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1)
- 2023(14970)
- 2022(12542)
- 2021(11846)
- 2020(10018)
- 2019(23079)
- 2018(22881)
- 2017(43370)
- 2016(23519)
- 2015(26611)
- 2014(26683)
- 2013(26363)
- 2012(24532)
- 2011(22063)
- 2010(22133)
- 2009(20894)
- 2008(20651)
- 2007(18666)
- 2006(16174)
- 2005(14099)
- 学科
- 济(100926)
- 经济(100805)
- 管理(66035)
- 业(64915)
- 企(49994)
- 企业(49994)
- 方法(46803)
- 数学(41249)
- 数学方法(40677)
- 农(37639)
- 中国(26490)
- 财(25499)
- 农业(25009)
- 业经(23615)
- 地方(23525)
- 学(21416)
- 制(18608)
- 贸(16941)
- 贸易(16932)
- 环境(16622)
- 易(16402)
- 务(15290)
- 财务(15238)
- 财务管理(15189)
- 理论(14746)
- 和(14698)
- 企业财务(14392)
- 发(14087)
- 融(14087)
- 金融(14084)
- 机构
- 学院(337529)
- 大学(335071)
- 济(134142)
- 经济(131114)
- 管理(130467)
- 理学(112592)
- 理学院(111334)
- 研究(110350)
- 管理学(109123)
- 管理学院(108490)
- 中国(83854)
- 京(70045)
- 科学(69809)
- 农(62839)
- 财(61417)
- 所(55518)
- 中心(53583)
- 业大(53198)
- 江(52529)
- 研究所(50395)
- 财经(48912)
- 农业(48301)
- 范(45392)
- 师范(44922)
- 经(44360)
- 北京(43280)
- 州(41674)
- 经济学(40671)
- 院(39625)
- 省(36968)
- 基金
- 项目(229166)
- 科学(180012)
- 基金(165620)
- 研究(165605)
- 家(143703)
- 国家(142444)
- 科学基金(122915)
- 社会(105211)
- 社会科(99381)
- 社会科学(99351)
- 省(92602)
- 基金项目(88331)
- 自然(80008)
- 自然科(78087)
- 自然科学(78064)
- 教育(76692)
- 自然科学基金(76637)
- 划(76293)
- 编号(67684)
- 资助(67607)
- 成果(53949)
- 重点(51425)
- 部(50053)
- 发(49453)
- 创(46847)
- 课题(46559)
- 科研(44139)
- 创新(43802)
- 国家社会(42895)
- 教育部(42777)
- 期刊
- 济(152828)
- 经济(152828)
- 研究(93013)
- 中国(66822)
- 农(61676)
- 学报(55439)
- 科学(50414)
- 财(48498)
- 管理(45070)
- 大学(42378)
- 农业(41446)
- 学学(39983)
- 教育(33844)
- 技术(30299)
- 融(30097)
- 金融(30097)
- 业经(28502)
- 财经(23511)
- 经济研究(22112)
- 问题(20507)
- 经(20150)
- 业(19993)
- 版(18551)
- 统计(17919)
- 资源(16919)
- 技术经济(16690)
- 策(16216)
- 图书(16195)
- 理论(15454)
- 科技(14984)
共检索到498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刚 张海霞 吴幽
随着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原子化等问题的出现,公益力量下沉中生成的乡村基金会成为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本文以广东省茂名市中垌镇为典型案例展开乡村公益组织生态分析,发现乡村基金会在与村委会的关系上展现出既存在“应付”更有所“承担”的应承式多态互动图景,并形成了“高度集权”与“随时分权”、“统一供给”与“差异需求”的双重效应。乡村基金会与村委会的应承式互动在生态位视角下,可归因于相互之间的趋适竞争逻辑,显示为乡村基金会生长发展中的成长式位态,并表现为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层次化的结构位态,以及突破权力“板结化”、消解组织“资源诅咒”、规避信任“陷阱”和防范传统“观念坝”的功能位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推动乡村基金会与村委会互动的位态治理提供政策启示,在促进生态位平衡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有效支撑的组织生态。
关键词:
应承式互动 趋适竞争 生态位 位态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逸更
[目的]通过对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差异的研究,以期为广东省乡村旅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比较法,在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广东省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水平、特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结果](1)广州市主要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且近几年的旅游收入均高于梅州市和茂名市。(2)梅州市主要依托民俗风情、特色产业、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背景,打造观光游览、文化体验性乡村旅游产业;梅州市的旅游收入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有效推进了梅州市经济的发展。(3)特有的农业资源开发了
关键词:
区域 乡村旅游 差异 广州 梅州 茂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胡新艳 罗必良 王晓海
本文选取广东省茂名市浪山村进行个案研究,以揭示村落地权实践中表现出的复杂而真实的产权形态。浪山村的实践表明,地权配置之于农民,是一个伦理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体;将承包权均等赋予有资格的人,表达了公平理念;将经营权竞价配置给有能力的人,构成了效率增进与分工演化,由此满足了农民对公平与效率的双重追求。从实践效应看,这一特殊村庄的地权实践及其发展历程,展示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三大转型特征,可能蕴涵着未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发生机制,对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具有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地产权 公平理念 效率逻辑 浪山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逸更
[目的]乡村旅游作为环保产业发挥着重要的辐射作用和联动效应,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及所处的地位,以期为促进城乡交流合作,缩小城市乡村间的经济文化等差距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价SPACE矩阵,从财务优势(FS)、竞争优势(CA)、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等4个方面分析茂名市乡村旅游的战略类型。[结果]计算结果显示FS为3,ES为-2.67,CA为-2.8,IS为4.33,SPACE矩阵结果横坐标为1.53,纵坐标为0.33,表明茂名市乡村旅游所处的战略地位为进取,其乡村旅游正处于一种有利的地位和较佳的环境中,战略选择机会较多,同时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结论]茂名市乡村旅游要保持进取的战略地位,需挖掘旅游特色、提升旅游竞争能力、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及推进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优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卢会翔 刘义兵
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重庆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经验和矛盾症结,从学理和实践角度界说了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耦合关系,并提出人才培养由“国之能者”向“国之大者”转变、产教融合由“加式互融”向“乘式互融”转变、教育理念由“短期培训”向“终身提升”转变、环境保障由“理想城市”向“安居乡村”转变的逻辑转向。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必须通过价值回归推动职业教育“乡村化”、主体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化”、资本强化推动职业教育“技能化”、生态转型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守正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化”。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重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雁玲 雷博 陈树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所得结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和重大变革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基础;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正是提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实践要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周强
运用全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数据库的957个样本,实证研究乡村社会信任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影响,结果表明:72.2%的受访者对村中大部分人表示信任,对村中大部分人越是信任,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热情越高;村民对自己家人、亲戚和好朋友的特殊信任比率明显高于对陌生人、生意伙伴、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信任,而普遍信任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特殊信任不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民族、年龄、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年收入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郎宇 王桂霞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整全开发理念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是新时代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揭示生态资源价值化所经历的“生态资源价值培育—生态资源资本深化—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三阶段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述生态资源价值化与乡村振兴的内涵逻辑关联,并深入剖析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三阶段逻辑机理,探讨助推乡村振兴的区域典型模式以及在助推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区域现实难点和共性现实难点。基于逻辑发展、区域难点、共性难点三个视角提出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为盘活生态资源价值,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卓 刘天军 郭占锋 霍学喜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协同推进,以此为组织、动员和挖掘村庄发展资源提供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回顾袁家村从贫困村走向富裕村的变迁过程,揭示政府、市场与社会在促进乡村走向振兴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并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揭示其背后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1)政府机制在村庄集体工业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度和政策发挥着支持与制衡的双重作用,市场机制在传统农业阶段和集体工业阶段发挥着有限的资源配置作用,而在乡村旅游阶段,市场逐渐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社会机制存在于袁家村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发挥着催化与粘合作用,与另外两种机制协同并进,促进乡村走向全面振兴;(2)在袁家村走向振兴的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制度环境和发展情境不同,导致其采取的发展逻辑有所差异,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分别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主导作用,但无论哪种逻辑发挥主导作用,都需要与其他两种发展逻辑实现动态匹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金洪
在广东省的有关地方立法中规定 ,乡镇党委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应当根据考察和民 意测验的情况 ,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建议的意见 ,并且由村民 选举委员会向村民在一定范围内作出说明。在实际操作上 ,乡镇党委以直接向村民选举 委员会提出建议人选名单的形式影响村委会选举。通过地方立法赋予乡镇党委在村委会 选举中的建议权 ,这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一个新的制度安排。如何保证在村级选举中党组 织建议权的行使同村民民主选举权利的协调一致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刘欢颜 胡卫卫 常亮
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理论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一年里,各级政府相继挂牌成立乡村振兴主管机构,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教学、科研机构,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推出乡村振兴技术和解决方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环境,数字化赋能农村农业农民全面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取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农村电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秋衡 李瑞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等教育借助自身的职能发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振兴乡村的契机,高等教育在职能深化、分类建设与强化育人等方面探索变革,有助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乡村振兴 逻辑指向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