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2)
2023(9516)
2022(7832)
2021(7433)
2020(6054)
2019(13375)
2018(13624)
2017(25244)
2016(14112)
2015(16035)
2014(16147)
2013(15570)
2012(14612)
2011(13310)
2010(13475)
2009(12694)
2008(12463)
2007(11561)
2006(10372)
2005(9254)
作者
(40864)
(34845)
(33863)
(32409)
(21345)
(16794)
(15515)
(13545)
(13204)
(12285)
(11694)
(11665)
(10888)
(10779)
(10638)
(10388)
(10198)
(9925)
(9895)
(9787)
(8755)
(8629)
(8421)
(8240)
(7914)
(7836)
(7592)
(7437)
(7193)
(7039)
学科
(56718)
经济(56648)
(49807)
(42256)
农业(33293)
管理(31899)
(21246)
企业(21246)
业经(19327)
中国(17679)
方法(16370)
地方(15148)
数学(13652)
(13540)
数学方法(13425)
(12973)
农业经济(12744)
(12498)
(11786)
(11139)
发展(9899)
(9880)
(9777)
农村(9751)
(9322)
理论(9300)
土地(8757)
收入(8707)
(8622)
贸易(8617)
机构
学院(199449)
大学(192993)
(75662)
经济(73723)
管理(70965)
研究(69802)
理学(60647)
理学院(59911)
管理学(58662)
管理学院(58312)
(57653)
中国(54465)
科学(44616)
农业(43978)
(42243)
业大(38045)
(36050)
中心(33867)
(33693)
(33362)
研究所(32515)
(29509)
师范(29204)
农业大学(27431)
(26012)
(25916)
北京(25755)
财经(25530)
(24324)
(23007)
基金
项目(130341)
科学(100880)
研究(99977)
基金(90642)
(78997)
国家(78093)
科学基金(65549)
社会(61457)
社会科(57268)
社会科学(57254)
(54311)
基金项目(48460)
教育(44634)
编号(44400)
(43741)
自然(40317)
自然科(39281)
自然科学(39270)
自然科学基金(38527)
成果(36412)
资助(35152)
(32543)
课题(30373)
(29986)
重点(28835)
(27975)
(26490)
(25548)
(25233)
国家社会(24601)
期刊
(99384)
经济(99384)
(63943)
研究(56994)
中国(50181)
农业(43245)
学报(35426)
科学(31597)
大学(27629)
教育(27464)
(26340)
学学(26068)
业经(23775)
管理(21715)
(19858)
(19715)
金融(19715)
技术(17859)
农业经济(15095)
农村(15024)
(15024)
问题(14424)
(14186)
财经(12023)
经济研究(11927)
业大(11295)
世界(11112)
资源(10972)
社会(10685)
经济问题(10483)
共检索到313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自祥  
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不同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既有研究更多关注乡村振兴中的返乡农民工和中坚农民,而忽视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受制于家庭功能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分化双重因素,这一群体基本丧失进城正规就业的机会,多嵌入本地灵活的非正规就业体系。农村多元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化、家庭伦理责任需求以及就地务工的灵活性成为其产生的基础。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作为当前农村人数较多、较为活跃的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经济性、家庭性、治理性和社会性多重功能,具体表现在助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家庭双重收入、成为国家与乡村中间人和形塑乡村振兴新秩序等方面,成为乡村振兴的“第三主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自祥  
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不同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既有研究更多关注乡村振兴中的返乡农民工和中坚农民,而忽视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受制于家庭功能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分化双重因素,这一群体基本丧失进城正规就业的机会,多嵌入本地灵活的非正规就业体系。农村多元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化、家庭伦理责任需求以及就地务工的灵活性成为其产生的基础。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作为当前农村人数较多、较为活跃的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经济性、家庭性、治理性和社会性多重功能,具体表现在助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家庭双重收入、成为国家与乡村中间人和形塑乡村振兴新秩序等方面,成为乡村振兴的“第三主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曾福生  蔡保忠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首先,本文从要素流动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乘数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是产业兴旺的"先行资本",从生态宜居的重点和落脚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是生态宜居的"必要条件",从劳动替代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包容性增长效应以及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是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其次,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式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别,全面概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立法规划、资金保障、建设管护、配套制度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科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胜军  
在传统的"城市优先、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村社区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农村地域局限性、低层次、低水平、边缘化生存的社区教育。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它赋予了农村社区教育新内涵、新使命。因此,"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应被重新解读为一种城乡统筹治理、面向农村和农村社区居民的现代化、制度化发展的社区教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丹丹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农村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基础设施通过要素直接投入和外溢效应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人口素质提升、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谈海亮   叶提芳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乡村网红是深度媒介化的乡村涌现出的新群体,其自发或自觉的文化建构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判断性抽样,从抖音平台抽取251个有效样本,审视乡村网红在建构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给出引导建议。在身份层面,乡村网红主要由“在地”农民构成,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率先确立了农民群体在当代乡村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内容层面,乡村网红在新媒体空间生产的巨量媒介文本,记录和塑造当代中国新乡村文化;意义层面,乡村网红话语从个体意识、生活方式、人伦关系和乡村本体价值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涵义。同时,乡村网红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生产主体的持续生产能力不足、内容题材超真实趋势增强、价值观念存在较多矛盾话语等局限。由此建议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提升乡村网红自主生产能力;调控平台算法和流量,加大对真实乡村题材的流量倾斜;倡导“三农”知识精英入场,形成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冲机制,引导乡村网红良性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谈海亮   叶提芳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乡村网红是深度媒介化的乡村涌现出的新群体,其自发或自觉的文化建构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判断性抽样,从抖音平台抽取251个有效样本,审视乡村网红在建构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给出引导建议。在身份层面,乡村网红主要由“在地”农民构成,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率先确立了农民群体在当代乡村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内容层面,乡村网红在新媒体空间生产的巨量媒介文本,记录和塑造当代中国新乡村文化;意义层面,乡村网红话语从个体意识、生活方式、人伦关系和乡村本体价值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涵义。同时,乡村网红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生产主体的持续生产能力不足、内容题材超真实趋势增强、价值观念存在较多矛盾话语等局限。由此建议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提升乡村网红自主生产能力;调控平台算法和流量,加大对真实乡村题材的流量倾斜;倡导“三农”知识精英入场,形成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冲机制,引导乡村网红良性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定祥  刘娟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基础支撑。这必然需要在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上改造或新建大量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进而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机制与模式。本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与分析工具,论证了政府和市场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效率与失灵,明确了政府与市场机制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构建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机制与模式。基本结论是:在依托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中,政府应在公益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激励市场机制在私益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发挥决定作用,还需要在准公益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中构建市场、政府与社会有机耦合的投资机制与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琳   向德平  
聚焦“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以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为个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赋权理论视角来系统分析赋权的基础、过程、方式和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赋权的基础是“三农”主体,主体中蕴藏的潜能和优势资源构成内源式赋权的先导性因素;内源式赋权和外源式赋权存在交互协同的辩证关系,能够产生赋权逐层外扩效应和交互可持续效应,实现两者双向互构是有效增强赋权可持续效应的路径;赋权的最佳结果是形成内外可持续效应,其本质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深化和传递。由此,乡村振兴应多维赋权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充分发挥“三农”主体作用,交互运用内源式赋权与外源式赋权等方式,激发其内生动力的持续深化、联动发展和跨主体跨区域传递,进而实现赋权可持续效应,最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振楠  张秀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明确如何以农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为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效借鉴。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关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进程,应在乡村振兴中具备以点带面的"点睛"与带活全局的"铸魂"功能。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以政策体系及结果的低效、失效为特点的功能性失灵问题,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空心化与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空无化。应从供给逻辑、主体、路径等层面系统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以供需平衡为导向的服务逻辑,通过还权赋能重塑农民主体性,基于合作治理增加社会化供给,进而超越功能性失灵,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振伟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问题,建立"公共利益"认定程序,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范围,建立科学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程序;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问题;三是完善宅基地管理使用制度问题;四是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管理制度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胜  
本文针对葫芦岛市所辖农村地区提出了乡村振兴还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分析包括人财物的严重缺乏以及产业链不健全的困境原因,论述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提出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