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4)
2023(9826)
2022(8059)
2021(7098)
2020(5680)
2019(12838)
2018(12610)
2017(24429)
2016(12938)
2015(14507)
2014(14638)
2013(14841)
2012(13927)
2011(12902)
2010(13244)
2009(12771)
2008(12628)
2007(11575)
2006(10206)
2005(9148)
作者
(37034)
(31409)
(31211)
(29761)
(19999)
(15068)
(14209)
(11911)
(11893)
(11259)
(10778)
(10593)
(10027)
(9916)
(9824)
(9683)
(9147)
(8976)
(8944)
(8939)
(8007)
(7544)
(7522)
(7178)
(7043)
(7013)
(6994)
(6885)
(6326)
(6074)
学科
(64784)
经济(64669)
(44969)
管理(43509)
(34426)
企业(34426)
方法(29570)
(27527)
数学(25975)
数学方法(25823)
(20494)
农业(18490)
业经(17591)
(17312)
中国(16737)
地方(11936)
(11662)
(11168)
金融(11163)
(11140)
财务(11122)
财务管理(11091)
(11048)
银行(11042)
企业财务(10671)
(10555)
(9919)
(9645)
贸易(9642)
体制(9454)
机构
大学(201770)
学院(200664)
(89829)
经济(88053)
管理(78556)
理学(68018)
理学院(67392)
管理学(66526)
管理学院(66143)
研究(62828)
中国(49293)
(46844)
(39987)
财经(36344)
(32990)
科学(32791)
(31728)
(30794)
经济学(29949)
中心(29753)
(29134)
经济学院(27100)
财经大学(26973)
业大(26210)
研究所(25601)
(24857)
师范(24677)
北京(24655)
(23801)
农业(23339)
基金
项目(129899)
科学(104833)
研究(99291)
基金(97794)
(82468)
国家(81711)
科学基金(71911)
社会(68685)
社会科(65020)
社会科学(65012)
基金项目(50989)
(49673)
教育(46108)
自然(42410)
自然科(41447)
自然科学(41439)
自然科学基金(40755)
(40731)
资助(39504)
编号(39309)
成果(33541)
(31356)
(30895)
国家社会(29515)
重点(28587)
教育部(27793)
(27519)
课题(27241)
人文(27166)
(27160)
期刊
(104544)
经济(104544)
研究(62701)
中国(41010)
(37099)
(35097)
管理(28916)
学报(27725)
科学(26278)
大学(23392)
(23301)
金融(23301)
农业(22411)
学学(22132)
财经(19639)
教育(19265)
业经(18782)
(16752)
经济研究(15911)
技术(15470)
问题(13918)
(10496)
(10006)
农村(9865)
(9865)
技术经济(9552)
理论(9537)
统计(9253)
农业经济(9185)
经济问题(9123)
共检索到303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建   徐康   陈彬  
乡村振兴是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分析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地区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乡村振兴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绿色普惠金融、公共服务正向影响共同富裕,其中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最强、绿色普惠金融次之、公共服务最弱。因此,应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底盘;着力建设技术创新引领高地,贯通科技循环通路;强化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延伸金融覆盖范围。打造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供给,力求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婉婷   卢秀茹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间的机理关系,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富裕”和“共同”两维度选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建共同富裕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从数字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建设、数字金融建设三方面选取5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①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②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但没有证据证实对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有影响。③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④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丽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本文基于201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边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一正向边际影响更大。此外,普惠金融被证实能够加速农村电商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为此,在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快普惠金融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以农村电商为突破口,为乡村振兴提供平台支持,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晓华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区域差异调节了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乡村振兴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份的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淑英   杨明珠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均有正向影响,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职业教育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对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应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新蜀  李丹怡  刘越  
文章分别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共同富裕综合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中西部地区享受到的数字乡村建设红利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且数字乡村建设的共富效应对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的影响大于粮食主销区;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母娜   王征兵  
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简称CRRS)数据,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显著提升村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水平。机制分析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促进村民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仅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精神富裕间发挥中介效应,公共参与不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不论是否已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的发展都能显著促进村民的共同富裕;但在有贫困经历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仅促进村民物质富裕,对精神富裕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马太效应”,对西部地区缩小收入差距的贡献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辉   梁勇   田勇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富足的支撑点。乡村产业振兴可以通过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民就业与创业技能,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文通过分析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并基于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即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兴庆  
中国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目前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带来的排斥性风险难以完全消除,而两者带来的包容性机遇也会长期存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把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缩小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差距的过程;应推进城乡双向开放,让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公平地扩散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受益;应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让小农户以更大比例分享高效农业发展的红利;应消除制度性差距,让农民农村在再分配中以更大比例获益;应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曾莲   邓文悦扬  
中国不同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亟须深入探究其演进规律。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特征。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二者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以及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共同富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最高,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全国和四个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还表现出β收敛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亚华  关长坤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途径。引入市场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市场既存在发展困境,又面临市场失灵,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要求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处于初级阶段,增进市场与政府互补协作关系,对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厘清了乡村振兴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共同富裕的财富效应、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然后围绕乡村振兴中市场失灵与市场发展困难,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服务、补充、监管市场增进市场机制的共富效应;最后讨论了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市场与政府互补协作、互相依赖的关系。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亚华  关长坤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途径。引入市场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市场既存在发展困境,又面临市场失灵,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要求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处于初级阶段,增进市场与政府互补协作关系,对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厘清了乡村振兴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共同富裕的财富效应、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然后围绕乡村振兴中市场失灵与市场发展困难,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服务、补充、监管市场增进市场机制的共富效应;最后讨论了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市场与政府互补协作、互相依赖的关系。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重大战略部署予以推进,补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短板。基于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建设思想作为理论依据的。然而,在实践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短板依然明显、“三农”领域资源集聚不足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还面临一些问题,亟需尽快破解。基于此,应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乡村资源聚集新格局,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新体系,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新突破。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青  郭雅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论文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基本关系出发,分析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作用,明确当前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内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夏英  王海英  
本文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活的主要变化特征及面临挑战的分析,阐述立足新阶段,应对发展新挑战,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意义重大,迫切需要《乡村振兴促进法》落地见效。针对城乡、区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聚焦农民生活富裕目标,在《乡村振兴促进法》框架下提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主要路径,以构建生活富裕理论指导体系为支撑,确保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有的放矢;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为手段,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以城乡融合为价值尺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兼顾公平与效率,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