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21)
2023(12226)
2022(9952)
2021(9180)
2020(7264)
2019(16772)
2018(16486)
2017(30829)
2016(16527)
2015(18869)
2014(18915)
2013(18600)
2012(17669)
2011(16398)
2010(16971)
2009(15567)
2008(15083)
2007(13884)
2006(12652)
2005(11544)
作者
(51137)
(42375)
(42150)
(39948)
(26820)
(20380)
(18987)
(16414)
(16381)
(15439)
(14552)
(14420)
(13921)
(13611)
(13314)
(13132)
(12517)
(12253)
(12232)
(12219)
(10720)
(10700)
(10564)
(10027)
(9613)
(9594)
(9548)
(9497)
(8861)
(8561)
学科
(76568)
经济(76491)
(41964)
管理(39587)
(32170)
(28549)
企业(28549)
方法(26886)
中国(25945)
数学(23507)
地方(23463)
数学方法(22971)
农业(21466)
业经(19935)
(15208)
(14339)
(14215)
(13728)
(12888)
金融(12886)
(12868)
银行(12836)
(12540)
理论(11864)
(11701)
贸易(11683)
地方经济(11552)
(11208)
发展(11150)
(11121)
机构
学院(240702)
大学(236598)
(94607)
经济(92244)
研究(89806)
管理(86085)
理学(72186)
理学院(71296)
管理学(69605)
管理学院(69185)
中国(68682)
科学(56091)
(52908)
(49269)
(46465)
(42664)
研究所(41871)
中心(41222)
(39779)
业大(37919)
农业(37435)
(35046)
师范(34629)
北京(34149)
(32629)
(32152)
财经(31937)
(31041)
技术(29105)
(28787)
基金
项目(155710)
科学(120945)
研究(115201)
基金(108280)
(95509)
国家(94610)
科学基金(79406)
社会(71128)
社会科(66967)
社会科学(66952)
(64198)
基金项目(55658)
教育(53388)
(53383)
自然(50184)
自然科(48995)
自然科学(48984)
编号(48302)
自然科学基金(48033)
资助(45169)
成果(40174)
(39786)
重点(35978)
课题(35925)
(32831)
(32251)
发展(31543)
(30992)
创新(30071)
科研(29099)
期刊
(120893)
经济(120893)
研究(74901)
中国(62183)
(51576)
学报(40113)
科学(37559)
教育(35944)
农业(34529)
管理(33969)
大学(31068)
(30375)
学学(28865)
(26398)
金融(26398)
技术(24420)
业经(23430)
经济研究(18363)
(16384)
财经(15415)
问题(15071)
图书(13654)
(13375)
(13092)
统计(12322)
技术经济(11895)
科技(11667)
业大(11311)
(11157)
农业经济(11140)
共检索到389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景新  
我国的乡村建设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以知识分子为先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救济乡村运动。乡村建设的理念及实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陈翰笙、薛暮桥等所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对我国乡村革命和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改良运动被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所代替,尽管有失误,但十多年间我国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果辉煌,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其中蕴藏的丰富的理论营养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新世纪,我国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贵才  朱倩琼  刘樱  周钰荃  
采用广州市域范围内行政村2005,2013年人口、社会经济、空间等现状摸查数据,运用GIS,SPSS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乡村发展类型、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归纳其演变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乡村分类的主因子具有可持续性,但其影响程度总体减弱,而非持续性因子则具有时代特征,影响乡村发展的因子多元化;(2)乡村类型演变呈现由低等级分异向着高等级分异的演变趋势;(3)广州市乡村发展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圈层状"的分布状态,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出现了大幅扩散,乡村发展逐步走向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局面;(4)广州市乡村发展演化的模式主要有渐变模式、突变模式和惰性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主要舆论的支持,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中国政府对推广低碳乡村旅游展开的措施,分析低碳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功能建设与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主要舆论的支持,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中国政府对推广低碳乡村旅游展开的措施,分析低碳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功能建设与发展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金海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瑜  史世军  李振  
随着国家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向农村地区下沉渗透,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多数地区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缺少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且在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大部分省市处于发展成长期或起步期。针对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推广“分层培优”发展模式,扎实推进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深化乡村信息惠农服务,加快制定数字乡村规划,实现我国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颖  刘竹青  刘玉梅  
本文在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对比研究中找到中国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艾青  
关注共享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乡村运营模式,探索其在运营中需要注意的关键要素。本文从论述乡村面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挑战开始,阐述了共享发展下乡村发展的新的特征,探究共享发展在乡村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以日本乡村驿站建设和海南"共享农庄"建设为例,总结了乡村运营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反思了其在运营建设中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得到了我国在乡村运营与建设中政策落地、政府管理与规划、乡村品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启示。进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村民自治虽然是近30年来乡村治理的制度性框架,但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存在"1+N"的治理体系与"横向"的权力分割外,新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主要体现为村民小组的作用凸显、宗族复兴及各种民间组织兴起,这促使着乡村治理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原来的村级治理单元被突破或重构,村民小组自治、片区治理等一些新乡村治理模式出现,使得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这使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及主体地位凸显,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深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利平  
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市场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五种模式构成了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从差异性中找特色;跨越发展及市场发展模式就乡村学校发展的资源需求而言,注重将信息技术带入乡村学校建设;协同合作、社区共建模式则从乡村学校之间、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着眼,侧重于为乡村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执行主体、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方面既有差异,也有共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宁  
本文在追溯国外农业旅游的演化历史,研究相关成功发展模式,以及归纳总结国外成功的规律与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和对现存问题的深入探讨,总结了其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力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契机,使得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了人们回归自然的主要方式;而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共同进步、唇齿相依,打开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新篇章。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中深刻认识到这种模式创建的理念、方法、切合点以及保障措施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是丽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关系,对两者互动发展研究,可以寻求新农村建设的可行实现路径,理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已呈现出多参与主体、多产品类型发展新格局,但也存在着项目建设盲目、相应政策法规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影响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构建两者互动发展模式,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这一层面尤为重要。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指导,构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管理监控—社区参与互动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