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7)
2023(9399)
2022(7874)
2021(7251)
2020(5591)
2019(12342)
2018(12076)
2017(22620)
2016(11976)
2015(13182)
2014(13000)
2013(12489)
2012(11194)
2011(10423)
2010(10459)
2009(9791)
2008(9160)
2007(8208)
2006(7310)
2005(5988)
作者
(31937)
(26864)
(26615)
(25303)
(16680)
(12874)
(12145)
(10281)
(10209)
(9578)
(9227)
(9046)
(8548)
(8141)
(8112)
(8016)
(7984)
(7733)
(7625)
(7504)
(6519)
(6399)
(6304)
(6170)
(6045)
(6039)
(5832)
(5831)
(5360)
(5306)
学科
(49352)
经济(49301)
(31112)
管理(30604)
(27181)
(20902)
企业(20902)
农业(18225)
地方(15748)
业经(14615)
中国(14576)
方法(13698)
(12229)
数学(11275)
数学方法(11135)
(10510)
(10455)
土地(9242)
(9159)
农业经济(8028)
地方经济(7947)
环境(7714)
理论(7706)
(7639)
银行(7634)
(7451)
贸易(7446)
(7356)
金融(7354)
(7314)
机构
学院(165275)
大学(157002)
(62379)
经济(60737)
管理(60303)
研究(51961)
理学(51455)
理学院(50811)
管理学(49866)
管理学院(49545)
中国(41051)
(32384)
科学(31872)
(29620)
(29334)
(26810)
中心(25968)
(24825)
(24747)
师范(24572)
业大(23451)
财经(22927)
研究所(22125)
农业(21789)
(21721)
(20618)
北京(19342)
(19295)
经济学(19206)
师范大学(19110)
基金
项目(110017)
科学(87271)
研究(86880)
基金(77443)
(66022)
国家(65354)
科学基金(56670)
社会(55766)
社会科(52396)
社会科学(52387)
(45715)
基金项目(41051)
教育(39584)
编号(38534)
(36927)
自然(33550)
自然科(32708)
自然科学(32703)
自然科学基金(32042)
成果(30644)
资助(29071)
课题(26491)
(26127)
重点(24952)
(23330)
(23277)
国家社会(22760)
(22736)
(22166)
(22119)
期刊
(80085)
经济(80085)
研究(46485)
中国(38182)
(33434)
科学(22858)
(22614)
教育(22463)
学报(21868)
农业(21635)
管理(19737)
业经(18491)
大学(17239)
学学(16192)
(15933)
金融(15933)
技术(14066)
经济研究(11153)
财经(10269)
问题(10248)
农业经济(9493)
(9345)
农村(9321)
(9321)
资源(9084)
(8991)
商业(8292)
(8189)
图书(8047)
职业(7813)
共检索到247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福能  刘珺  
针对传统表象性的"田、水、路、林、村"整理和乡村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的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分析乡村复兴的内涵及其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景观生态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以地处上海市郊野地区的崇明县三星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三星镇作为近郊乡村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型土地整治从生产、生态和生活3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内涵。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应超越传统标准,土地整治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生态网络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达到乡村空间格局的肌理延续、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乡村产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晓坤  陶思远  卢方方  周小平  
客观评价大都市郊野乡村多功能及空间布局特征,是分类制订精细化乡村振兴策略的关键之一。通过构建大都市郊野乡村"生态环境—休闲文化—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活保障"多功能评价方法,使用多源空间数据、统计数据及调查数据,评价上海郊野89个镇的多功能值,提出镇域多功能发展类型及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1)上海市89个镇多功能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各项功能按照均值排序为生态环境(0.7674)>经济发展(0.6054)>农业生产(0.5882)>生活保障(0.5238)>休闲文化(0.2525);(2)生态环境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崇明岛、青浦西部和奉贤南部,农业生产高值区主要位于浦东南部、奉贤及金山、崇明南部和青浦,经济发展高值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周边和新城周边区域的28个镇,生活保障低值区主要位于紧邻中心城与最偏远区域两类共29个镇,休闲文化高值区主要位于与中心城距离最偏远的松江、青浦、金山;(3)郊野镇多功能发展可划分为高均衡型、低均衡型和非均衡—混合发展型、非均衡—传统维持型和非均衡—城市化型共五种模式,仅浦江镇等10个镇为多功能高均衡发展模式,占11.24%。论文建立的评价方法及研究结论可为探索精细化都市郊野乡村振兴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智敏  刘伟  夏菁  
上海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针对人口环境资源紧约束的现实,以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为导向,以郊野公园建设为载体,以建设用地减量化为核心,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创新规划土地政策,推动郊野生态空间保护与系统修复,走出了一条大都市区郊野空间生态修复的新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晨  龙腾  陆靖慧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极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建设用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而远郊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土地挖掘潜力巨大。因此,远郊区的土地整治及规划,将会是解决上海市人地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为此,上海市于2012年启动郊野单元(郊野公园)项目,以郊野单元规划为平台,逐步探索适合上海实际情况的大都市郊野地区土地整治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媛媛  卢道典  陆嘉  
文章利用文献梳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溪头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溪头村旅游起源于"驴友"自发组织的"影古线"徒步游,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带动了乡村发展。当前,溪头村也正面临乡村公共设施不足、服务层次偏低、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监管体制机制滞后、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受到冲击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步与思维变换,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区域资源、科学编制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溪头村旅游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夏菁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郊野乡村地区承担着"守底线、保发展"的双重责任,既要引领乡村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乡村资源要素调整重组,也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整合项目资金、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稳固耕地保护根基,绘浓生态底色,助力乡村振兴,重塑大城市的乡村功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敏  张海晨  
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需要被放置在一种紧密型城乡关系之中加以考虑。大都市上海郊区乡村发展曾经一度走的是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土地紧张背景下城乡关系不断收紧,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逐步被去工业化发展道路所替代,而未来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必然会走上一种输血式扶持、配套式发展和收缩式调整的特色发展道路。畅想上海郊区乡村的未来景象,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将会所剩无几,乡村人口由于二产的萎缩而变得稀疏化,而大面积的乡村将会成为一种为都市消费需求做配套服务的后工业腹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叶红玲  
数十年前,公众眼里的上海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洋派城市",尽管那时的上海无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都远不能与今日同比,但在当时的上海人看来,似乎全国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只能算乡下。这固然是个夸张的描绘,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人心中"城"与"乡"的位置。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韩小爽  唐露园  
从工业社区角度对上海市近郊村庄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衡量其是否具备工业社区的五个重要特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被调研村庄符合工业社区的基本特征并在成员结构、产业形态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性;以近郊村庄为载体的工业社区不仅是为周围工业园区提供居住生活、生产服务的以外来租客为主体成员的社会组织单元,而且是第三产业繁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但其尚处于工业社区的雏形阶段,共同意识有待加强,社会互动有待发展;仍存在社会基础设施不甚完善、社区管理组织错位等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逯百慧  王红扬  冯建喜  
随着苏南地区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资本正悄然进入乡村开发领域,资本本身的循环积累主导了乡村转型过程。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循环的规律,为苏南大都市近郊乡村转型构建了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透视其乡村变迁过程,发现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哈维所认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资本初级循环、资本次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资本初级循环表现在资本投入在产业间从农业向工业领域的转移,资本次级循环表现在资本从产业领域向空间的转移,资本第三级循环表现为资本向社会领域的转移,不同的阶段江宁区乡村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元波  
土地征用的特质在于政府的强制力作用,政府在土地征用中往往处于垄断地位,当政府垄断非农土地供给时,伴随厂商土地需求的增加,土地均衡价格将步步攀升。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垄断土地供给带来的高额收益将驱使政府征用更多的农民土地。由于我国土地征用征收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征收存在行政权力滥用和损害农民利益等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我国土地征用征收制度: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内涵;立法规范征地制度标准;提高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土地征用征收程序;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重新设定被征用征收土地的赔偿范围和标准,保护农民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镜权  温锋华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城市化理论背景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的宏观背景为指导,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总结转型时期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城市化新的动力系统结构,提出包括自上而下的压力、自下而上支撑力、前向拉力和后向推力等四大动力,从而构成了大都市郊区农村城市化"四轮驱动"的动力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城乡统筹的大都市郊区农村城市化的一般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