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8)
2023(5381)
2022(4347)
2021(4124)
2020(3113)
2019(6763)
2018(6411)
2017(11886)
2016(6425)
2015(6993)
2014(6964)
2013(6673)
2012(6580)
2011(6197)
2010(6456)
2009(6342)
2008(6324)
2007(6041)
2006(5611)
2005(4653)
作者
(19309)
(16621)
(16386)
(15795)
(10278)
(8105)
(7350)
(6332)
(6331)
(5877)
(5714)
(5608)
(5234)
(5092)
(5024)
(5020)
(4843)
(4717)
(4663)
(4626)
(4163)
(4004)
(3996)
(3820)
(3679)
(3671)
(3655)
(3631)
(3459)
(3374)
学科
(28669)
经济(28634)
(22353)
(19913)
管理(15849)
农业(15056)
(11881)
企业(11881)
业经(10380)
中国(8923)
方法(8803)
(8357)
地方(8272)
(7536)
数学(7291)
数学方法(7134)
农业经济(6848)
(6693)
(6112)
(5835)
发展(5817)
(5810)
收入(5399)
工作(4938)
(4922)
(4846)
农村(4824)
建设(4552)
及其(4522)
(4477)
机构
学院(98398)
大学(96678)
(36358)
经济(35257)
研究(34656)
管理(34254)
理学(29248)
理学院(28821)
管理学(28107)
管理学院(27930)
中国(26546)
(22514)
科学(21698)
(20687)
(17696)
(17067)
中心(16974)
农业(16286)
(16065)
业大(15657)
(15576)
师范(15453)
研究所(15205)
财经(13593)
(12870)
北京(12589)
(12525)
师范大学(12339)
(12323)
(12249)
基金
项目(64057)
科学(50874)
研究(47521)
基金(46822)
(40833)
国家(40403)
科学基金(34568)
社会(31940)
社会科(29874)
社会科学(29866)
(25522)
基金项目(25213)
教育(20986)
自然(20934)
(20799)
自然科(20464)
自然科学(20461)
自然科学基金(20051)
编号(19783)
资助(17572)
成果(16829)
重点(14247)
(14225)
(13717)
课题(13708)
(13523)
国家社会(13432)
(12433)
(12213)
(12058)
期刊
(51915)
经济(51915)
研究(29061)
(28399)
中国(23187)
农业(18304)
学报(17524)
科学(16780)
大学(14107)
学学(13445)
(13244)
业经(11528)
管理(11195)
教育(10648)
(10367)
金融(10367)
农业经济(7684)
农村(7628)
(7628)
(7603)
技术(6953)
问题(6804)
财经(6790)
(6263)
经济研究(6059)
社会(6023)
(5901)
业大(5629)
社会科(5236)
社会科学(5236)
共检索到153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上,其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基层组织进行生活治理的能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着宏观现代化不足和微观现代化过度的问题,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于微观的过度现代化。如果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将乡村发展看作是化解城市经济危机和扩大国内社会需求的手段,进而使乡村成为经济增长点,或者将乡村振兴仅仅看作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策略,在微观层面上推动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村消费水平,都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环境问题,挤压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并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失衡。乡村振兴需要摆脱乡村对城市的单向依赖,使乡村成为乡村居民的生存空间,发展以增加乡村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推动多样性的农业发展,从而减少工业品对乡村环境的破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必良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景新  支晓娟  
中国农村全面复兴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推进中国乡村振兴进入地域空间重构和综合价值追求的新阶段。农业产业多元价值追求拓展到农村地域空间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现代化推向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同步规划建设新阶段,农民与市民的收入水平、生活品质、权益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全面缩小;农村地域空间内同时嵌入了"四化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等多重愿景,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将逐步实现。下一步,应该以县域为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志敏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树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而在乡村振兴中农村的基层治理尤其重要,有助于解决基层和农民的矛盾,和谐基层关系,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强调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发展力量、平衡机制、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提出了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苏建  王鹏翔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精英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宏观制度安排的不断推演和乡村地区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也有所不同。当前,国家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精英在原有"内生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驻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各类乡村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表明,"能人型乡村治理精英"与"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的长期组合,能够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方世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前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式拉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谈不上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思路和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今年中央1号文件具体部署,数月之内迅速得到贯彻落实。近期,江苏等一些地方已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拿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的确,乡村振兴不是一个喊喊而已的口号,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主体、城乡总体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振兴的意义可谓重大而深远。从某种角度来说,乡村的振兴也意味着我国城乡发展格局的重构。
关键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从乡村的空间性出发,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理问题,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职业教育新动能。借鉴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模型,构建乡村“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三元分析框架,重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治理的空间逻辑。其中,物质空间治理通过构建工学空间、实践空间和创客空间,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促进乡村自然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精神空间治理通过赋能文化主体、激发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再生产、共创文化治理体系,重塑乡村公共精神,重构乡土文明价值;社会空间治理以治理主体“增志”提升“新农人”技术自觉,以治理客体“增技”建成数字化“差异乡村”,以治理手段“增能”加强城乡空间融合治理能力,以治理机制“增效”促进乡村全域协同共生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亟待开辟空间治理新领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教育强国与农业强国建设,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