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08)
- 2023(6651)
- 2022(5238)
- 2021(4861)
- 2020(3782)
- 2019(8609)
- 2018(8267)
- 2017(14909)
- 2016(8292)
- 2015(8850)
- 2014(8936)
- 2013(9023)
- 2012(8622)
- 2011(8051)
- 2010(8560)
- 2009(8131)
- 2008(8006)
- 2007(7889)
- 2006(7202)
- 2005(6290)
- 学科
- 济(36678)
- 经济(36639)
- 农(24762)
- 业(23083)
- 管理(20133)
- 农业(16675)
- 中国(14860)
- 企(14140)
- 企业(14140)
- 业经(12588)
- 地方(11069)
- 制(10615)
- 方法(10164)
- 财(9944)
- 学(8059)
- 数学(8026)
- 数学方法(7954)
- 发(7859)
- 农业经济(7457)
- 人口(7262)
- 发展(6764)
- 展(6726)
- 体(6707)
- 银(6526)
- 银行(6510)
- 融(6355)
- 金融(6354)
- 教育(6298)
- 行(6271)
- 策(6250)
- 机构
- 学院(124559)
- 大学(124267)
- 济(49874)
- 经济(48553)
- 研究(45830)
- 管理(41938)
- 中国(34589)
- 理学(34423)
- 理学院(33951)
- 管理学(33354)
- 管理学院(33097)
- 京(26773)
- 科学(26407)
- 农(25927)
- 财(25197)
- 所(23218)
- 江(21827)
- 中心(21061)
- 研究所(20574)
- 范(20278)
- 师范(20128)
- 财经(18897)
- 农业(18822)
- 业大(18109)
- 州(17344)
- 省(17156)
- 北京(17054)
- 经(16990)
- 经济学(16228)
- 师范大学(15937)
- 基金
- 项目(75891)
- 研究(60348)
- 科学(59418)
- 基金(53158)
- 家(45903)
- 国家(45335)
- 社会(39353)
- 科学基金(37949)
- 社会科(36804)
- 社会科学(36794)
- 省(30609)
- 教育(27615)
- 基金项目(27527)
- 编号(25701)
- 划(25208)
- 成果(22791)
- 自然(21044)
- 自然科(20496)
- 自然科学(20488)
- 资助(20400)
- 自然科学基金(20134)
- 课题(19089)
- 发(18104)
- 重点(17581)
- 部(16931)
- 国家社会(16309)
- 性(15849)
- 年(15539)
- 农(15457)
- 制(15053)
共检索到208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强 孙健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人口结构以及村庄变迁是一种必然现象。推进乡村建设,需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理清村庄变迁的趋势特点,针对各地区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乡村建设优先序,制定与农村人口结构及村庄布局相适应的发展策略。推进乡村建设,既要超前谋划,又要长短结合。“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聚焦阶段性任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径。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现代化建设 人口结构 村庄变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景芝 耿晓
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三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要开好局、起好步,由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举措的全面实施,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应该遵循“为农民而建设”的理念,始终体现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要坚持统筹规划,避免大拆大建,重视农民主体地位,注重生态保护,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县乡功能衔接,并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借鉴。
关键词:
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方劲
在"技术—现代化"逻辑的外源性干预呈现出效应递减趋势的背景下,探索通过内源性能力建设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源性能力建设以内源发展为基本理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手段,并不机械简单地发展出迎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技术,而是更强调基于地方性知识来塑造自主发展的价值观念、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软实力"。对西南田村的行动研究表明,内源性能力建设对地方性知识予以重视但不进行本质化强调,关注发展的实践效应而不刻意宣称"权力倒置",它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干预过程。内源性能力建设作为一种理念模式,要操作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将面临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如何平衡、能力建设的效果如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庄分化 城乡关系 类型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钰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鹏 罗小龙 顾宗倪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发达地区综合性乡村建设行动的地方典型实践。文章通过对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历程和特征的梳理,从理念和机制层面总结江苏经验。在理念上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基于价值挖掘的乡村地域功能重塑和基于集成行动的乡村地域系统重构,准确把握了乡村振兴的要义。在机制上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构建起“组织+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专项+协同”的资金统筹机制、“规范+人才”的技术支撑机制以及“政府+市场”的主体参与机制,实现从要素叠加、维度累进到建设长效机制的结构性嵌入。基于江苏经验,认为乡村建设行动的要点在于塑造特色多元的乡村地域功能、构建系统高效的乡村建设体系、形成梯度有序的乡村建设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其理念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最新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其核心是在"乡村建设"上。目前在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思路下,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有对传统村落的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思明 田雄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对建国后关中地区两个村庄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作用下,乡村区域治理秩序不同,乡村区域公共产品和参与公益事业的水平也不同,借用象限来表达三者间的动态关系。以此为视角,文章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由于村庄利益博弈、基层政府理性不作为以及国家刚性制度的缺失,该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文章最后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政府制度供给责任不容推卸。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宏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应该将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主要方向,从而将乡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农民价值观改变动摇文化自信、乡村日渐"空心化"破坏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行政化治理模式制约文化多样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缺失乡村文化传承等困境,对此,要从弘扬文明乡风、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等促进优秀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才志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的薄弱点,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突破原有的乡村文化冲突与道德困境。坚持以多维性、人本性和先进性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与转型,与时俱进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文化建设 价值取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端锋
中国农村是一个超大型的社会实体,不同区域的农村由于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这也必将决定不同区域村庄性质的不同,从而对乡村治理带来影响,导致国家政策在不同区域农村具有不同的实施机制。调查发现,在江西和山东农村,一个自然村通常被分为几个生产队,村民小组由分田到户之前的作业组转变而来;而在江汉平原上的农村,一个生产队则通常包括几个自然村,而后来的村民小组就或者由生产队的作业组或者由生产队自身转化而来,并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单元;江淮平原的小井村的村民小组同样由生产队转化而来,但
关键词:
村民小组 空间结构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邱家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关键词:
村庄政治 乡村治理 国家政治 集体制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晓鸣 雷晓明
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新一轮改革的起点——农村税费改革具有超越减轻农民负担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了对乡镇基层政府组织的财政紧约束而迫使乡镇基层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撤并乡镇来缩小政府规模,缩减政府职能,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关键词:
农村税费改革 机构改革 乡村社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