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3)
- 2023(11104)
- 2022(9194)
- 2021(8520)
- 2020(6617)
- 2019(15111)
- 2018(14693)
- 2017(27309)
- 2016(15140)
- 2015(16779)
- 2014(17057)
- 2013(16952)
- 2012(16642)
- 2011(15551)
- 2010(16085)
- 2009(14955)
- 2008(15131)
- 2007(14160)
- 2006(12829)
- 2005(11620)
- 学科
- 济(70279)
- 经济(70194)
- 业(42272)
- 管理(37124)
- 农(31495)
- 企(28333)
- 企业(28333)
- 中国(23198)
- 方法(21864)
- 地方(21678)
- 农业(21237)
- 业经(18576)
- 数学(18230)
- 数学方法(17924)
- 学(16263)
- 财(14950)
- 制(14650)
- 发(13567)
- 银(13435)
- 银行(13407)
- 融(13326)
- 金融(13325)
- 行(13057)
- 贸(11238)
- 贸易(11226)
- 地方经济(11048)
- 易(10775)
- 发展(10617)
- 展(10586)
- 技术(10422)
- 机构
- 学院(229379)
- 大学(227080)
- 济(90681)
- 经济(88481)
- 研究(87891)
- 管理(79086)
- 中国(67200)
- 理学(66480)
- 理学院(65522)
- 管理学(64096)
- 管理学院(63659)
- 科学(55800)
- 农(50258)
- 京(50221)
- 所(46830)
- 财(42885)
- 研究所(42295)
- 中心(39672)
- 农业(38267)
- 江(37825)
- 业大(36437)
- 范(34629)
- 师范(34249)
- 财经(32753)
- 北京(32034)
- 院(30935)
- 州(30588)
- 省(30190)
- 经(29543)
- 经济学(27651)
- 基金
- 项目(146015)
- 科学(113939)
- 研究(106317)
- 基金(103758)
- 家(91923)
- 国家(91020)
- 科学基金(75860)
- 社会(67394)
- 社会科(63462)
- 社会科学(63444)
- 省(58719)
- 基金项目(54235)
- 划(49137)
- 教育(47720)
- 自然(47595)
- 自然科(46510)
- 自然科学(46493)
- 自然科学基金(45638)
- 编号(42819)
- 资助(42177)
- 发(37406)
- 成果(36804)
- 重点(33547)
- 部(31556)
- 课题(31463)
- 创(29839)
- 发展(29782)
- 展(29282)
- 性(28598)
- 创新(27925)
- 期刊
- 济(117276)
- 经济(117276)
- 研究(71697)
- 中国(56025)
- 农(53287)
- 学报(41973)
- 科学(38523)
- 农业(35373)
- 大学(31708)
- 财(31453)
- 学学(29909)
- 管理(29627)
- 教育(29280)
- 融(27232)
- 金融(27232)
- 业经(22335)
- 技术(18638)
- 经济研究(17108)
- 财经(16389)
- 业(16148)
- 问题(15176)
- 经(14172)
- 版(14073)
- 业大(11830)
- 世界(11424)
- 农村(11111)
- 村(11111)
- 农业经济(11063)
- 科技(10977)
- 资源(10896)
共检索到369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心泓
中国“三农”工作重心已从精准扶贫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新形势对乡村发展的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界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经验的研究和比较视域下各国乡村盛衰的研究揭示了内生活力对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村社自主性”强调立足于村社自组织性的资源交互能力,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涵。在乡村振兴中,村社从外部获取资源及与外部环境互动不可或缺,“村社自主性”强调的资源交互能力可进一步划分为资源消化能力与资源交流能力,前者侧重于资源内部化的有效性,后者聚焦于可获取的整体资源水平。通过对华溪村、木根村和中在村的追踪调查,本文研究发现:一方面,资源消化能力内含于村社自组织性,对乡村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资源交流能力不仅与村社自组织性有关,而且与政府资源配置、社会资源流动状况不可分割,这亦深刻影响乡村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在加强“村社自主性”建设的同时,注意到其限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保“村社自主性”建设与政府有力推动、城乡良性互动相统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组织农民开展有效的自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北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村社主导的内源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生产共同体作为内源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机制,通过决策过程的共同策划、运作过程的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来形塑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再造村庄公共性,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并强化农民之间的社会性关联。而文化生产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村社自主性的发挥,村社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扮演了资源协调者、组织引导者和集体行动守护者等三重角色,以此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内在的制度基础、共同的生活面向、文化结构构成了村社实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动力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资源、组织和价值的三重整合,进而重构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秩序。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依托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塑造,并依靠村社自主性来构建文化再生产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组织农民开展有效的自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北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村社主导的内源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生产共同体作为内源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机制,通过决策过程的共同策划、运作过程的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来形塑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再造村庄公共性,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并强化农民之间的社会性关联。而文化生产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村社自主性的发挥,村社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扮演了资源协调者、组织引导者和集体行动守护者等三重角色,以此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内在的制度基础、共同的生活面向、文化结构构成了村社实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动力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资源、组织和价值的三重整合,进而重构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秩序。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依托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塑造,并依靠村社自主性来构建文化再生产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形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海林
论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樊海林世纪转换之际,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待实现的重要命题,其目标概念已广为人知,而具体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进程,乡村的地位和作用却往往被忽视。笔者认为,考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乡村的相关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乡村发展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世国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它依托农村、农业生产,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使农村产业经济展现新的生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要科学规划,积极扶持;加大产品梯级、分层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和调控机制,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循环;注重经济利益、资源和生态环境、社会(包括文化)效益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季云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处于农业转型期,如何引导农业成功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法国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借鉴法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了中国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美化乡村环境、带动农民就业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等,符合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法国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凌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走向开放,把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治理 成员资格 公民参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国祯
该文从国内外林业发展形势出发,论述了林业发展的总趋势是采取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我国应当把商品林业、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有机地结合到农村综合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去.文章着重阐述了社会林业(乡村林业)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强调了林业应当"从生物的、技术的,转向人文的与社会的方面".
关键词:
商品林业 生态林业 社会林业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焱洲 王成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系统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表征或结果,这一结果的优劣是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物质基础与保障。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以2001-2015年为研究时段,基于信息熵,从支持型输入熵、压力型输出熵、氧化型代谢熵、还原型代谢熵四个方面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指标体系,揭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熵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协同演化过程中的相关关系,设计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2001-2015年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熵流为0.017~-0.049,熵产生为0.204~0.059,均呈下降趋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协调性和活力得以增强;总熵变为0.221~0.010,呈相同趋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有序度不断提高,总体上向健康水平发展。(2)2001-2015年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为1.285~2.803,呈上升趋势,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并不断向可持续方向演进。(3)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与支持型输入熵、还原型代谢熵正相关,与压力型输出熵、氧化型代谢熵负相关,与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负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端波 陈菓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有社会发展的差距、人类发展的差距。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西部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自力 张洋
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 ,为西部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充分发挥西部旅游资源优势 ,优化西部乡村地区资源配置 ,发展乡村旅游业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是西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森 叶敬忠
项目是国家涉农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全面理解项目对基层社会产生的影响,就需要针对项目过程开展细致的实践分析。本研究基于对调研村庄相关项目的分析发现,外部化与标准化的发展规划、项目资源分配中的重点村偏好、项目评价中的简单化与数量化、项目包装与景观化呈现等均偏离了村庄发展本应追求的村庄整体改善与农民福祉。其结果是,大多数农民不但未能从中获得公平的利益,甚至还要承担产业损失与环境破坏后果,村庄成为项目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展演地。持续的项目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与项目有关的话语和逻辑,并逐渐内化为村庄发展管理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项目思维;众多村庄对项目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身不由己地踏上“项目跑步机”,村庄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堪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着力保障村庄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自主行动空间,提升村庄自主发展创新能力,引导发展项目以公平公正与可持续的村庄发展为目标;注重在项目过程中充分纳入农民视角,在持续的项目互动过程中激发农民主体性和村庄自主性;在项目内容、形式、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好地实践多元性、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理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森 叶敬忠
项目是国家涉农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全面理解项目对基层社会产生的影响,就需要针对项目过程开展细致的实践分析。本研究基于对调研村庄相关项目的分析发现,外部化与标准化的发展规划、项目资源分配中的重点村偏好、项目评价中的简单化与数量化、项目包装与景观化呈现等均偏离了村庄发展本应追求的村庄整体改善与农民福祉。其结果是,大多数农民不但未能从中获得公平的利益,甚至还要承担产业损失与环境破坏后果,村庄成为项目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展演地。持续的项目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与项目有关的话语和逻辑,并逐渐内化为村庄发展管理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项目思维;众多村庄对项目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身不由己地踏上“项目跑步机”,村庄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堪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着力保障村庄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自主行动空间,提升村庄自主发展创新能力,引导发展项目以公平公正与可持续的村庄发展为目标;注重在项目过程中充分纳入农民视角,在持续的项目互动过程中激发农民主体性和村庄自主性;在项目内容、形式、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好地实践多元性、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理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江 向萍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供需矛盾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妥善的处理,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陷入困境。本文旨在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玉恒 阎佳玉 武文豪 刘彦随
基于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乡村人口、就业、粮食产量、公共服务角度,系统解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乡村转型发展的历程,揭示了世界发展由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转型、由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型、发展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逐渐提升的演化特征。研究指出,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快速减少,加剧了乡村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乡村衰退,严重影响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强调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亟需高度重视乡村衰退问题,要积极推进村镇化,形成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城乡地域发展格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来指导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序实施异地搬迁,鼓励和引导民众"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乡村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科学把控乡村转型发展过程,识别并培育打造乡村振兴极,不断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的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