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8)
- 2023(12359)
- 2022(10826)
- 2021(10233)
- 2020(8272)
- 2019(19245)
- 2018(19003)
- 2017(36368)
- 2016(19539)
- 2015(22003)
- 2014(21984)
- 2013(21732)
- 2012(20006)
- 2011(18175)
- 2010(18142)
- 2009(16728)
- 2008(15957)
- 2007(14084)
- 2006(12486)
- 2005(10372)
- 学科
- 济(81978)
- 经济(81801)
- 业(52091)
- 管理(50599)
- 企(39905)
- 企业(39905)
- 方法(35780)
- 农(32292)
- 数学(29763)
- 数学方法(29433)
- 中国(22236)
- 农业(21652)
- 业经(21117)
- 地方(20395)
- 学(20355)
- 财(18259)
- 理论(14603)
- 和(14065)
- 制(13775)
- 教育(12176)
- 环境(12108)
- 贸(11856)
- 贸易(11848)
- 发(11596)
- 易(11375)
- 技术(11043)
- 融(10434)
- 金融(10430)
- 银(10328)
- 银行(10292)
- 机构
- 大学(281304)
- 学院(279064)
- 管理(112004)
- 济(107024)
- 经济(104461)
- 理学(97771)
- 理学院(96576)
- 管理学(94890)
- 管理学院(94371)
- 研究(93686)
- 中国(66641)
- 京(59773)
- 科学(59589)
- 农(47806)
- 财(46955)
- 所(46083)
- 业大(42708)
- 中心(42675)
- 研究所(42251)
- 范(41124)
- 师范(40826)
- 江(39772)
- 财经(38227)
- 北京(37469)
- 农业(36124)
- 经(34749)
- 院(33581)
- 师范大学(33308)
- 州(32762)
- 经济学(31589)
- 基金
- 项目(197048)
- 科学(155265)
- 研究(146164)
- 基金(142905)
- 家(123832)
- 国家(122724)
- 科学基金(105458)
- 社会(93374)
- 社会科(87423)
- 社会科学(87397)
- 基金项目(77302)
- 省(76665)
- 自然(67490)
- 教育(66288)
- 自然科(65877)
- 自然科学(65865)
- 自然科学基金(64665)
- 划(64501)
- 编号(60903)
- 资助(56796)
- 成果(49837)
- 重点(43397)
- 部(43145)
- 发(42155)
- 课题(41060)
- 创(40197)
- 国家社会(37633)
- 创新(37315)
- 科研(37060)
- 教育部(37059)
- 期刊
- 济(122035)
- 经济(122035)
- 研究(82038)
- 中国(51886)
- 农(48759)
- 学报(45637)
- 科学(42943)
- 管理(37645)
- 大学(34712)
- 教育(33518)
- 农业(33055)
- 财(33034)
- 学学(32392)
- 技术(22413)
- 业经(21984)
- 融(21077)
- 金融(21077)
- 财经(17947)
- 经济研究(17453)
- 图书(17086)
- 问题(16102)
- 经(15200)
- 版(14582)
- 业(14052)
- 科技(13905)
- 理论(13574)
- 资源(13200)
- 实践(12624)
- 践(12624)
- 技术经济(12603)
共检索到399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台文泽
祠神祭祀空间结构的考察是理解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田野访谈、地方民间文献(碑刻、科仪书)及正史资料的系统剖析,呈现了以龙王神崇祀为中心的社会空间"旗"的演成轨迹:它最初源自明代边防军屯中的"旗甲",属于"军事型"国家基层区划,继而又在"清初改制"中变身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功能的"民里化"基层行政区划,延至民国则在保甲制度推行中被取缔了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的身份,从此成为纯粹的祠神祭祀空间。围绕这一嬗变历程的讨论与以往证实的明清以降祠神祭祀空间多源于明初建立的基层组织"里社"系统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长时间段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空间建构对国家军事型区划的继承事实及相关之变动,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西北境内地域社会以祠神为中心的祭祀圈社会空间建构,既需要在动态的、长时间段的疆域史视域中特别重视国家制度因素的潜在性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制度与地方性、民间性因素作用关系的历史呈现与变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空间人类学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它的研究历史还不长,“空间人类学”的综合性在于用定性的宗旨构成空间的方法和它固有的融于多学科的空间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媛 曲铁华
本研究以地处江苏省中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行政村——石村为田野地点,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综合采用口述史、教育叙事以及教育史研究中经典的文献研究法,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建国后石村社会教育60年的嬗演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反思当今乡村教化的渴与求,并对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向进行一定的探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建新 田丽娟
达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附着在卡咪人的民居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圆形达尞和九层达尞制作实践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在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各自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达尞在恶鬼与灵魂、恶鬼与祖先魂之间制造了二元界限,区隔了另一个超自然空间,使民居具有物理和文化双重空间属性,体现了卡咪人趋吉避凶的空间方位观和安魂拒鬼的灵魂观。同时,达尞本身被赋予的文化属性和附属的多子象征物也体现了卡咪人建立在"同类相生"上的交感巫术思维的延续。
关键词:
卡咪人 达尞 空间建构 灵魂观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在当代乡村青年中出现了一股"穿越小说热",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一种时间、社会地位颠倒的逻辑。它既与阶层继替有关,又与循环史观相连。改变阶层地位而不得,又受消费主义刺激,现实批判无力,使得"穿越"小说成了部分乡村青年的人生"镜像"。
关键词:
穿越小说 阶层继替 人生镜像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 李明明
继以现象学、整体化和哲学为导向的教育人类学之后,在过去几十年里,以教育—历史为导向的人类学也日益兴起。它从对迄今为止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批判出发,突出强调其研究的双重历史性,同时也不忘对人类学的批判。属于历史教育人类学的重点研究范围的有:身体与感知、代际与性别、时间与空间。对其发展来说,历史与心态、文化性与跨文化性、跨学科性与跨国性这三个任务和研究领域极为重要。
关键词:
教育历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柏大鹏 程天君
乡村教师向城流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校保持活力的规律,但乡村教师流动凸显出典型的“单向性上流”,致使教育本就落后的乡村雪上加霜,制约着乡村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对两所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空间同质化下教师面临着区隔的困境,即乡村教师身处于衰落化的乡村空间、居住于城市圈的家庭空间、就职于脱嵌式的学校空间和执教于低回报的教学空间;教师向城流动是由三维空间共同催生,即城挤乡萎的物理空间、城乡趋同的精神空间、离乡进城的社会空间共同驱动乡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为缓解乡村教师单向性向城流动问题,应摒弃空间同质化的系统性编制,采取空间融合的策略,创设城乡一体的空间正义秩序,走向城乡文化共生的空间关系,增强乡村教师的空间认同观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桐
排瑶作为瑶族的分支之一,其主体分布于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唐宋期间自湖南等地迁入粤北,明清时期形成八排二十四冲的分布格局。排瑶村寨选址于粤北南岭萌渚岭山脉支脉的半山处,横向排列整齐形成多排退台格局。试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解析排瑶传统村寨空间及区域景观的独特人文景观价值,以期为其保护展示策略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排瑶村寨 迁徙文化 地域景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卓君 杨滢
多样化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样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空间予以支持。鉴于目前多样化教学实践中对灵活教学空间建设的忽略,本研究引入建筑人类学理论,以为更好地创设灵活适宜的教学空间提供支持。建筑人类学作为融合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综合性理论,强调建筑是对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对个体行为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这启示教学空间的建设者需结合文化社会特点进行空间设计,服务于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基于建筑人类学对多样化教学空间建设的启示,本研究分别从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三个层面对空间建设提出设计策略,即通过进一步整合空间需求增强物理空间功能的综合性,发挥文化空间的隐形教育价值,满足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从空间层面助力多样化的“教”与“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岳小国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文章诠释了三岩藏族看待麻风病的成因,处理麻风病患者的举措及其死后安葬问题。在三岩社会,麻风病被认为是违反了某种禁忌、秩序、道德规范所遭致的报应或惩罚,其处理方式是隔离。患者不但在活着的时候被隔离,而且死后也要通过特殊的丧葬方式被隔离。维系生死隔离的文化基础是藏族的信仰体系和宗教知识传承。藏族社会对麻风病患的处理彰显了强烈的道德色彩,其社会效果和文化建构是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整肃来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氛围。
关键词:
麻风病 禁忌 隔离 文化建构 医学人类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