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4)
- 2023(13726)
- 2022(11511)
- 2021(10483)
- 2020(8652)
- 2019(19283)
- 2018(18781)
- 2017(35359)
- 2016(19443)
- 2015(21268)
- 2014(20712)
- 2013(20367)
- 2012(18927)
- 2011(17336)
- 2010(17301)
- 2009(15952)
- 2008(15710)
- 2007(13926)
- 2006(12478)
- 2005(10680)
- 学科
- 济(74153)
- 经济(74027)
- 管理(54098)
- 业(53107)
- 企(39071)
- 企业(39071)
- 农(32462)
- 方法(28045)
- 数学(24617)
- 数学方法(24353)
- 财(22347)
- 农业(21780)
- 中国(20649)
- 业经(20277)
- 制(19554)
- 地方(17384)
- 学(16928)
- 贸(13426)
- 贸易(13421)
- 易(12937)
- 体(12933)
- 环境(12779)
- 银(12643)
- 银行(12594)
- 行(12007)
- 融(11989)
- 金融(11983)
- 务(11763)
- 财务(11743)
- 财务管理(11714)
- 机构
- 学院(274529)
- 大学(274046)
- 济(109083)
- 经济(106717)
- 管理(100478)
- 研究(96841)
- 理学(87152)
- 理学院(85988)
- 管理学(84434)
- 管理学院(83930)
- 中国(72793)
- 科学(62033)
- 京(59525)
- 农(58015)
- 财(52313)
- 所(49535)
- 业大(46535)
- 研究所(45280)
- 农业(44802)
- 中心(44658)
- 江(42221)
- 财经(40940)
- 范(37481)
- 经(37094)
- 师范(37013)
- 北京(36990)
- 院(35134)
- 经济学(33691)
- 州(32811)
- 省(32242)
- 基金
- 项目(192205)
- 科学(151197)
- 基金(140734)
- 研究(135383)
- 家(125599)
- 国家(124502)
- 科学基金(105494)
- 社会(88514)
- 社会科(83602)
- 社会科学(83585)
- 基金项目(76002)
- 省(75304)
- 自然(68928)
- 自然科(67278)
- 自然科学(67253)
- 自然科学基金(66043)
- 划(64267)
- 教育(60520)
- 资助(54708)
- 编号(52958)
- 重点(43939)
- 成果(42449)
- 发(41858)
- 部(41794)
- 创(40133)
- 制(38345)
- 创新(37622)
- 国家社会(37325)
- 科研(37209)
- 课题(37170)
- 期刊
- 济(126485)
- 经济(126485)
- 研究(78904)
- 农(57174)
- 中国(55577)
- 学报(51303)
- 科学(46195)
- 财(39836)
- 大学(38632)
- 农业(37490)
- 学学(36793)
- 管理(33988)
- 融(25310)
- 金融(25310)
- 教育(24358)
- 业经(23710)
- 财经(19686)
- 经济研究(19310)
- 技术(18997)
- 业(17576)
- 问题(17024)
- 经(16834)
- 版(16643)
- 业大(14445)
- 资源(14052)
- 科技(13509)
- 农业大学(12188)
- 商业(12121)
- 现代(11968)
- 贸(11280)
共检索到406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莘绒 李红波 胡昊宇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而消费空间则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乡村居民消费空间的变迁是乡村发展的缩影,受乡村原有物质环境和现代社会空间的影响,当前乡村消费空间呈现新的结构形态。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研究区,在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基础上,总结乡村居民消费空间的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前乡村居民消费空间打破了距离衰减规律,大件物品随购物区等级提升而占比增加;乡村居民消费空间蔓延至网络空间,表现出参差性特征;乡村居民的消费空间被逐步释放,新消费空间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政策及内外因的综合推动下,乡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发生了转变,折射出乡村生活空间转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关键词:
乡村居民 消费空间 影响机制 美丽乡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志华 严煜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源 陶卓民 周年兴 侯曼青 荣慧芳
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乡村旅游地游客的逃避行为因子、旅游逃避后效果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逃避行为先后分为逃避动机和逃避效果两个维度。逃避动机主要由环境、社会关系、驱动力、自我、转换需求5个因子构成,逃避效果由自我、旅游条件、社会关系3个因子构成。②在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社会关系、融合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游客的逃避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③去往乡村旅游地的游客行为呈现出自我转变、关系逃避、游憩休整、环境逃避4种模式;在5个逃避因子中,环境因子的解释力和显著性最为突出,交互提升效果最强。④在动态的逃避行为中,显性逃避因子具有直接触发功能,但在旅游逃避效果中,隐性因子更为突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的交替作用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蓉 施国庆
通过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Z村6名乡村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为进行深描,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Z村乡村经济精英历经了生计危机下的自主创业、政府介入下的积极成长和创业成功后的护村守业等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以下要点:第一,产业、民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正式性规范具有政策导向作用;第二,村内熟人信任机制与"面子观"约束机制等非正式性规范具有行动保障作用;第三,相关社会现象和村内价值理念等表意性符码具有价值感召作用;第四,精英自身及村庄所拥有的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具有行动基础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孔宇 甄峰 张泉 唐佳
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居民的跨城出行,引起了学者对高铁出行满意度的关注,但当前研究较少从出行链视角对高铁出行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居民的智慧移动,但其对居民出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也鲜有涉及。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探索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CT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的ICT使用行为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同。其中在使用ICT进行出行信息查询中,查询出行路线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使用ICT确定出发时间,使用ICT选择交通方式的正向影响最弱;在使用ICT参与出行活动中,参与出行准备活动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呈现正向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私家车出行与地铁出行相比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前出行阶段的耗费时间对居民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出行特征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影响不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智慧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蓉 柳思维 冯佑帅
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中介和空间溢出视角探究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消费和数字乡村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乡村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且对邻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从消费层次看,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影响明显,对享受型消费的提升作用微弱;从分区域看,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而间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据此,提出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健全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机制、加强地区间协同发展和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消费的外部性效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鸿雁 陶卓民 潘坤友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游憩空间为游憩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影响游憩活动的时空分布,游憩活动引导游憩空间要素的布局、功能与特色等,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以南京秦淮河滨水区为例,基于电子地图兴趣点(POI)、百度热力图,构建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模型,对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分布不均衡,“中间高,两边低”,且以夫子庙景区为中心,越向外围耦合协调度越低;(2)生产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情况最好,其次是生活型与公共型空间,景观型与生态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度最低,不同类型游憩空间要素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形态有差异,且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有所不同;(3)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受到市场供需机制、集聚——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等共同影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丽 徐丹丹
城乡流通作为城市与农村商品交换的桥梁,顺畅的城乡双向流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市199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从流通规模、流通环境、流通信息、宏观环境、商品市场五方面着手构建城乡流通差距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城乡流通整体差距逐年扩大,流通环境差距不断缩小,流通环境有所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率随城乡流通环境差距的增大而缩小,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可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可见,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必须着力改善流通环境,缩小城乡流通
关键词:
城乡流通差距 流通环境 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宝明 王家新 李群 姜德波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影响消费需求的诸因素中,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大于储蓄的影响;而在收入中,现期收入的影响大于持久收入的影响。现期收入越多,消费越大;储蓄越多,消费越多。为了促进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关键词:
消费需求 消费函数 预测 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宣蓉 范静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总体效应和中观结构层面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作用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滞后一期的影响强度要高于当期影响。因消费类型的不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当期正向促进效果仅表现在食品衣着、生活用品、交通通信类消费,而滞后一期的正向促进效果则还延伸至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类消费,且影响程度也总体提高。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民消费 效果 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忠兴 苏雪晨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作为地域空间的多元价值。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表征的空间”三个分析维度,构建乡村价值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解析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村”的建设案例,凝练乡村价值实现的有效经验。即从“空间的表征”看,要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整体设计,创新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从“空间的实践”看,要从乡村资源禀赋出发,促进三产融合,有效落实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手段;从“表征的空间”看,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乡村多元价值的可持续实现。因此,乡村建设行动应该遵循“科学设计乡村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实现乡村各主体利益共享”的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忠兴 苏雪晨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作为地域空间的多元价值。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表征的空间”三个分析维度,构建乡村价值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解析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村”的建设案例,凝练乡村价值实现的有效经验。即从“空间的表征”看,要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整体设计,创新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从“空间的实践”看,要从乡村资源禀赋出发,促进三产融合,有效落实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手段;从“表征的空间”看,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乡村多元价值的可持续实现。因此,乡村建设行动应该遵循“科学设计乡村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实现乡村各主体利益共享”的实施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仇白羽 谢红 张建坤 李灵芝
大规模保障房住区的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是我国城市公建配套的薄弱之处。为了更好地配置保障房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本文结合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选取南京市岱山润福城为典型案例,以地理学视角探究住区老年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探究"宜居性"大规模保障房住区公共设施配置的关键要素,实现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彻底转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宣国富 朱莹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日常游憩需求日益增强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入分析和探讨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对于城市公园开发、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玄武湖公园为例,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爱好与交际、接近自然与放松、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在动机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游憩者分为接近自然类、休闲放松类、消遣爱好类和情感交流类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园游憩者在人口属性特征和游憩行为特征方面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文文 甄峰 姜玉培 蔡希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超重肥胖作为慢性病之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主动改善这一健康问题成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以南京为案例研究地,借助问卷调查方法,试图探究建成环境和个体特征对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分析结果表明:①非健康/健康食品店比率、地铁站点密度、公园密度、绿地率等建成环境要素对超重肥胖具有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②素食为主、饮食口味偏淡、少饮酒的生活习惯,能够减少超重肥胖风险;③男性和年龄较大者是超重肥胖的风险人群。并进一步指出,需注重从空间干预的角度营造有助于减少超重肥胖健康风险的人居环境;同时公众宣传应当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关注风险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同时重视超重肥胖长期潜伏的特点,加强对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的预防。
关键词:
超重肥胖 健康 身体活动 建成环境 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