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3)
2023(4089)
2022(3093)
2021(2779)
2020(2026)
2019(4565)
2018(4361)
2017(7599)
2016(4036)
2015(4482)
2014(4632)
2013(4677)
2012(4505)
2011(4278)
2010(4555)
2009(4209)
2008(3989)
2007(3908)
2006(3536)
2005(2790)
作者
(11766)
(10169)
(9865)
(9395)
(6123)
(4765)
(4428)
(3862)
(3749)
(3736)
(3432)
(3410)
(3238)
(3002)
(2960)
(2959)
(2913)
(2904)
(2682)
(2664)
(2554)
(2426)
(2405)
(2381)
(2311)
(2300)
(2287)
(2213)
(2154)
(2087)
学科
(21146)
(18318)
经济(18300)
农业(14275)
(11240)
业经(8447)
中国(7701)
管理(7384)
地方(7313)
农业经济(6758)
(5895)
发展(5249)
(5247)
建设(5012)
收入(4973)
(4948)
(4685)
农村(4668)
(4415)
土地(4009)
工作(3905)
方法(3657)
(3493)
企业(3493)
经济建设(3474)
及其(3435)
(3370)
分配(3322)
方针(3311)
教育(3150)
机构
学院(59158)
大学(55288)
(22124)
经济(21386)
研究(20466)
管理(20144)
理学(16549)
理学院(16351)
中国(16291)
(16036)
管理学(16002)
管理学院(15888)
科学(11690)
(11646)
农业(10939)
中心(10817)
(10729)
(10581)
业大(9783)
(9641)
师范(9579)
(9375)
(9240)
(8696)
研究所(8225)
财经(7406)
师范大学(7297)
(7282)
(7146)
北京(7138)
基金
项目(37868)
研究(32173)
科学(29269)
基金(25175)
(20998)
国家(20667)
社会(20652)
社会科(19083)
社会科学(19081)
科学基金(17488)
(16782)
编号(14961)
教育(14372)
基金项目(13385)
成果(12709)
(12670)
(10908)
课题(10858)
(9561)
(9526)
(9286)
资助(9022)
自然(8684)
自然科(8431)
自然科学(8431)
重点(8413)
(8333)
自然科学基金(8257)
国家社会(8232)
发展(8142)
期刊
(35457)
经济(35457)
(22589)
中国(19343)
研究(17831)
农业(14338)
教育(10514)
业经(9815)
学报(8814)
科学(8720)
大学(7777)
(7773)
金融(7773)
农业经济(7514)
(7125)
农村(7124)
(7124)
学学(7105)
技术(5949)
管理(5775)
(4889)
农村经济(4863)
问题(4520)
社会(4504)
图书(4421)
(4288)
社会科(4168)
社会科学(4168)
职业(3802)
经济问题(3711)
共检索到100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其理念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最新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其核心是在"乡村建设"上。目前在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思路下,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有对传统村落的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搏   陈树文  
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未来将在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领域不断渗透与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字化,通过数字科技普惠服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丛培德  张宪旺  
近年来,山东省蓬莱市抓住省级出台财政奖补政策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围绕"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四美"目标,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凝聚力,走出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宜居宜业、互促共赢的新路子。(一)政府引导、规划先行。蓬莱市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立足蓬莱仙境、八仙文化、滨海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邓生菊  陈炜  
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短板和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甘肃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遵循,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整体看,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已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优化、文化提升、社会和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不解决意识本源这一根本问题,不突破产业发展这一核心难点,不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不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不加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就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为此,必须着力破解发展的瓶颈制约、核心要害和重点难点,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健  樊金萍  王丽波  张璐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进,乡村绿地的功能特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乡村绿地规划对构建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乡村绿地"农业、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等"方面功能的认识,充分肯定了绿地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根据绿地景观、层次、文化原则对绿地规划中的宏观布局模式、中观布局模式及微观布局模式类型进行了深入考究;同时针对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宅前屋后绿地、庭院绿地等绿地构成要素的功能特征及景观特征,选择适宜的设计方法。文章还根据乡村绿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基层宣传;丰富理论研究,创新规划设计方法;融入历史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国恩  杨康  毛志强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的同步城镇化,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景观风貌得到了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回顾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建设、资金援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同时,把"人"、"文"、"产"、"地"、"景"五类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的组织方式,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集合本土居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社区营造带来的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鹏   罗小龙   顾宗倪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发达地区综合性乡村建设行动的地方典型实践。文章通过对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历程和特征的梳理,从理念和机制层面总结江苏经验。在理念上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基于价值挖掘的乡村地域功能重塑和基于集成行动的乡村地域系统重构,准确把握了乡村振兴的要义。在机制上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构建起“组织+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专项+协同”的资金统筹机制、“规范+人才”的技术支撑机制以及“政府+市场”的主体参与机制,实现从要素叠加、维度累进到建设长效机制的结构性嵌入。基于江苏经验,认为乡村建设行动的要点在于塑造特色多元的乡村地域功能、构建系统高效的乡村建设体系、形成梯度有序的乡村建设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喜平  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走内生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之枫  
针对农村地区出现的浪费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文从城乡关系、人口和消费、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社区建设和使用周期等方面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詹国辉  
现代性的不断渗入,传统乡村社会趋于解构之迹象,然其新的村社结构尚未健全,乡村社会建设面临现代性的反掣困境。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演变轨迹映射出"社会性"的主体功能,彰显出了追寻乡村社会质量的时代特征。社会质量理论意在诠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动力,凸显"社会性"的主题。而以社会质量为核心的乡村社会建设无疑会助推传统乡村建设模式的解构,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主体关系,以期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性福祉。在此过程中,亦不可忽视基层政府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有限"角色之作用。将提升乡民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婷婷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引起国家农业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农业会议多次强调,要推动农村的绿色发展,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因此要将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及认知误区,比如定位不明确、推进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这就要求必须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和执行方法,实现乡村建设和谐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廷勇  杨丽  郭江云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数字乡村建设正在蓬勃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并不是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的简单融合,而是通过数字经济及数字技术的延伸,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方式及状态的重构。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字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和数字治理,所依托的资源要素包括网络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及人才资源。当前在数字乡村建设试点过程中,广东高州市、云南开远市、浙江德清县的典型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的开展发现,城乡数字鸿沟仍存、农业数字化转型困难及乡村数字治理成本高是其主要问题。基于此,应夯实数字环境,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立足产业振兴,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吴飞  
梁漱溟和晏阳初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的重要代表,本文考察和比较了他们的乡村教育理念和实践。梁漱溟从儒家的伦理思想出发,试图通过乡学村学,继承乡约的传统,在中国培育个人和团体的新伦理;晏阳初则针对中国农民愚、穷、弱、私的四大问题,以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试图为农民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公民。两个人都以政教合一的方式,立足中国现实,应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们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