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4)
2023(6771)
2022(5668)
2021(5227)
2020(4201)
2019(9390)
2018(9263)
2017(17379)
2016(9611)
2015(10936)
2014(11321)
2013(11108)
2012(10837)
2011(9920)
2010(10358)
2009(9780)
2008(10049)
2007(9403)
2006(8457)
2005(7273)
作者
(30890)
(26101)
(25995)
(24262)
(16446)
(12529)
(11751)
(9997)
(9967)
(9565)
(9065)
(9063)
(8345)
(8086)
(7978)
(7902)
(7805)
(7492)
(7397)
(7384)
(6667)
(6402)
(6356)
(6120)
(5851)
(5801)
(5786)
(5737)
(5498)
(5426)
学科
(42184)
经济(42132)
(25887)
(25651)
管理(21762)
方法(17397)
农业(17161)
(17043)
企业(17043)
数学(13963)
数学方法(13701)
业经(13516)
中国(11367)
(11115)
地方(8925)
(8840)
(8806)
(7871)
贸易(7865)
理论(7793)
(7741)
(7600)
农业经济(7429)
教育(6873)
发展(6545)
(6445)
(6415)
(6303)
银行(6273)
(6218)
机构
学院(151379)
大学(151047)
(55896)
经济(54478)
研究(53071)
管理(52749)
理学(45367)
理学院(44710)
管理学(43582)
管理学院(43294)
中国(39571)
(35939)
科学(34829)
(32268)
(27971)
农业(27269)
业大(26268)
研究所(25391)
(25294)
(24630)
中心(24606)
(23758)
师范(23515)
财经(19976)
北京(19744)
(19309)
师范大学(18689)
(18277)
农业大学(18059)
(18038)
基金
项目(98463)
科学(76777)
研究(71203)
基金(70718)
(62443)
国家(61785)
科学基金(51518)
社会(45571)
社会科(42739)
社会科学(42724)
(39512)
基金项目(37500)
(33020)
教育(32605)
自然(32512)
自然科(31773)
自然科学(31761)
自然科学基金(31219)
编号(29492)
资助(28276)
成果(25710)
重点(22315)
(21689)
(21396)
课题(20619)
(19764)
(19608)
国家社会(18558)
科研(18466)
创新(18155)
期刊
(71708)
经济(71708)
研究(42936)
(39822)
中国(33717)
学报(30244)
科学(26991)
农业(26177)
大学(23201)
学学(21908)
教育(19233)
(18471)
管理(17547)
业经(14656)
(14187)
金融(14187)
(11316)
技术(11087)
(10881)
财经(10139)
问题(9508)
业大(9341)
经济研究(9207)
(8836)
农村(8633)
(8633)
农业经济(8388)
图书(8237)
农业大学(8135)
社会(7722)
共检索到231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晓军  宁清平  
商品交易作为补救物品自然区隔、生产社会分工的产物,自古及今就是以人有补己无,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基本手段,是繁荣经济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乡村商品交易必将成为助推乡村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然而,我国乡村正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传统文化仍然在深刻影响着乡村商品交易的各个方面,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构建适宜的乡村商品交易体系,应当发挥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生活契合的合理成分,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继承与扬弃中构建新型农村文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超  刘明  
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庙事、社火、红白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村庄集体认同和行动能力,凝聚村庄社会资本,充实村庄治理资源,而且能构建乡村精英生产机制,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优化。D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民间组织和本土人才保障;现代乡村文化的培育必须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萍  
科学评估城市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适应性,对促进城市流通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36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城市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适应性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品交易市场的业态适应性总体处于不断提升状态,业态适应性发展态势良好,而且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块状或带状集聚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口集聚、收入水平、农业和服务业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发展能力等都是影响城市商品交易市场业态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提升发展城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战略选择方面,应将这些方面的因素予以充分考虑。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文举   李亚楠  
<正>在乡村校园空间中,采用“乡村校园+”策略,让乡村校园多元化、差异化发展,赋能乡村校园新业态。新时代不同主题的乡村校园设计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与乡村校园设计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内容,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娟   彭莎   欧阳论   郭瓛   付美云  
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符号,是优秀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视点,分别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对湘西乡村振兴起到的助推作用,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价值应用下所面临的困境及针对面临困境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的举措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乐平  肖美娟  苏颖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不过,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发生了异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俊  徐祖祥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桂西南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多维耦合空间,表征出"文化空间""空间表征""象征秩序"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特性。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中的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和社会互动礼俗性,诠释出了地方传统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祝平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保障民生的出发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乡村文化和民生问题,深入研究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系统回顾了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参与群体、文化活动和建设投资三个方面,从文化民生的角度提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战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现今的许多领域还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较为特殊的要属艺术设计的相关领域,其在设计中不但保留了传统中的文化因素,并且还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本文从传统文化因素的介绍出发,分析传统文化因素对于学生的意义,以及对于艺术设计的意义,最后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艺术设计的教育中。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乡村振兴固本铸魂必须将乡村视为优秀的文化主体,以乡村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本文认为:第一,乡村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说明,乡村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创新性和韧性,至今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乡村传统文化主要载体包括农业古迹遗存、农业文化遗产、农书、农谚、民俗文化、乡规民约等,这些载体在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精神传承、文化供给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以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个人追求、国家治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第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由其衍生的思想观念、经验智慧、话语体系、文化感召和制度传统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永林  
主观性指标是确保教育评估科学性、完整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属性特征,甄别探究主观性指标评判的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是充分发挥其在评估中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研究认为,源于评估主客体有意的、无意的主观因素以及评估机制与方法,是主观性指标评判的主要影响者。正确看待主观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剖析查明其成因与动机,加强对评估主客体的考察培训与教育引导,改革创新评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评估文化,是主观性指标评判影响因素控制的应对之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付斌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承继,能够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振兴需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而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发展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农耕文化科普读本》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敏  韩玉兰  
在中国社会中,制度信任的匮乏和文化中的关系取向导致人们在商品交易中常诉诸熟人的介绍,目的是减少搜寻信息的交易成本、规避风险和保障利益。本研究通过一个模拟的买卖谈判考察了熟人推荐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陌生人间的谈判相比,买方在与熟人推荐的卖方进行谈判时,其收益反而较低,谈判后对谈判对手的信任感、谈判满意度和过程公平感也较低。本文还发现,高神经质的买方更能规避这种"杀熟"。本文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熟人社会对商品交易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邱新有  
本文以江西境内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铁村为个案 ,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过程  及其组织化程度进行深入考察 ,文章认为 ,在当地农村长期开展文化活动对提高农民组织  化程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引导得好 ,它将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村集体可  以借此来组织发展乡村生产 ,农民则可以借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如果引导得不  好 ,它也有可能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阻力 ,甚至成为乡村社会不稳定的严重隐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