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95)
2023(13018)
2022(11043)
2021(10285)
2020(8692)
2019(20079)
2018(19983)
2017(37471)
2016(20572)
2015(23425)
2014(23902)
2013(23664)
2012(22355)
2011(20463)
2010(21029)
2009(20001)
2008(20265)
2007(19036)
2006(16855)
2005(15213)
作者
(62249)
(52584)
(52255)
(49862)
(33199)
(25361)
(24015)
(20471)
(19829)
(19067)
(17805)
(17757)
(16894)
(16531)
(16366)
(16181)
(16097)
(15350)
(15221)
(15088)
(13348)
(13082)
(12633)
(12176)
(11937)
(11784)
(11768)
(11687)
(10732)
(10697)
学科
(84669)
经济(84534)
管理(65129)
(64208)
(49587)
企业(49587)
(35734)
方法(35537)
数学(30189)
数学方法(29811)
(27085)
农业(24092)
中国(23448)
(22560)
业经(22504)
(18899)
地方(17037)
(15748)
财务(15701)
财务管理(15646)
(15431)
银行(15394)
(15212)
贸易(15203)
(14788)
企业财务(14777)
(14649)
(14634)
(14332)
金融(14328)
机构
学院(308151)
大学(307690)
(122263)
经济(119261)
管理(114865)
研究(101927)
理学(97422)
理学院(96309)
管理学(94473)
管理学院(93903)
中国(79960)
(65189)
科学(62552)
(61938)
(57750)
(52827)
(50676)
中心(48646)
财经(47151)
研究所(47012)
业大(46662)
农业(44264)
(42303)
(41201)
北京(41014)
师范(40777)
(39910)
经济学(37397)
(35723)
(35671)
基金
项目(193714)
科学(150969)
研究(143792)
基金(138722)
(120069)
国家(118921)
科学基金(101095)
社会(90447)
社会科(85238)
社会科学(85211)
(77080)
基金项目(73378)
教育(66707)
自然(63581)
(63535)
自然科(62054)
自然科学(62034)
自然科学基金(60953)
编号(60812)
资助(56274)
成果(51750)
重点(43315)
(42846)
课题(41734)
(41370)
(39937)
(39457)
创新(37352)
(37038)
国家社会(36976)
期刊
(147796)
经济(147796)
研究(92099)
中国(69134)
(58184)
(51847)
学报(50482)
科学(45269)
管理(41766)
大学(38693)
农业(37873)
教育(36237)
学学(36199)
(31373)
金融(31373)
技术(27762)
业经(26424)
财经(23979)
经济研究(21359)
(20534)
问题(19428)
(17947)
(17807)
图书(17047)
技术经济(15845)
理论(15082)
(14635)
财会(14044)
科技(13810)
统计(13703)
共检索到479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乡土知识具有确保农民生计安全,促进贫困户精神脱贫、产业脱贫和实现绿色减贫的功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知识的惠益分享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结合对不同地区乡土知识促进减贫内在作用案例的分析,力图解释现代科学知识话语体系,城市化、市场失衡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当前乡土知识惠益分享形成的困境。提出乡土知识的发展需要追求和谐、包容、独立的发展理念,培养乡土知识的继承人,在公平贸易基础上加大对于乡土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加强对原住民权利与利益的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华英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之一,也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在对湖南农村地区的景观、民俗等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一丁  洪翠  
我国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这些新兴资源类型为民族地区引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知识基础。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基于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无政策导向、法律依据前提下,自发、随机通过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为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未来我国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配套规范的供给、制定,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一丁  洪翠  
我国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这些新兴资源类型为民族地区引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知识基础。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基于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无政策导向、法律依据前提下,自发、随机通过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为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未来我国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配套规范的供给、制定,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波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斌斌  冯彦明  
乡村生态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着长效机制之困,这是由直接和间接的多重因素造成的。解决乡村生态振兴的长效机制之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在妥善协调三大矛盾的基础上,采取进一步的针对性措施,建立乡村生态振兴的长效机制,保证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使乡村生态振兴从战略变成现实。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余宜珂  杜妍  王云驰  
当前我国进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税收政策和税务服务对于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意义重大。在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税收政策体系和税务服务应立足于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战略导向;在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加强两个阶段的政策衔接;大力发挥税务大数据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凌霄  
文章在采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使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分别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和空间自相关模型(SAC)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使用经济距离还是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我国乡村振兴均表现出空间关联性;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且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越近,溢出效应越大,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农村减贫、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晔  徐好好  刘菊英  
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补充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关键主体,其认知和实践直接决定着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调研发现:教师认可学校具有保护、筛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功能。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教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可度高;二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面临着乡村教师窄偏理解乡土文化、参与意愿有待提高以及乡土文化功能发挥层次缺漏等现实困境。乡村学校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需要以优势视角确认乡土文化功能的育人价值,在行动体验中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多方协力提供保障支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景福  黄江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承华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度契合。旅游营业收入、接待人数、占旅游市场比重等指标都显示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1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本文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化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论证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机制,并从发挥政府的多元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乡土文化不仅有文化保育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德业相劝和患难相恤的思想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在当代经济与社会中仍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新时代社会条件加以创造性转化,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觉悟和"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新乡贤,应是其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竹君  孙亚琴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助推下,我国于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由此迈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阶段。但从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审视与研判,在今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由于多种原因,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返贫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只有及时化解与有效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才能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这就需要一方面继续引导扶持“三农”理念从“输血”转向“造血”以增强内生动能,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制度安排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力。在对相关理论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减贫二者显著正相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收入分配调节农村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帆  
作为一个由庞大系统组成的事业,精准扶贫不但担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重任,也被视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借助金融力量扶贫、以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正成为现阶段金融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鉴于此,文章对新时期金融扶贫的现实要求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障碍和瓶颈,并借此从多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