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3)
2023(11660)
2022(10177)
2021(9489)
2020(7681)
2019(17647)
2018(17584)
2017(33532)
2016(18140)
2015(20399)
2014(20530)
2013(20345)
2012(18651)
2011(17028)
2010(16949)
2009(15556)
2008(14765)
2007(12890)
2006(11293)
2005(9314)
作者
(53039)
(44206)
(43625)
(41517)
(27829)
(21066)
(19846)
(17400)
(16709)
(15546)
(15220)
(14711)
(13761)
(13713)
(13491)
(13241)
(13167)
(12962)
(12412)
(12383)
(10949)
(10696)
(10489)
(10037)
(9855)
(9715)
(9701)
(9591)
(8796)
(8687)
学科
(77086)
经济(77006)
(49252)
管理(48461)
(36982)
企业(36982)
方法(33159)
(30976)
数学(28905)
数学方法(28607)
农业(20673)
地方(20395)
中国(19755)
业经(19168)
(16701)
(16640)
(13016)
环境(11962)
(11716)
(11590)
贸易(11585)
理论(11529)
(11163)
(10977)
技术(10648)
地方经济(10544)
教育(10356)
(10313)
银行(10279)
(10229)
机构
学院(259237)
大学(258934)
管理(105863)
(99763)
经济(97397)
理学(92715)
理学院(91643)
管理学(90118)
管理学院(89645)
研究(86552)
中国(62652)
科学(55606)
(54924)
(45710)
(42774)
(42708)
业大(40841)
中心(39443)
研究所(39359)
(36681)
(36336)
师范(36046)
财经(34835)
农业(34642)
北京(34342)
(31688)
(31633)
(30284)
师范大学(29200)
经济学(28660)
基金
项目(185677)
科学(146276)
研究(137479)
基金(134196)
(116438)
国家(115397)
科学基金(99286)
社会(86345)
社会科(81473)
社会科学(81451)
(73320)
基金项目(72409)
自然(64018)
自然科(62452)
自然科学(62441)
教育(61576)
自然科学基金(61279)
(61270)
编号(57436)
资助(53706)
成果(46004)
重点(41200)
(40632)
(40208)
课题(38738)
(38279)
创新(35585)
科研(35120)
国家社会(34944)
项目编号(34262)
期刊
(111606)
经济(111606)
研究(73494)
中国(46985)
(46713)
学报(41780)
科学(39640)
管理(35352)
农业(31824)
大学(31742)
学学(29917)
(29133)
教育(28744)
业经(21327)
技术(21284)
(20706)
金融(20706)
经济研究(15999)
财经(15592)
图书(14674)
问题(14610)
科技(13378)
(13348)
(13216)
理论(13125)
(13103)
资源(12841)
实践(12317)
(12317)
技术经济(11991)
共检索到366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城乡转型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和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构建并完善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论构架,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系统研究基于多功能评价的土地利用配置,深入研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统筹的长效机制等,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欣怡   高金龙   安丰平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乡村多功能性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选择。论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多功能的概念内涵及其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对国内外核心数据库中关于乡村多功能的1385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全景式归纳乡村多功能相关的主要研究议题,并从多功能的评价测度、演进与驱动因素、功能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总结乡村多功能研究的现状进展,进而提出乡村多功能的未来研究展望。总体而言,乡村多功能研究经历了“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转型影响,关注的对象和主题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范式上也更加注重视角的多学科交叉和方法的多手段融合。未来仍需进一步强化乡村多功能的尺度综合、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多手段融合与社会化拓展、乡村多功能的多区域比较与多主体驱动研究。尤其,通过对不同发展路径下多功能发展和转型的模式总结,提炼不同类型村域多功能转型及其演变规律,支撑不同功能主导下的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路径选择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忍  罗秀丽  陈燕纯  
论文以中国大陆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半变异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乡村多功能指数进行综合测评,揭示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定量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地域多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平原、东部沿海等地区高值集聚,高原、山地等地区低值集聚,各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呈现出逐渐提升态势;②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贡献率逐渐增大,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贡献率逐渐减小;③2000—2015年,中国大陆范围内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自相关范围和强度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随机性因子成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④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是影响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会增强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社会环境因素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尹婧博  李红  王冬艳  霍子文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9—2018年吉林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测度。研究结果:(1)吉林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明显弱化,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提升;(2)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程度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高值区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中部集聚,生活功能高值区和低值区自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生态功能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将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划分为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中级协调型、良好协调型和优质协调型5种,研究期内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但整体为初级协调型,空间上呈"中部上升,东西下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吉林省亟需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多功能良性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耦合协调类型区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遏制乡村地域功能退化、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樊杰  杨昊昌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带动下,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通过对近10多年来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功能识别与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地域功能格局变动机制与区域政策4个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需求,目前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在基础研究、综合地理区划实践以及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域功能生长发育驱动机制的集成分析、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与时空过程规律研究、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地域功能空间尺度转换与综合地理区划、空间规划与现代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樊杰  杨昊昌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带动下,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通过对近10多年来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功能识别与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地域功能格局变动机制与区域政策4个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需求,目前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在基础研究、综合地理区划实践以及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方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晶  吴绍洪  唐炳舜  
在述评国内外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生态"框架下进行综合地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区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尺度下的生态区都是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生态区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导致区划单元界线划定存在分歧。②受基础数据资料精度的限制,指标选取较多考虑是否能够满足数理统计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学上的意义和作用。③人类活动在生态区中既受到自然因子的制约,也对自然因子产生偏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自然、人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生态区包含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的信息。文中指出掌握自然—人文因子相互作用机制实现自然—人文因子的拟合是综合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运用自然—人文因子空间化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以胜   陆林   程豪   虞虎  
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是流域乡村居民赖以生存和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基础,能够提供符合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提高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或空间断面,从时序角度开展两者之间互动过程、互动特征和互动机制的研究较少,亟待开展两者的耦合互动研究。(2)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运用整体系统观念和协同“双赢”思维,重点开展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可持续生计的互动逻辑、互动过程、互动效果和互动机制研究,探索富有流域特色的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方式,实现乡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的生计产出。(3)面对流域生态补偿和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应强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社会经济化”和流域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地理化”,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开展两者互动研究的必然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莎娜  李晓青  胡宝清  
喀斯特地域多功能是喀斯特地域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果。由于喀斯特地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脆弱,加上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使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地域系统向多样化发展并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地域多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和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进展,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喀斯特地域功能的类型与形成演变的机制,梳理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空间格局优化思路,形成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理论架构。最后指出,未来我国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包括喀斯特地域多功能基础理论研究、喀斯特地域多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喀斯特地域多功能变化动态监测及优化情景模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超  许月卿  孙丕苓  刘佳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命题,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概念内涵、识别与分类、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梳理,明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框架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方法较单一,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受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未来,应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内容框架,完善分类体系,深化评价研究并加强应用研究,从而为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郝晋珉  孙丕苓  刘超  郑伟然  
研究目的: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可为协调土地科学、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概念和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基于行政单元的中宏观尺度研究较多,微观单元落地化研究较少,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应用不足。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体系研究,构建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的特定功能研究成果,加强微观尺度研究,并拓展评价研究成果应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郝晋珉  孙丕苓  刘超  郑伟然  
研究目的: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可为协调土地科学、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概念和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基于行政单元的中宏观尺度研究较多,微观单元落地化研究较少,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应用不足。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体系研究,构建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的特定功能研究成果,加强微观尺度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柳文  高晓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原因,随后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视角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乡村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乡村治理、消费结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空间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开展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适应相关研究,重点研究方向有:(1)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乡村人口老龄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2)乡村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3)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