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9)
- 2023(14695)
- 2022(12137)
- 2021(11332)
- 2020(9413)
- 2019(21091)
- 2018(20504)
- 2017(39007)
- 2016(20950)
- 2015(23460)
- 2014(22893)
- 2013(22097)
- 2012(20280)
- 2011(18252)
- 2010(18288)
- 2009(16689)
- 2008(15776)
- 2007(13948)
- 2006(12237)
- 2005(10290)
- 学科
- 济(80220)
- 经济(80117)
- 业(60647)
- 管理(57432)
- 企(45680)
- 企业(45680)
- 农(35325)
- 方法(34103)
- 数学(30083)
- 数学方法(29650)
- 中国(24032)
- 农业(23892)
- 财(22497)
- 业经(21329)
- 地方(17350)
- 制(16278)
- 策(15364)
- 贸(15088)
- 贸易(15078)
- 易(14733)
- 学(14537)
- 银(12819)
- 银行(12792)
- 理论(12692)
- 务(12476)
- 技术(12453)
- 财务(12434)
- 财务管理(12404)
- 行(12251)
- 融(11975)
- 机构
- 大学(285204)
- 学院(284584)
- 济(117055)
- 经济(114561)
- 管理(110774)
- 研究(96200)
- 理学(95910)
- 理学院(94908)
- 管理学(93150)
- 管理学院(92603)
- 中国(71871)
- 京(58288)
- 科学(56854)
- 财(54140)
- 农(51066)
- 所(45796)
- 中心(45600)
- 江(43507)
- 业大(42505)
- 财经(42502)
- 研究所(41568)
- 范(38978)
- 农业(38932)
- 经(38845)
- 师范(38556)
- 北京(35871)
- 院(35743)
- 经济学(35559)
- 州(33774)
- 经济学院(32081)
- 基金
- 项目(196864)
- 科学(156528)
- 研究(147357)
- 基金(143198)
- 家(124367)
- 国家(123225)
- 科学基金(106597)
- 社会(94892)
- 社会科(89704)
- 社会科学(89683)
- 省(77746)
- 基金项目(74860)
- 教育(68746)
- 自然(67509)
- 自然科(65972)
- 自然科学(65951)
- 划(65242)
- 自然科学基金(64757)
- 编号(60012)
- 资助(57451)
- 成果(49376)
- 重点(44489)
- 部(43950)
- 发(43695)
- 创(41958)
- 课题(41934)
- 国家社会(39422)
- 创新(38964)
- 大学(38496)
- 教育部(38151)
- 期刊
- 济(130497)
- 经济(130497)
- 研究(84943)
- 中国(59384)
- 农(51683)
- 学报(43417)
- 科学(41155)
- 管理(40959)
- 财(40816)
- 教育(38386)
- 大学(35582)
- 农业(34464)
- 学学(32537)
- 融(28345)
- 金融(28345)
- 业经(24739)
- 技术(24579)
- 财经(20446)
- 经济研究(20107)
- 经(17678)
- 问题(16973)
- 业(15888)
- 版(14683)
- 贸(13313)
- 科技(13151)
- 图书(12866)
- 技术经济(12837)
- 现代(12539)
- 理论(12202)
- 世界(12136)
共检索到424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萌 王怡
我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一直在进行赋能乡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从历史视角审视,我国大学参与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嵌入乡村社会网络的初始定位,到助力脱贫攻坚的角色转换,至引领乡村振兴的行动转向三个演化历程。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整大学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世纪之交的通过人才培养、强调科研服务,到党的十九大以后,大学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大学服务乡村建设的功能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角色定位和功能特征的发展演化是基于大学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破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矛盾的现实逻辑、应对返贫威胁和共富挑战的实践逻辑、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大学和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中两个不同的场域,有着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同一发展目标,大学特别是涉农院校应从科技、人才、技术、组织、保障五个方面提升赋能本领,充分发挥其处于社会资本网络中关键节点位置的显著优势,有效赋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清河实验 发展演化 共同富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陈建仲
以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研究目标,基于生计脆弱性分析框架,使用甘肃2016和2021年两期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户在脱贫前后生计资本、暴露风险与生计脆弱性的变化。就农户的生计资本来看,在精准扶贫后有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等维度的提升幅度较大,贫困户的生计资本增长幅度高于非贫困户,二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就农户的风险暴露来看,健康风险和自然风险有所下降,但市场风险和突发事件有所上升;就农户的生计脆弱性程度来看,绝大部分农户处于较低脆弱性位次,但有近8.43%的农户脆弱性程度比较高,属于易返贫人群,应高度关注、及时预警,并制定一系列精准应对措施。
关键词:
防返贫 生计资本 风险暴露 贫困脆弱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段技术在对乡村赋能时也面临个人技术赋能层面的观念困境与文化困境、组织技术赋能层面的参与困境与组织困境,以及社区技术赋能层面的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未来可以从个人技术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组织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技术赋能层面完善制度结构体系,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常晋 孔振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具有匹配效应、协同效应与公平效应,契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致使数字鸿沟不断加深,农业发展特征与供应链金融短板制约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领域应用,难以数字经济优势。本文从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与机制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数字农业 共同富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兴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问题也是难题。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破解乡村内生发展难题,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是以人才培养为引擎,带动产业振兴以形成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进而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当前教育中所出现的乡村教育资源不足,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不匹配,教育人才产出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脱节,掣肘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效,可以通过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人才产出“亲农”等路径来纾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婷
作为物流产业的高级业态模式,智慧物流是基于集成智能化技术对传统物流模式及流程进行重塑,实现物流全产业链可自动识别、可追溯、智能优化决策及实时响应的新物流业态形式。但由于智慧物流企业间的闭环经营以及智慧物流产业的进入壁垒较高,长期来看不利于产业发展。区块链技术赋能可重塑智慧物流运营服务模式,实现智慧物流多中心协同运作,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模式。文章指出,加速区块链技术与智慧物流的结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导向,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加速智慧物流企业平台化转型,进而解决平台化、统一化、集成化发展困境。
关键词:
区块链 智慧物流 平台经济 运营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振国 许刚 佘之祥
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性问题 ,如乡村非农化进程停滞 ,城乡差异扩大带来的问题等 ;尤其是乡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及到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存基础的情况 ,指出 2 1世纪中国乡村发展相当迫切而艰巨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框架下 ,提出了长期性管理策略 ,即类型管理、目标管理、乡村制度性投入的管理模式 ,并考虑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保障问题 ;随后针对乡村发展管理 ,构想了实施对策 :即 ,1)积极推进城市化 ,缩减乡村人口总量 ;2 )开展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3)推进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步伐 ;4 )强化生态环境观念 ,实行空间开发管制、尤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峰华 刘洪萌 郭长英 林露 王敏 郑建华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转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需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建立防返贫的长效机制,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脱贫。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减贫现状,针对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农村集体经济多数偏弱、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低收入群体依然大量隐形存在等面临的挑战及困难问题,提出了建立黑龙江省防返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即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支持,拓展增收保障机制;及时调整贫困线标准,完善兜底保障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优化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机制;强化队伍能力建设,优化基层治理保障机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兰定松
贫困存在多种原因,返贫困防治应瞄准根源,多视角精准施力。从政府角度来看,后续政策支持缺乏、对扶贫"政绩指向"的错误理解、扶贫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三变改革"中遭遇市场风险等会导致农民返贫。对农民而言,懒散思想、自身素质和观念、不可抗力因素、就业创业失败也会导致返贫。因此,政府应该改变资金与物质扶贫方式,以产业支撑助推返贫困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教育扶贫开发实践,以实现共同发展的扶贫目标。与此同时,还应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升治愚、扶智力度,加强乡贤文化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返贫困 防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光铭 兰霞萍
在乡村振兴和信息化社会发展双重促使下,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乡村社会的变化特征出发,梳理数字乡村社会信息全对称、联结性增强及多元主体协同特征,进而从理论、历史、实践等三个维度阐述乡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框架,最终从农民数字化发展意愿、内容、条件、目标等维度提出以农民数字化发展为核心的数字乡村推进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杨 牛劭君
组织韧性指组织在应对危机和风险时能够承受、恢复和反超。作为一个情境性概念,乡村防返贫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以应用防返贫监测系统的山西省绛县任村为例,聚焦数字化何以提升组织韧性的核心问题,深入剖析了数字化提升组织韧性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能够提升组织韧性,在风险的萌芽阶段进行监测、识别和响应;数字化对组织韧性的提升是通过促使组织内部实现“资源冗余—结构灵活—文化涵化”和组织外部实现“关系稳固—环境催化”来共同作用的。最后,本文构建了数字化影响组织韧性的理论框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持组织韧性和防止返贫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婷婷 张益刚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能够依靠其教育性、经济性、职业性等基本属性散发教育能量,赋能乡村社会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能量供给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共生单元价值取向对立,农村职业教育陷入角色冲突;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非兼容,共生模式失范;物质与生态双重共生环境缺失,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贫瘠。对此,提出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统筹共生单元的价值取向,厘清农村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提升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兼容度,优化共生模式;营造优良共生环境,培育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共生理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毕鹤霞 刘子涵
乡村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推手,在防返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熵权法为基础,通过31个省份近6年数据处理分析各地区防返贫水平,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测算发现,乡村职业教育对防返贫贡献率为15.89%,并对各地区贡献率进行有效分析发现,各地区乡村职业教育对防返贫贡献率差异化明显;乡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对防返贫效果具有显著帮助;防返贫指数增长率与贡献率不同步。因此,建议加强乡村职业教育投入;调整乡村职业教育布局;加强对贫困家庭帮扶;实现乡村职业教育与就业、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英华 于沛太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本文在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人才与数字化素养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助力乡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