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12)
- 2023(12927)
- 2022(10901)
- 2021(10191)
- 2020(8719)
- 2019(20227)
- 2018(20087)
- 2017(38237)
- 2016(20981)
- 2015(23994)
- 2014(24146)
- 2013(23886)
- 2012(22313)
- 2011(20184)
- 2010(20145)
- 2009(18673)
- 2008(18376)
- 2007(16667)
- 2006(14197)
- 2005(12138)
- 学科
- 济(88001)
- 经济(87911)
- 业(56233)
- 管理(54241)
- 企(42855)
- 企业(42855)
- 方法(42599)
- 数学(37332)
- 数学方法(36791)
- 农(34658)
- 农业(23117)
- 中国(22310)
- 财(22164)
- 业经(21368)
- 地方(20172)
- 学(18395)
- 制(15658)
- 贸(14949)
- 贸易(14945)
- 易(14390)
- 理论(13826)
- 和(13144)
- 务(12995)
- 财务(12951)
- 财务管理(12916)
- 环境(12447)
- 企业财务(12239)
- 融(11965)
- 金融(11961)
- 银(11942)
- 机构
- 学院(303017)
- 大学(302088)
- 济(118656)
- 经济(115972)
- 管理(114968)
- 理学(100080)
- 研究(99215)
- 理学院(98858)
- 管理学(96764)
- 管理学院(96164)
- 中国(71898)
- 科学(63495)
- 京(62667)
- 农(57615)
- 财(53387)
- 所(50152)
- 业大(48327)
- 中心(47584)
- 江(46915)
- 研究所(45987)
- 范(44922)
- 师范(44499)
- 农业(44451)
- 财经(42884)
- 经(38845)
- 北京(38320)
- 州(36873)
- 经济学(36501)
- 师范大学(35650)
- 院(34938)
- 基金
- 项目(207629)
- 科学(163740)
- 研究(151808)
- 基金(149569)
- 家(130023)
- 国家(128845)
- 科学基金(110396)
- 社会(95532)
- 社会科(90168)
- 社会科学(90140)
- 省(84837)
- 基金项目(79764)
- 教育(71830)
- 自然(71623)
- 划(70353)
- 自然科(69955)
- 自然科学(69929)
- 自然科学基金(68654)
- 编号(62686)
- 资助(60668)
- 成果(51558)
- 重点(47328)
- 部(46159)
- 发(45642)
- 课题(43933)
- 创(42779)
- 科研(40414)
- 创新(39907)
- 教育部(39482)
- 大学(38676)
- 期刊
- 济(130396)
- 经济(130396)
- 研究(83266)
- 中国(58269)
- 农(56998)
- 学报(50668)
- 科学(45971)
- 财(41724)
- 大学(38882)
- 教育(38335)
- 管理(38289)
- 农业(38262)
- 学学(36638)
- 技术(27385)
- 业经(24940)
- 融(24918)
- 金融(24918)
- 财经(20807)
- 经济研究(18874)
- 问题(18063)
- 业(17984)
- 经(17828)
- 版(17206)
- 统计(14990)
- 技术经济(14487)
- 图书(14382)
- 资源(14265)
- 理论(13431)
- 策(13359)
- 科技(13323)
共检索到436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晔 徐好好 刘菊英
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补充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关键主体,其认知和实践直接决定着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调研发现:教师认可学校具有保护、筛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功能。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教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可度高;二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面临着乡村教师窄偏理解乡土文化、参与意愿有待提高以及乡土文化功能发挥层次缺漏等现实困境。乡村学校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需要以优势视角确认乡土文化功能的育人价值,在行动体验中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多方协力提供保障支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白亮
从20世纪初开始,新式学校进入中国乡村社会,几经涤荡融合经过近百年的历史逐渐成为了乡村社会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21世纪开始的前十年却又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逆向过程——大量学校从乡村社会迅速退出。当乡村学校业已成为乡村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乡村社会中特定社会功能之时,突然地退出必将会破坏完整的乡村社会结构,对乡村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国家从战略层面开始调整城乡发展关系,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乡村学校的社会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学校 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乡土文化不仅有文化保育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德业相劝和患难相恤的思想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在当代经济与社会中仍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新时代社会条件加以创造性转化,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觉悟和"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新乡贤,应是其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创造性转化 社会条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珊 李新
乡土教材自清末产生至今,其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乡土教材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续、文化育人、文化规范等四重文化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健全乡土教材编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发独具特色的优质教材;完善乡土教材质量审查机制,研制适用乡土教材的标准体系;因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升乡土教材的使用成效;构建权责分明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强化乡土教材制度供给。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教材 文化功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朝宗 苗江欢 李丹
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有知识、懂科学、有情怀的农村籍大学生的参与,农村籍大学生以乡村经济引领者、乡村文化传承者、乡村生活建设者等身份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弥补了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短板”。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受到经济利益、乡村情结、制度帮扶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制定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补位”功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华英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之一,也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在对湖南农村地区的景观、民俗等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波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汪圣 聂玉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以普同性知识逻辑为指导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系列成就,同时也催生了乡土文化边缘化、乡村文化同质化、农民文化主体性弱化等意外后果。研究发现,地方性知识的张扬有助于赓续乡村文化血脉、重构乡村文化自信、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提高农民文化主体性、提升乡村文化涵育价值,能够有效弥补基于普同性知识逻辑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不足,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基于此,可以着重开展加强地方性知识文献资料整理、培育地方性知识的重点传承主体、创新地方性知识的传承机制、探寻地方性知识与普同性知识的共生路径等工作,以深度发挥地方性知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师莫 周军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深耕红色沃土,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增添异彩,是振兴美丽乡村的现实需要。站在新征程上,探寻乡村振兴进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分析当前发展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以文化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积极引导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战略抉择。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常青 杨武健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乡村田野调查法,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参与式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依托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设计六条参与式路径,归纳总结三种参与模式。基层图书馆应当借助新媒体思维,依托距离空间和环境地域优势,确定社交实物,选择参与式模式,拟定参与方案,通过互动、共振过程,实现图书馆参与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 图书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柏先红 刘思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提质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本文基于全国调研数据介绍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及各地好的做法,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贫困户脱贫动力不足,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最后文章提出要以特色小镇建设、基层党组织和精准脱贫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文化认同 共同体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文化认同 共同体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乡土知识具有确保农民生计安全,促进贫困户精神脱贫、产业脱贫和实现绿色减贫的功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知识的惠益分享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结合对不同地区乡土知识促进减贫内在作用案例的分析,力图解释现代科学知识话语体系,城市化、市场失衡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当前乡土知识惠益分享形成的困境。提出乡土知识的发展需要追求和谐、包容、独立的发展理念,培养乡土知识的继承人,在公平贸易基础上加大对于乡土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加强对原住民权利与利益的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知识 惠益分享 减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