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5)
2023(15839)
2022(13145)
2021(12333)
2020(9858)
2019(22940)
2018(22608)
2017(41933)
2016(23046)
2015(26051)
2014(26025)
2013(24658)
2012(22683)
2011(20591)
2010(20844)
2009(18596)
2008(17715)
2007(15827)
2006(13847)
2005(11970)
作者
(61362)
(50962)
(50583)
(48272)
(32283)
(24296)
(23156)
(19893)
(19640)
(18177)
(17293)
(17257)
(16027)
(15900)
(15791)
(15362)
(15073)
(15050)
(14577)
(14516)
(12813)
(12412)
(12315)
(11854)
(11404)
(11399)
(11387)
(11107)
(10204)
(10110)
学科
(93920)
经济(93831)
(60641)
管理(59040)
(45567)
企业(45567)
方法(39324)
(35552)
数学(34683)
数学方法(34018)
中国(31921)
地方(24583)
业经(23805)
农业(23772)
教育(21958)
(21261)
理论(17751)
(17287)
(16620)
(16368)
技术(15463)
(15439)
贸易(15425)
(14927)
(14334)
银行(14321)
(14000)
金融(13998)
(13825)
环境(13627)
机构
学院(312105)
大学(310353)
(123077)
经济(120277)
管理(119377)
研究(104253)
理学(103222)
理学院(102065)
管理学(99999)
管理学院(99386)
中国(74771)
(66138)
科学(61083)
(55091)
(50953)
师范(50581)
(49623)
(48952)
中心(48921)
(48013)
研究所(44932)
财经(43511)
业大(43180)
北京(41995)
师范大学(40917)
教育(39669)
(39601)
(38540)
(37993)
经济学(37281)
基金
项目(210653)
科学(169129)
研究(163553)
基金(150084)
(128337)
国家(127077)
科学基金(110870)
社会(103589)
社会科(97966)
社会科学(97949)
(85269)
教育(81783)
基金项目(78488)
(71915)
编号(69555)
自然(68524)
自然科(66976)
自然科学(66964)
自然科学基金(65711)
资助(60652)
成果(57096)
(50424)
课题(50154)
重点(48282)
(47622)
(44714)
教育部(41998)
国家社会(41927)
创新(41428)
项目编号(41417)
期刊
(138974)
经济(138974)
研究(98582)
中国(72123)
教育(65347)
(49417)
管理(43488)
(41337)
科学(40919)
学报(40896)
大学(34311)
技术(33655)
农业(33483)
学学(30885)
(28218)
金融(28218)
业经(27472)
经济研究(21554)
财经(20712)
(17923)
问题(17806)
职业(17603)
(15781)
统计(15005)
技术经济(14711)
(14579)
商业(14237)
(14209)
图书(14016)
(13992)
共检索到471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丹  范先佐  郭清扬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时期,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供给义务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教育质量提升是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最关键问题之一。相对于传统上"外部资源补偿"和"强校带弱校的学区化发展"模式",集群发展"能够打破教育资源配置的学校边界,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有效路径。依据教育资源配置、校本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等相关理论,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邻近组群,构建起经费、设施、师资、管理、课程教学、文化等资源共享的集群发展模式,从而达到成本节约和质量提升的双重目的。各级政府应通过促进集群学校平等发展、建立多元主体管理机制、提供资源支持、优化集群网络等,为学校集群发展提供保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尹浩宇   赵丹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关键,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变革是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班级规模较小、管理方式灵活等特殊性的关键动力,有助于提升办学质量。但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组织目标不清晰,组织结构呈跨校科层制,扁平化优势体现不足,组织变革能力及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基于学习型组织、科层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等相关理论及其主要特征,围绕愿景、价值、战略等核心要素,通过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愿景—促进”组织变革模式,可以增强组织变革的内驱力和创造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亟待转变学校组织发展理念,强化育人为本教育观念;重塑学校组织发展目标,挖掘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学校组织制度,促进组织高效运行;创生学校“在地化”组织文化,推进校地共生发展;再造学校组织环境,拓展高质量学习空间;优化学校组织技术,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各级政府应通过构建多元治理共同体、完善小规模学校治理政策、优化小规模学校治理机制、应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组织变革提供保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闻泽  范国睿  
人口减少与乡村人口迁移的叠加使得乡村学校的规模逐步缩小,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匮乏使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面临困境。国外许多国家在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包括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网络、乡村教师补足策略和乡村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等。国际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启示: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标准,实行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待遇,培养"全科教师";实行乡村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政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进清  韩佩锦  钱璟烨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落实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维要素分析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向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升级、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急需提升等诸多困境。从设施环境、教师素养、课堂生态、教育效能四维发展空间齐力着手,提出补齐信息化教育环境短板、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范会敏  陈旭远  
"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是由内部产生的,着眼于为人服务的发展观。以内源发展理论审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其内部主体轻视自身教育,不信任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乡村教师在效仿城市的固化与单一教学模式下,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被禁锢。乡村学校的发展定位趋同于城市,创新性和探索性被抑制。内源发展将研究的视野置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内部,通过提升教育者教育能力、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构建强调内部治理的集群发展模式以及借助网络直播技术构建"一师双助直播"课堂等突破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有困境,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曾新  付卫东  
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优秀教师大量流失、部分学科教师严重短缺。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工作任务重,个人发展机会少,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艰苦,等等,是造成农村小规模学校缺少优秀教师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断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外,变革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供给模式是可行的突破口。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合作,为小规模学校定向免费培养本土优秀教师。此外,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岗教师教学和专业能力,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包括: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和数字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充足和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建立学校联合体内,实行教师校际交流和共享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季杏平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全局。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已逐渐走进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应从推进继续教育法规建设、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参与继续教育的自主意识、规范继续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进而助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肖亮  
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失衡和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产业集群物流系统重组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系统阐述集群物流系统模式重组内在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业务衍生型、园区集聚型、联盟采购型三类系统重组模式,并对模式内在运行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金一翔  杨涛  张雪艳  
在新形势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存在三重困境,包括政府权威的潜在透支,对经费、师资等资源的高需求与低利用、飘零的文化高地与边缘化的文化标签。本文利用学校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对上述困境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发现:微观系统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中介系统存在心态贫困与短视效应;外层系统存在复杂利益交织,沟通效能亟待提升;宏观系统存在执行偏差与时滞;历时系统缺乏学校叙事与趋势研判。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校文化系统模型的价值论、故事论、系统论、工具论和类别论五个维度给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中应实现标准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刚柔并济;二是应分步骤有重点地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三是应着力发挥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多系统互动中的关键联结作用,实现从"小而弱"到"小而美"的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莹  曾庆伟  
城市化进程作为一种客观的外部情境变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带来生源和规模减少的冲击。乡村小规模学校习惯将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学校作为参照对象,产生自我结构边缘和心理边缘,最终陷入规模认识固化、教学效能降低、文化自觉缺失等发展困境。学校需要正视与反思"自我边缘化"的演进历程,理性审慎地看待办学情境的变动,重塑学校的价值认同、规模认同、群我关系,主动建构起个体能动性与外部支持之间的有效关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鉴  
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集中在攻坚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老少边穷地区,办好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意义在于整体维系我国乡村教育的"根系"生态。发展西部农村教育要勇于超越传统的"追赶战略"思维,以大智慧的"逆向思维"发展西部地区极其富有的人文资源,优先补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短板。从发展模式上看,要通过县域内校际资源的均衡配置破解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体制困局,要将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家校共同体以扩大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功能,并在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走一条通过留住教师来留住学校的扎根之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雷万鹏  
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同时,农村小规模学校也是信息的集散地,为乡土文化传承和社区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视野看,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要保留和恢复,更要高质量地发展。本文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环境、政策价值等视角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进行了系统反思,提出了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效力,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万鹏  
2001年以来,伴随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大量农村学校被撤并,农村教学点、村小等小规模学校成为撤并的"重灾区"。统计显示:1995至2010年,农村教学点由19.4万所减少至6.5万所,减幅高达66.5%。事实证明,大规模"撤点并校"是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和城镇"大班额"问题存在的重要诱因。为遏制盲目地"撤点并校"行为,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坚决制止盲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  
在全球乡村面临衰退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农区发展理论出现争论的基础上,从产业兴旺和集群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国际上农区发展理论中关于内力驱动与外力驱动、多样化与专业化的争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即专业化程度、空间集聚性和组织厚度,可以将乡村振兴模式划分为五种模式,在空间上体现了不同乡村发展高地的实体马赛克,在时间上又恰好耦合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规律。因此要在中部传统平原农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集群"战略,可以从促进农区的产业集聚开始,通过培育专业村和产业集群、走精明专业化发展道路,来促进集群区域成为本地的"乡村创新极",带动全域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骋伟  
本文通过研判深圳市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及面临问题,围绕海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大维度就提升产业技术延展能力、构筑产业链条竞争优势、强化国际专利标准制定能力、建立多层级战略性涉海企业组团、构建多要素产业技术支撑平台系统、推动海洋产业集群供需交叉对接、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强化金融服务牵引作用、优化产业政策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助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