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2)
- 2023(16913)
- 2022(14698)
- 2021(13627)
- 2020(11231)
- 2019(25672)
- 2018(25536)
- 2017(48509)
- 2016(26585)
- 2015(29611)
- 2014(29879)
- 2013(29496)
- 2012(27092)
- 2011(24565)
- 2010(24619)
- 2009(22744)
- 2008(22119)
- 2007(19738)
- 2006(17365)
- 2005(15150)
- 学科
- 济(105945)
- 经济(105799)
- 管理(77032)
- 业(73782)
- 企(58631)
- 企业(58631)
- 方法(44083)
- 数学(37936)
- 数学方法(37469)
- 农(37260)
- 财(28596)
- 中国(27864)
- 地方(26893)
- 业经(26051)
- 农业(24867)
- 制(24166)
- 学(24091)
- 环境(17305)
- 务(17028)
- 财务(16952)
- 财务管理(16916)
- 贸(16914)
- 贸易(16900)
- 理论(16806)
- 银(16770)
- 银行(16723)
- 易(16326)
- 和(16292)
- 体(16198)
- 融(16188)
- 机构
- 大学(376703)
- 学院(376058)
- 管理(146304)
- 济(144924)
- 经济(141453)
- 研究(128112)
- 理学(126495)
- 理学院(124979)
- 管理学(122720)
- 管理学院(122025)
- 中国(95089)
- 科学(81428)
- 京(81111)
- 财(68636)
- 农(66455)
- 所(64348)
- 中心(58920)
- 研究所(58654)
- 业大(58542)
- 江(56549)
- 财经(54233)
- 范(51568)
- 师范(51083)
- 农业(51025)
- 北京(51014)
- 经(49186)
- 院(46842)
- 州(46014)
- 经济学(43215)
- 师范大学(41375)
- 基金
- 项目(261726)
- 科学(205410)
- 研究(190723)
- 基金(189155)
- 家(165543)
- 国家(164131)
- 科学基金(140502)
- 社会(119753)
- 社会科(113188)
- 社会科学(113161)
- 省(102674)
- 基金项目(101237)
- 自然(91683)
- 自然科(89452)
- 自然科学(89429)
- 自然科学基金(87790)
- 教育(86700)
- 划(86699)
- 编号(78096)
- 资助(76451)
- 成果(63535)
- 重点(58837)
- 部(56919)
- 发(56326)
- 创(54064)
- 课题(53898)
- 创新(50482)
- 科研(49734)
- 制(49377)
- 国家社会(49100)
- 期刊
- 济(164554)
- 经济(164554)
- 研究(109653)
- 中国(75950)
- 农(64007)
- 学报(62731)
- 科学(57811)
- 财(52587)
- 管理(52060)
- 大学(47606)
- 学学(44815)
- 农业(43021)
- 教育(41866)
- 融(33776)
- 金融(33776)
- 技术(31774)
- 业经(28786)
- 财经(26002)
- 经济研究(24278)
- 经(22158)
- 问题(21702)
- 业(20249)
- 版(19629)
- 图书(19502)
- 科技(18704)
- 资源(18575)
- 理论(17961)
- 技术经济(16787)
- 现代(16672)
- 业大(16578)
共检索到554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艺伟 李效顺 陈伟强 刘希朝 陈姜全 季海涛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对于重构乡村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功能适应力”分析框架,以豫东平原区商丘市睢阳区为例,挖掘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特征,进而建立“数理—机理”融合的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适应性类型识别定位方法,甄别系统韧性类型,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和功能适应力指数空间分异明显,存在显著正向聚集性,其中要素支撑力正向空间聚集性最为显著。(2)类型识别发现,优势发展型行政村30个,规模占比为9.74%;稳健提升型行政村67个,规模占比为21.86%;整治改善型行政村88个,规模占比为30.32%;传统控制型行政村118个,规模占比为38.08%。(3)商丘市睢阳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强弱是由多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扶持力度、人均收入和区位优势度是主导因子。同时,在外源扰动和内核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通过政策调控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区位催化机制和生态约束机制四维驱动差异引致乡村发展路径分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方镇
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文化结合形成了乡村文化,农民在乡村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落后、封闭、固化、狭隘"的文化观念。千百年来,乡村文化观念已成为农民心理结构的主要成份,并对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活动一直起着制约作用,进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乡村文化观念。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是:首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转变其乡村文化观念;其次是对农用土地进行规划整治,改变农村面貌,调整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全面发展;第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整合,使城乡共同发展。
关键词:
乡村文化 文化观念 "三农"问题 商丘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晶 薛东前 吴逸群 张浩博 王传胜
多重因素干扰下加强干旱区绿洲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演化与适应对策研究有利于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针对既有乡村韧性研究不能充分体现乡村动态演化特征、较少关注尺度效应和空间类型差异的缺陷,论文以黑河中游绿洲甘州区为例,分别构建了县域适应韧性和乡镇应对韧性测度体系,分析了韧性演化特征和类型差异,提出了不同尺度韧性提升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 1990年以来县域乡村要素积累的综合效应呈现“S型”曲线演化过程和“橄榄型”年际变化幅度,社会和经济系统稳定性强于生态系统,乡村发展经历了重组—开发初期(1990—2008年)、快速开发—保护(2009—2016年)和保护—释放阶段(2017—2020年),县域适应韧性呈现“缓慢上升—快速增长—停滞增长”的演化特征,生态是韧性提升的主要制约维度;(2) 2011年以来乡镇应对韧性整体波动较大且呈下降趋势,以规模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的乡镇抵御风险能力较高,水土资源组合更丰富的乡镇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较强,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和多功能农业有利于韧性乡村建设,创新转型能力是韧性提升的主要制约维度;(3)县域尺度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强化生态保育功能,乡镇尺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体系、挖掘要素多元价值,多尺度结合创新水权分配管控制度、提高乡村用水效率是现阶段乡村韧性提升的适应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雪岩 李红 尹婧博
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玉恒 宋传垚 阎佳玉 黄惠倩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影响下,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乡村病"问题凸显,影响到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亟需重视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特征,提出乡村振兴的方向与适宜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探究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中心集聚性与成长性,揭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研究发现:①伴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乡村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明显高于乡镇政府驻地与县城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强度;②生产要素在城、镇、村间不均衡集聚的特征明显,导致县城邻近地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乡村地区的中心集聚性依次降低;③受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县城邻近地区、区位较好的乡镇以及交通干线附近地区更易于集聚生产要素,成为乡村成长性的高值区;④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减地增"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文章强调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城乡联系,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积极推进村镇化发展,开展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培育乡村社会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豆 聂艳 焦文轩 王华 郑浩然
江汉平原自然环境优越,乡村生态韧性的提升是江汉平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基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构建了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重心-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评估2005—2021年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水平,诊断时空演变特征,挖掘影响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序特征上,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水平呈现波动起伏的上升趋势,生态韧性差异逐渐减小。2)在空间分布上,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呈现“低值分散、高值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上呈西南—东北走向,整体向西南推移。3)在影响因子上,地表起伏度、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变化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环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制约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影响因子由抵抗力向适应力和恢复力转变。研究结果能为江汉平原乡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艳粉 刘科问 张晓娜 陈伟强
针对城镇基准地价更新中级别范围调整问题,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提出运用地统计学中的Kriging空间插值法进行级别范围更新。对已交易地价样点数据进行结构、趋势以及半方差函数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点呈正态分布;方向变化趋势明显;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趋势明显,可较好地对整个区域进行插值预测。通过构建Kriging球状插值模型对商丘市市区商业用地的地价空间分布进行计算模拟,生成数字地价模型。结合专家经验、市场资料以及城市规划方案对级别进行修正和验证,得到新的基准地价级别范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洋 李嘉奇 孙铭悦 李嘉明 路娜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健 曾穗平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乡村产业自适应、自组织、自协调与自恢复能力持续下降,产业风险“外部胁迫加剧—内生动力弱化—治理机制滞后”等系统化特征凸显,空间异化程度加深。研究提出了基于“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治理机制”结构的乡村产业系统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大运河天津段乡村的多源数据解析,识别乡村产业风险格局特征并提出基于风险治理的乡村产业韧性布局策略。研究表明:大运河天津段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呈现“高低交错+多元驱动”的空间异化特征和“低风险均衡型+单一高风险型+多风险并存型”的聚类规律;近郊乡村风险源压力较大,远郊乡村的风险治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风险受体状态主要与农作类型、非农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组织建设及资源承载能力有关。研究针对风险的空间分异及聚类特征,通过统筹乡村产业的风险源控制、风险受体优化、治理机制建设等路径,提出乡村产业“外源协同—内生培育—机制响应”的系统韧性布局策略,为实现乡村产业系统风险的长效治理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耀华 陈荣蓉 杨朝现 信桂新
选取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作为研究区,以村(社区)为评价单元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村域尺度对137个评价单元的乡村性空间分异性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和乡村产业划分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荣昌区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强、中部弱"的差异性格局;②乡村性空间分布趋于空间集聚,已形成环中心城区、重点乡镇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分散分布于研究区域边缘的乡村性热点区域;③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可划分为强乡村性-传统农业型、中等乡村性-现代农业型、中等乡村性-农工混合型、弱乡村性-非农主导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珍
[目的] 明晰西安市乡村地域脆弱性水平、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乡村脆弱性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VSD模型评价方法对西安市乡村地域脆弱性时空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010—2021年,西安市乡村暴露度指数和适应力指数均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敏感性等级长期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低水平,并表现为逐年下降趋势。(2)2021年西安市暴露度指数最高值分布于灞桥区,最低值处于蓝田县;敏感度以周至县、蓝田县最高,高陵区和灞桥区最低;适应力指数中以阎良区等级最高,适应能力最强,长安区和周至县最低。从区域变化来看,暴露度指数的区域差距最大,敏感度指数和适应力指数的区域差距相对较小。(3)中心城区附近乡村(包括高陵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城镇化水平高,乡村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优越,适应力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敏感度较低,但是暴露度很高;而边缘乡村(包括蓝田县、鄠邑区、周至县)与之相反,虽然暴露度偏低,但是适应力也偏低,敏感度最高。距离中心城市最近的灞桥区和最远的周至县乡村脆弱性最高,其他区域介于其间。[结论] 近10年来,西安市乡村地域系统遭受外部不利因素扰动程度较大,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乡村地域系统受到非自然因素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西安市的积极应对措施,使乡村适应力不断提升,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整体略有增加,脆弱性表现为降低趋势。未来如何平衡好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仍是西安市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文章采用敏感性指数法测算市域经济韧性,利用Shift-share法对经济韧性进行结构分解,并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冷热点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变、结构分解及创新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市域经济韧性空间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趋势。类型转移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在考虑空间滞后时,不同类型市域演化路径分异明显。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呈现分散扩张的趋势,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呈现集聚收缩的趋势。(2)整体经济韧性主要由竞争力韧性主导,但是竞争力韧性在整体经济韧性中的结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3)创新链效率对经济韧性具有驱动作用,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是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韧性的创新驱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竞争力韧性完成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春霞 张劲松 黄辉 孟平 樊巍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银根 张曼 魏西云 刘彦随 徐小峰 何安琪
研究目的:依据宅基地对农民的功能效用对其价值进行定量测算,为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宅基地的有效退出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模型测算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商丘偏远农村地区宅基地在不考虑期权价值的情况下为317.597元/m2;在假设的不确定性条件下期权价值占总价值的37.18%—81.5%,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价值是确定性条件下的1.592—5.405倍,期权价值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论:基于宅基地对农民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确定补偿测算模型,从定量角度为农村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世全 彭显文 冯长春 张震 刘效龙 郭焕
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两难"问题的突破口。商丘市作为河南省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改革试验区,探索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从阐释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历史背景、改革方向和驱动因素入手,总结提炼出迁村并点、村企合一、原址改造、整村搬迁和中心社区集聚5种退出模式,并分析退出后的资金保障、补偿标准、产权关系和整理复垦等关键问题,为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宅基地 退出机制 商丘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