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13)
- 2023(8640)
- 2022(7020)
- 2021(6520)
- 2020(4750)
- 2019(10975)
- 2018(10823)
- 2017(18410)
- 2016(10917)
- 2015(12231)
- 2014(12601)
- 2013(11990)
- 2012(11691)
- 2011(11090)
- 2010(11655)
- 2009(10600)
- 2008(10270)
- 2007(9709)
- 2006(9108)
- 2005(8366)
- 学科
- 济(46294)
- 经济(46249)
- 农(27201)
- 业(24559)
- 中国(22822)
- 教育(19608)
- 管理(19398)
- 地方(19357)
- 农业(18381)
- 业经(14263)
- 发(13696)
- 企(12584)
- 企业(12584)
- 发展(11367)
- 展(11239)
- 学(10115)
- 地方经济(9912)
- 制(9401)
- 方法(9149)
- 融(9040)
- 金融(9040)
- 银(8993)
- 银行(8984)
- 行(8857)
- 农业经济(8832)
- 理论(8786)
- 财(8286)
- 数学(7488)
- 技术(7483)
- 数学方法(7381)
- 机构
- 学院(152894)
- 大学(151605)
- 研究(62275)
- 济(57330)
- 经济(55646)
- 管理(47944)
- 中国(42860)
- 理学(39186)
- 理学院(38540)
- 管理学(37783)
- 管理学院(37449)
- 科学(35954)
- 京(35294)
- 范(33096)
- 师范(32919)
- 所(31640)
- 教育(30927)
- 农(29973)
- 研究所(28190)
- 江(27656)
- 中心(27573)
- 师范大学(26587)
- 财(26415)
- 北京(23731)
- 州(22180)
- 院(21948)
- 农业(21749)
- 业大(20780)
- 省(20741)
- 技术(20178)
- 基金
- 项目(90491)
- 研究(77280)
- 科学(71961)
- 基金(59241)
- 家(49793)
- 国家(49069)
- 社会(47335)
- 社会科(44235)
- 社会科学(44228)
- 教育(41050)
- 科学基金(40754)
- 省(39231)
- 编号(35285)
- 划(33345)
- 成果(31792)
- 基金项目(30272)
- 课题(28411)
- 发(27709)
- 年(23966)
- 发展(23204)
- 展(22741)
- 资助(22687)
- 重点(21698)
- 规划(21269)
- 自然(21105)
- 部(20544)
- 自然科(20533)
- 自然科学(20531)
- 性(20477)
- 自然科学基金(20107)
共检索到269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顶层部署,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期刊发的这一组笔谈文章,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玲强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一是乡村旅游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形成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一产与三产的结合;二是乡村旅游可以促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云 唐丽霞 刘祖云 张琦
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成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专节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本刊以笔谈形式,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约了一批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建设一线的学者的最新成果,力图把他们对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观点展示出来。李小云教授团队在云南的系列实践以乡村产业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再认识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农民收入提升这一关键问题。刘祖云教授着眼于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乡村建设的议题,从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生态乡村建设这一学术命题如何从理论领域走向实践领域。张琦教授提出,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及安全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和人才智力支撑,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问题矛盾的关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云 唐丽霞 刘祖云 张琦
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成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专节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本刊以笔谈形式,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约了一批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建设一线的学者的最新成果,力图把他们对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观点展示出来。李小云教授团队在云南的系列实践以乡村产业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再认识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农民收入提升这一关键问题。刘祖云教授着眼于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乡村建设的议题,从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生态乡村建设这一学术命题如何从理论领域走向实践领域。张琦教授提出,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及安全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和人才智力支撑,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问题矛盾的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忍 文琦 王成 杜国明 李伯华 曲衍波 李红波 许家伟 贺艳华 马利邦 李智 乔陆印 曹智 戈大专 屠爽爽 陈秧分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徐新建 王宁 谢彦君 马波 章锦河 杨勇 李菲 廖婧琳 翁时秀
如何借助旅游发展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自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10位专家依据"理论辨析—作用途径—作用模式"逻辑进行了跨学科研讨与对话。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以往旅游扶贫中遗留的不均衡、不充分等发展问题,坚持乡村正位,确立城乡平等"互哺"的关系;厘清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厘清乡村性、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区分明确区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差异,并因时因地制宜;需要协同多元主体,尊重村民理性,提升乡村居民公民性;探索慢旅游、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等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
旅游扶贫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甫宁 罗必良 吴国宝 左停 习银生 赵文
笔谈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标准,并从乡村产业振兴、收入分配、低收入人口帮扶、盘活农村共享资产等方面,就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政策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标准,共同富裕应包含“富裕”和“共享”两层含义。共同富裕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而且是让更多人达到富裕起点或跨越富裕门槛,增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乡村产业振兴是做大做好“乡村蛋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动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是基础和关键,二次、三次分配也不容忽略,要努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应托、推、引三力并举,创新和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低收入人口生计改善帮扶机制和政策体系。资产不平等相比收入不平等带来的危害更严重,可以通过开放村庄、做大县城、鼓励外部企业家进入农村三种方式,盘活三种共享型资产来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甫宁 罗必良 吴国宝 左停 习银生 赵文
笔谈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标准,并从乡村产业振兴、收入分配、低收入人口帮扶、盘活农村共享资产等方面,就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政策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标准,共同富裕应包含“富裕”和“共享”两层含义。共同富裕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而且是让更多人达到富裕起点或跨越富裕门槛,增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乡村产业振兴是做大做好“乡村蛋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动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是基础和关键,二次、三次分配也不容忽略,要努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应托、推、引三力并举,创新和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低收入人口生计改善帮扶机制和政策体系。资产不平等相比收入不平等带来的危害更严重,可以通过开放村庄、做大县城、鼓励外部企业家进入农村三种方式,盘活三种共享型资产来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文勇
从共生的视角审析,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然而,在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角色的迷失与错位;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供需对接脱节;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保障环境缺失等生态之殇。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应正确定位,回归农村职业教育"为农而教"的价值本体性;立足需求,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供需对接;强化于境,营建"软、硬"兼具的共生发展保障环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洪成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农村社区教育承担着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及社区居民素质、搞好精准扶贫、促进农业技术转化与推广、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需要新途径、新对策,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品牌建设可以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戎乘阳
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农村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探讨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至2022年面板数据,验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互动效应,测算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趋势和首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互动效应,2013年以来协调发展程度逐年增高,已经顺利进入中度协调时期。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始终领先但出现瓶颈,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不再落后且增速较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逐渐落后但发展潜力大。当前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农业科技人员占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据此,应该构建产教融合的社会支持机制,制定强针对性的专项发展策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服务 教育融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建明 张理剑
随着国家城乡融合和农村三产联动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已不仅是涉农职业院校的任务,也成为所有职业院校的使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虽日益加强,但职业教育难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度较低,其根源在于共生环境营造不足、共生模式演化不强、共生单元联动割裂。因此,需贯通国家战略与产业结构,营造共生环境;互通校地比较优势,优化共生模式;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联动共生单元,使双方充分共享协同共生的溢出效应,满足乡村振兴全面需要和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倪莹莹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乡村振兴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文章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关系入手,通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改革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内培外引优秀人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等建议,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聚任
[主持人语]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意味着中国乡村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此,我们不但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去关注乡村的未来发展,同时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比较分析的思维,了解和借鉴国外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行一步发展的日本、韩国的经验,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 公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