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90)
2023(6602)
2022(4844)
2021(4274)
2020(3190)
2019(7134)
2018(7075)
2017(13638)
2016(7444)
2015(8469)
2014(8900)
2013(8622)
2012(7785)
2011(7094)
2010(7363)
2009(7178)
2008(7230)
2007(6866)
2006(6577)
2005(5957)
作者
(22481)
(18865)
(18548)
(17974)
(11675)
(8865)
(8396)
(7225)
(7157)
(6825)
(6474)
(6280)
(6014)
(5897)
(5698)
(5677)
(5410)
(5339)
(5336)
(5328)
(4899)
(4600)
(4562)
(4402)
(4279)
(4225)
(4192)
(4141)
(3883)
(3781)
学科
(34731)
经济(34684)
(26442)
(23506)
管理(18312)
农业(17736)
业经(13633)
中国(13241)
(13182)
企业(13182)
地方(9637)
(9551)
(9104)
(8548)
发展(8269)
(8257)
方法(8070)
农业经济(7676)
(6627)
银行(6622)
数学(6616)
数学方法(6482)
(6334)
(6303)
(6045)
(5895)
收入(5888)
(5887)
农村(5868)
(5807)
机构
学院(113569)
大学(110272)
(47417)
经济(46180)
研究(40620)
管理(39888)
理学(32946)
中国(32782)
理学院(32591)
管理学(31922)
管理学院(31729)
(24539)
(23497)
科学(23258)
(22616)
(20552)
(19687)
中心(19405)
研究所(18026)
农业(17524)
(17037)
师范(16936)
财经(16900)
业大(16738)
(15677)
(15111)
北京(14998)
(14861)
经济学(14604)
(13987)
基金
项目(68790)
研究(54686)
科学(54264)
基金(48657)
(41239)
国家(40777)
社会(36384)
科学基金(34702)
社会科(34005)
社会科学(33997)
(28165)
基金项目(25299)
教育(23899)
编号(23812)
(22275)
成果(20506)
自然(18968)
资助(18557)
自然科(18510)
自然科学(18508)
自然科学基金(18141)
(16735)
课题(16679)
重点(15497)
国家社会(15168)
(15080)
(14709)
(14477)
发展(14139)
(13944)
期刊
(67262)
经济(67262)
研究(37309)
(31260)
中国(27631)
农业(19907)
(16910)
学报(16457)
科学(16392)
(15421)
金融(15421)
业经(15107)
管理(14289)
教育(13737)
大学(13572)
学学(12722)
问题(9646)
农业经济(9584)
技术(9357)
农村(9277)
(9277)
经济研究(8638)
财经(8473)
(7402)
(7201)
(7084)
经济问题(6608)
社会(6245)
农村经济(6077)
世界(5808)
共检索到188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锦晓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东勃  宋锐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培养中国青年学生和底层民众成为新世界的创造者,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目标,完成现代教育担负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善的使命,是陶行知对乡村教育伦理责任的自觉担当,成为陶行知持续推进乡村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其在教育实践中建构的教育原则:教育之外的教育原则、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的原则及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意义深远,富有创新精神。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福明  陈丽  
伦理良序与经济富足是美丽乡村建设追求之两维,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共生、美丽和富饶的完美统一之于美丽乡村建设,这是个重大课题。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伦理智慧,可促进乡村的绿色发展;弘扬乡村共同体的公德精神,共筑美德乡村,可凝聚村民公民主体之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进乡风文明,可弘扬文明之美;推崇共建共享,倡导公平正义,高扬时代精神,可构筑良序以促安居;保护精神家园,展现血缘根脉之美,可守望传统、拯救心灵并维系幸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后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当前中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特色。这种“离土不离乡”式的非城镇化的乡村工业化之所以形成并长期存在,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散的乡村工业化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其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必须彻底抛弃这种“离土不离乡”的作法,逐步走“离土又离乡”的城镇工业化道路,以符合世界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潮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天泽  张京祥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中,中国此前资本驱动下的城市增长主义模式正逐步走向终结。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正成为资本关注和投入的重点,正在成为增长主义新的延续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当前风起云涌的"乡村建设"运动、"淘宝村"等,其本质都是资本驱动下增长主义在乡村地区的具体体现。从剖析增长主义的角度切入,通过"淘宝村"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乡村工业化运动的对比,从而揭示出当前电商在乡村集聚发展的深层机制。认为,"淘宝村"是"互联网+"时代中继"乡村工业化"之后的新一轮增长主义范式体现,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也孕育着诸多危机,更需要探讨真正的、可持续的乡村复兴道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德刚  
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源于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乡村旅游主客体间天然的身份不对称,并因此而影响到主客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多以企业投资来实现,投资企业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会把"谁投资谁受益"作为旅游开发的当然原则,因此而产生了普通村民对乡村发展控制力的丧失、经营参与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伦理关系,必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雨萍  邓祝仁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的影响广泛深刻,对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在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视野下,着重探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构建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这一特殊而重大的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和文献检索,以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下乡村生态意识的变迁,经过一系列分析和细心的验证、研究得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给乡村生态伦理建设带来积极、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值得警惕而应未雨绸缪的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耕地浪费和公共产品不足等市场失灵等问题,以及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当地人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向明  
农村人口大批变为城镇人口,即现代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是与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密切联系的,也可以说工业化是人口城镇化最强大的推动力。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对于乡村人口城镇化也是最强大的推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永博  沙润  梁幸平  
当前,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分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在借助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以及价值观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社会分化加剧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和谐,而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旅游业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文章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桂林恭城县红岩村进行了细致调研,分析了案例农村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并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对案例农村不同社群间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得出了结论,并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村社会整合提供了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倪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倪慧  
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既包含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万物、节制贪欲的积极元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朴素、直观、经验甚至迷信的一面,须加以辩证看待。提炼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中遵循天道命理的生态良心观、顺应自然禀赋的生态正义观、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义务观,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求伦理依托、厚植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特色,进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摆脱"千篇一律""有新村无新貌"的困境,探索出一条有生态伦理依托、靠生态经济支撑、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招牌型乡村建设之路。在此过程中,推动传统生态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现代科学自然生态伦理观,最终实现传统生态伦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晓映  
从乡村工业化视角探究农民城市化的内在差异,对揭示中国城市化实践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与中西部地区的半城市化不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民被认为已趋于完全城市化,但东部不同区域间农民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苏南、浙江和珠三角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基于这三个地区的现实经验,发现不同的乡村工业化路径直接影响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土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并表现在区域内的市场结构、集体土地的开发权配置结构以及城乡关系结构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结构性基础,直接影响农民嵌入市场的方式、集体土地保障水平和村庄社会结构,并最终影响不同区域农民的城市化选择,使三地分别呈现出发展型、需求型、保守型的城市化类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