)
(17805)
(17736)
(17304)
(16844)
(16402)
(16343)
(14262)
(14168)
(13980)
(13170)
(13001)
(12898)
(12640)
(12629)
(11733)
(11562)
学科
(107142)
经济(107039)
(64872)
管理(61745)
(48167)
企业(48167)
方法(44508)
数学(38908)
(38476)
数学方法(38434)
中国(30001)
地方(27124)
农业(25735)
业经(25437)
(24502)
(21356)
(18742)
(18185)
贸易(18174)
(17540)
(16476)
银行(16439)
(16283)
金融(16277)
(16216)
环境(15863)
(15816)
理论(15545)
(15535)
技术(14597)
机构
学院(339738)
大学(336646)
(142264)
经济(139292)
管理(128779)
研究(116744)
理学(110560)
理学院(109267)
管理学(107346)
管理学院(106710)
中国(88733)
科学(71652)
(71150)
(64064)
(62840)
(58998)
中心(54628)
研究所(53519)
(52056)
业大(51559)
财经(50430)
农业(48282)
(46315)
师范(45847)
(45723)
北京(44607)
经济学(43952)
(41568)
(41447)
经济学院(39571)
基金
项目(224924)
科学(177035)
研究(165103)
基金(162041)
(140985)
国家(139735)
科学基金(119695)
社会(105535)
社会科(99806)
社会科学(99782)
(89767)
基金项目(85554)
自然(76063)
教育(75679)
(74747)
自然科(74289)
自然科学(74270)
自然科学基金(72911)
编号(67795)
资助(65717)
成果(54627)
(53330)
重点(50914)
(49429)
课题(47048)
(46741)
创新(43686)
国家社会(43508)
科研(43066)
发展(42548)
期刊
(163324)
经济(163324)
研究(98268)
中国(68885)
(61954)
学报(52913)
科学(49642)
(49490)
管理(46141)
农业(41604)
大学(40642)
学学(38461)
教育(36597)
(32675)
金融(32675)
技术(31123)
业经(29726)
经济研究(25082)
财经(24809)
问题(21787)
(21410)
(20361)
(17509)
技术经济(17354)
统计(16482)
商业(15799)
资源(15587)
(15560)
理论(15266)
图书(15194)
共检索到509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徐志向  丁任重  张敏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动态匹配以及各要素和阶段的连续循环周转与世界市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在于修复社会再生产的失衡,关键是要加快提高中高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增速。当前,在具备优越经济条件的同时,依然在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流动、分配异质性、扩大消费等方面存在困境。只有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推动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驱联动"的社会再生产动态匹配式平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海姣   许婵   罗惠娟   江盼  
<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它根植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辩证唯物论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方法,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忌急功冒进和急于求成。历史唯物主义则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引。
关键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诗园  郑联盛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广大、最深厚、最艰巨的地区。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关注的重大政策议题。本文在简要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系统关联四个环节、政策目标耦合五个“实现”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进行详细探讨。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存在的一系列有待加强的方面,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宸梓  白永秀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之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数字技术以其高通用性、高渗透性、高共享性等属性快速渗透城乡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打通城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存在的诸多堵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从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内涵入手,阐释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数字化变革,探讨数字技术在城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上如何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盘活城乡商品和要素流通和促进城乡消费协同升级等方面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城乡关系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焦方义  张东超  郑茜月  
产业资本循环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于依托我国的内需潜力,顺畅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环节,使供需良性适配,实现价值增殖。当前,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着有效需求收缩,分配和消费环节受阻,供给侧冲击,生产和交换环节不畅,市场主体预期不足等问题。理论分析发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内生于城镇化过程,通过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变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有效释放内需,优化投资供给,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新型城镇化与生产到消费的国民经济循环密切关联,具备供求匹配的双重条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以县城带动乡村振兴,顺畅分配和消费环节,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引领产业升级,打通生产和交换环节,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稳定并增强国内与国际市场主体预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闫庆民  唐路元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过去 ,许多人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的理解较为片面。事实上 ,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都涉及对再生产理论的分析 ,分别研究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 ,它们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 ,构成完整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研究的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梦博  李世斌  
需求侧管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逢其时,但传统供给学派大规模减税的主张并不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已经充分阐明了在社会生产中,结构均衡和优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诗源  郭雅媛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对“三农”领域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新发展阶段将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方面探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雪敏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生产”“价值实现”“价值分配”的整体分析框架,从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生产”环节唯一的生产者——劳动者;从资本循环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实现”环节,完成“惊险的跳跃”;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价值分配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分配”环节,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我国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事业的成效会显著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雪敏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生产”“价值实现”“价值分配”的整体分析框架,从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生产”环节唯一的生产者——劳动者;从资本循环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实现”环节,完成“惊险的跳跃”;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价值分配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分配”环节,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我国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事业的成效会显著提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申淑征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意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主体性、整体性和价值性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以此为观照,从重视人的需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树立整体观念,坚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完善制度保障,坚持健全完善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三方面着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蓄势赋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