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24)
2023(14077)
2022(11324)
2021(10726)
2020(8542)
2019(19094)
2018(19202)
2017(34651)
2016(18897)
2015(21548)
2014(21443)
2013(20543)
2012(19057)
2011(17367)
2010(17467)
2009(16645)
2008(16248)
2007(14778)
2006(13240)
2005(11924)
作者
(54008)
(45021)
(45019)
(42878)
(28498)
(21540)
(20286)
(17495)
(17326)
(16128)
(15418)
(15308)
(14383)
(14326)
(14163)
(13847)
(13325)
(13084)
(12926)
(12815)
(11645)
(11079)
(10934)
(10422)
(10152)
(10078)
(10010)
(10008)
(9209)
(9183)
学科
(76310)
经济(76216)
管理(47888)
(46258)
(33814)
(32616)
企业(32616)
中国(28559)
方法(26808)
数学(22776)
数学方法(22492)
农业(22269)
业经(20793)
(18201)
(17859)
(16241)
地方(16130)
(15838)
贸易(15826)
(15463)
(14077)
银行(14053)
(13729)
(13605)
(13455)
(13207)
金融(13199)
理论(12571)
教育(11560)
(11529)
机构
学院(266055)
大学(264345)
(109471)
经济(107076)
研究(97842)
管理(92391)
理学(77732)
理学院(76812)
中国(76618)
管理学(75152)
管理学院(74680)
科学(58337)
(57909)
(50649)
(50277)
(49322)
中心(44742)
研究所(44509)
(41640)
财经(38987)
业大(38720)
农业(38487)
(37973)
师范(37555)
北京(36757)
(35499)
(35107)
经济学(34652)
(32975)
经济学院(31066)
基金
项目(172001)
科学(134560)
研究(130261)
基金(123042)
(107832)
国家(106875)
科学基金(89892)
社会(83212)
社会科(78383)
社会科学(78368)
(66461)
基金项目(63097)
教育(60361)
(55954)
自然(54256)
编号(54087)
自然科(53044)
自然科学(53028)
自然科学基金(52052)
资助(50167)
成果(45848)
重点(39412)
课题(38892)
(38536)
(38227)
国家社会(35378)
(35087)
(33262)
创新(32874)
教育部(32700)
期刊
(133701)
经济(133701)
研究(83496)
中国(65603)
(52768)
学报(44184)
科学(40223)
教育(38480)
(38382)
管理(35430)
农业(35257)
大学(34338)
学学(31836)
(27716)
金融(27716)
技术(23941)
业经(23613)
经济研究(21515)
财经(19817)
问题(17464)
(17364)
(17194)
图书(15246)
(15217)
(14862)
世界(14530)
国际(13667)
(12278)
论坛(12278)
统计(11936)
共检索到424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振  古周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振  古周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伟  刘守英  周飞舟  贺照田  熊春文  狄金华  
我们讨论相关的议题包含着我们对当下乡村以及乡村研究的某种忧虑和不安。它让我们反思,乡村的问题与乡村发展是否仅仅只是乡村的问题,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局部的、区域性的议题。这种反思承载着我们对仅仅把乡村视为一个局部的议题感到不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我们思考古人"小乱避城、大乱避乡"背后的蕴意。在城市风险加剧之际,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乡村对于中国的意义与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秀芳  刘建军  张素荣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方面有机联系的整合过程,农业、乡村和农民是现代化演化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乡村文化发展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中国不能重走西方以物质消耗为主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意义深远。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相对滞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渊  李颖  宋攀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陈向明  
近二十年来,伴随现代性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教师职业的乡土性日渐迷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多重危机。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研究指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强化专业取向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保留其乡土性。为此,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专业性,即应把乡土情怀作为乡村教师最典型的专业特质,选拔和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应热爱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能够开展文化适切的教育,并具备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对乡土情怀的重视,强调对优秀乡村教师的关注,重视对本土经验的弘扬,强调对乡村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其理念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最新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其核心是在"乡村建设"上。目前在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思路下,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有对传统村落的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沈忻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失,迫切问题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要害问题是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的根本路径需要尽快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法律缺失和过时的问题,尽快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执法意识淡薄的问题,尽快解决农村和农业领域环境监管还不到位问题,尽快解决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斌  
在现代营销中,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农业品牌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企业高速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关键支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思维及营销模式上。对于苹果品牌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品牌拥有者拓展思路,创新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品牌推广方式,促进苹果品牌建设,完善区域苹果发展模式,拉动属地经济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璐妍   何秋红  
<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多维度进行定位,是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宜居乡村至少需要具备居住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健全、文化氛围浓厚和社区服务优良四个方面的特征。可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框架。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域的中心,是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六盘山片区所在地,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璐妍   何秋红  
<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多维度进行定位,是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宜居乡村至少需要具备居住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健全、文化氛围浓厚和社区服务优良四个方面的特征。可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框架。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域的中心,是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六盘山片区所在地,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荣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强调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乡村治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乡村治理与农民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应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晓华  马远军  张小林  梁丹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三农”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突出。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美、英、德、日、韩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实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重构城乡空间、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等是我国乡村建设的未来走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景熙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性分工原理分析了二元社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中国的特殊性,并着重回顾和考察了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显示,中国二元结构演进具有曲折和迂回特征。其演绎路径是:(1)城乡分工扩展一分工受阻一乡村自给自足状态与城市高度分工并存→恢复分工→城乡分工网络扩展;(2)社会分化→反分化(城乡同质化)→社会重新分化;而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的正向演进是在城乡分工链条重新链接,分工网络逐步恢复之后乡村制度、组织和人的行为质变的结果。为了保证今后分工、专业化有序发展和社会结构正向演进,避免曲折迂回,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创造国家长期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