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85)
2023(8899)
2022(7132)
2021(6523)
2020(5029)
2019(11187)
2018(10779)
2017(20960)
2016(11146)
2015(12430)
2014(12336)
2013(12287)
2012(11660)
2011(10736)
2010(11335)
2009(10572)
2008(10484)
2007(9963)
2006(9213)
2005(8157)
作者
(32397)
(27366)
(27042)
(26008)
(17420)
(12989)
(12219)
(10379)
(10374)
(10052)
(9255)
(8957)
(8888)
(8719)
(8663)
(8324)
(8045)
(7861)
(7790)
(7775)
(6974)
(6741)
(6629)
(6289)
(6163)
(6153)
(6075)
(6047)
(5545)
(5480)
学科
(48657)
经济(48616)
(44845)
管理(37846)
(33531)
企业(33531)
(28985)
农业(19497)
方法(15815)
业经(15721)
中国(14673)
技术(14190)
(14036)
数学(13328)
数学方法(13144)
(12947)
(12915)
地方(11554)
(8812)
及其(8745)
(8671)
银行(8663)
(8610)
贸易(8605)
(8443)
(8400)
(8245)
(8089)
政策(8050)
农业经济(7996)
机构
学院(170521)
大学(164996)
(73974)
经济(72282)
管理(68087)
研究(58640)
理学(57794)
理学院(57259)
管理学(56554)
管理学院(56182)
中国(45335)
(35066)
(33999)
科学(31797)
(30294)
(28113)
(27830)
中心(27708)
财经(26638)
研究所(24986)
(24091)
业大(23077)
(22585)
师范(22455)
农业(22054)
(21744)
经济学(21658)
北京(21337)
(21072)
经济学院(19417)
基金
项目(107377)
科学(85942)
研究(85213)
基金(77397)
(65881)
国家(65208)
科学基金(56270)
社会(55957)
社会科(52858)
社会科学(52846)
(42649)
基金项目(39646)
教育(38233)
编号(35831)
(34749)
自然(32749)
自然科(31953)
自然科学(31950)
自然科学基金(31391)
资助(30666)
成果(30228)
课题(25191)
(24833)
(24349)
重点(24011)
国家社会(23189)
(23085)
(22527)
(22372)
创新(21483)
期刊
(93077)
经济(93077)
研究(53113)
中国(38129)
(34878)
管理(26012)
(25881)
科学(23214)
农业(22768)
学报(20974)
(20535)
金融(20535)
教育(19917)
业经(18234)
大学(17634)
技术(17371)
学学(16703)
经济研究(13196)
财经(13178)
问题(11876)
(11374)
技术经济(10185)
农村(9959)
(9959)
农业经济(9897)
(9012)
(8963)
论坛(8963)
(8811)
科技(8788)
共检索到268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段技术在对乡村赋能时也面临个人技术赋能层面的观念困境与文化困境、组织技术赋能层面的参与困境与组织困境,以及社区技术赋能层面的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未来可以从个人技术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组织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技术赋能层面完善制度结构体系,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国利  
现阶段乡村治理仍然受限于主客观因素而存在滞后性和低效性等问题,以集体经济形式聚合农民群体可实现生产资料和思维想法的联动互通,可通过对集体利益的全面追求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认同感,产生持续激励效应。具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可丰富乡村治理的精神与物质基础、创新乡村治理路径、强化乡村治理的认同基础,并优化乡村治理的动力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治理创新的正向效应,落到实处即政策、体系与机制三个层面的联动优化,应以丰富农村农业资源为基本目标,持续优化制度建设;以生产资源和生产关系为抓手,持续优化体系建设;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为重点任务,持续优化农村组织架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叶温馨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策略选择。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数字治理4大重点领域,并且需要网络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要素支持。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遵循从传统管理到数字治理、从平台建设到资源整合、从技术服务到赋能共享、从适度收益到长效发展的实践逻辑,凸显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优势特点。为真正释放数字乡村建设价值,未来需要通过构建包括顶层设计、系统集成、技术支撑、应用创新、保障机制在内的治理体系,将数字乡村建设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叶温馨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策略选择。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数字治理4大重点领域,并且需要网络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要素支持。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遵循从传统管理到数字治理、从平台建设到资源整合、从技术服务到赋能共享、从适度收益到长效发展的实践逻辑,凸显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优势特点。为真正释放数字乡村建设价值,未来需要通过构建包括顶层设计、系统集成、技术支撑、应用创新、保障机制在内的治理体系,将数字乡村建设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文进爱   邱伟芳  
农村电商经济是壮大农村产业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助力农民创业增收的智慧手段。通过发挥数字乡村的赋能优势,完善物流配送、数字新农人培育和金融支持等配套服务,赋能农村电商经济良性发展。为此,应通过夯实技术基础、培育产业主体以及探索新型经营模式,推动农村电商实现数字转型、智慧升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光铭   兰霞萍  
在乡村振兴和信息化社会发展双重促使下,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乡村社会的变化特征出发,梳理数字乡村社会信息全对称、联结性增强及多元主体协同特征,进而从理论、历史、实践等三个维度阐述乡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框架,最终从农民数字化发展意愿、内容、条件、目标等维度提出以农民数字化发展为核心的数字乡村推进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朝睿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与效益提升,也是基于“四大体系”之上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对应”“高度适配”,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场域和战略实施支点。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阐释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技术驱动、产业引领、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要持续增强乡村数字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对农产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赋能”水平和质量的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苗世亮   卢冀峰  
数字经济既为乡村治理“四治融合”提供了媒介载体,也为乡村治理向智治、善治方向发展提供了智慧动力。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四治融合”的赋能作用,需要将其“有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搭建乡村治理“四治融合”平台,营造“四治一体融合”的治理生态,助力乡村治理变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秀勇  何晓云  
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晓晴   宋官东  
高水平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在高水平人才赋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引进与留用的难题、培养体系的不完善、人才使用环境的欠佳以及产学研融合的不足。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高水平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乡村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政策、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出发,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赋能策略。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本土人才培训体系、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以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激发高水平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移动互联网技术赋权下的乡村治理,破除了精英主义的"话语霸权"和草根群众的"失语"状态,推动着乡村公共能量场由"权威主导型"向"互动博弈型"过渡。江西赣州Q县S村的案例实践表明,村务微信群本质上是对乡村公共治理场域的现实映射,是乡村公共能量场的网络再聚合。以村务微信群为代表的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强化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在场性特征,形塑着村民的公共精神和村庄认同。而乡镇公职人员的介入,使得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兼具"国家在场"和"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催生着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移动互联网技术赋权下的乡村治理,破除了精英主义的"话语霸权"和草根群众的"失语"状态,推动着乡村公共能量场由"权威主导型"向"互动博弈型"过渡。江西赣州Q县S村的案例实践表明,村务微信群本质上是对乡村公共治理场域的现实映射,是乡村公共能量场的网络再聚合。以村务微信群为代表的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强化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在场性特征,形塑着村民的公共精神和村庄认同。而乡镇公职人员的介入,使得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兼具"国家在场"和"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催生着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博伟   李柏文  
<正>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原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正式颁布,从而在资金、组织、法律等方面形成了促进非遗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小龙  
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乡村发展不充分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借鉴世界乡村复兴的成功经验有着内在的必要性。文章以"嵌入性"为分析视角,基于政策文本分析,从"政策—空间—技术"三大维度重点考察了法国乡村建设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法国乡村建设主要遵循三条规律:在本原性层次上,通过多元化的"政策嵌入"营造积极的乡村复兴环境,进而达到清除弊害政策、破解建设壁垒以及增强乡村复兴内在动力的目的;在实践性维度上,通过产业集中、中小企业转型、地域功能分类的"空间嵌入"策略,推进乡村要素资源的重组与优化,进而增强乡村空间的整体性治理能力;在方法论层次上,通过多类"技术嵌入"乡村空间,以达到再造乡村复兴手段与"主体赋能"的根本目的。因此,营造网络化的乡村政策环境,推进乡村的"分类振兴"与"适度集中",以及强化技术驱动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努力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