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5)
2023(6557)
2022(5195)
2021(4872)
2020(3649)
2019(8393)
2018(7835)
2017(13977)
2016(8076)
2015(8948)
2014(9009)
2013(8475)
2012(7894)
2011(7467)
2010(7764)
2009(7028)
2008(7066)
2007(6766)
2006(6051)
2005(5079)
作者
(21507)
(18134)
(18011)
(17146)
(11343)
(8582)
(8169)
(6883)
(6868)
(6682)
(6110)
(6056)
(5859)
(5679)
(5490)
(5465)
(5418)
(5139)
(5080)
(5055)
(4671)
(4484)
(4379)
(4250)
(4213)
(4117)
(4090)
(4006)
(3769)
(3724)
学科
(27285)
经济(27248)
(25386)
(25005)
管理(17785)
农业(17150)
(15517)
企业(15517)
业经(11217)
中国(10840)
地方(8092)
(7783)
(7573)
教育(7207)
农业经济(7109)
理论(6968)
收入(6958)
(6890)
(6888)
教学(6542)
方法(6533)
发展(6216)
(6198)
数学(5119)
(5064)
银行(5056)
分配(5015)
(5007)
农村(4989)
(4981)
机构
学院(113053)
大学(107553)
(40080)
管理(38784)
经济(38782)
研究(38708)
理学(32778)
理学院(32357)
管理学(31718)
管理学院(31475)
中国(27446)
(22508)
(22159)
科学(21740)
(20767)
师范(20647)
(19251)
(19140)
(18352)
中心(17968)
研究所(16362)
师范大学(16030)
农业(15961)
教育(15640)
(15532)
业大(15438)
技术(14634)
财经(14470)
北京(14127)
职业(13950)
基金
项目(70843)
研究(60535)
科学(55351)
基金(46972)
(39475)
国家(38933)
社会(36718)
社会科(34264)
社会科学(34257)
科学基金(32694)
教育(30916)
(30278)
编号(28260)
成果(24819)
(24789)
基金项目(23841)
课题(21324)
(18430)
资助(18035)
自然(17392)
(16989)
自然科(16958)
自然科学(16956)
自然科学基金(16641)
重点(16546)
(16538)
规划(15961)
(15830)
项目编号(15435)
(14974)
期刊
(55379)
经济(55379)
研究(35814)
中国(31809)
教育(29061)
(28838)
农业(18564)
科学(15294)
学报(15289)
(14226)
业经(13499)
管理(13452)
大学(12913)
学学(11861)
(11762)
金融(11762)
技术(11170)
职业(8820)
农业经济(8487)
农村(8297)
(8297)
(7390)
经济研究(7085)
问题(6982)
(6981)
财经(6954)
社会(6188)
(6086)
论坛(6086)
(6009)
共检索到180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平  
“卓越取向”是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的目标追求,而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中内含的基本之义。乡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养,这是由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构想等多元逻辑所决定的。但现实中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却存在一定困境,表现为概念认知的模糊性影响了培育对象瞄准的精准,以城市化教育为模板影响了培育目标选择的精准,一线培训和研修较弱影响了培育措施的精准,施展平台不足影响了培育成效的精准等。为了促进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提出以下基本方略: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乡村特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国培省培“乡村教师专项”倾斜计划以及“乡村卓越教师成长”系列培训;城乡学校教师双向交流互动;教研指导下乡村学校自主培育;荣誉制度保障与物质待遇激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平  
“卓越取向”是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的目标追求,而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中内含的基本之义。乡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养,这是由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构想等多元逻辑所决定的。但现实中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却存在一定困境,表现为概念认知的模糊性影响了培育对象瞄准的精准,以城市化教育为模板影响了培育目标选择的精准,一线培训和研修较弱影响了培育措施的精准,施展平台不足影响了培育成效的精准等。为了促进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提出以下基本方略: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乡村特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国培省培“乡村教师专项”倾斜计划以及“乡村卓越教师成长”系列培训;城乡学校教师双向交流互动;教研指导下乡村学校自主培育;荣誉制度保障与物质待遇激励。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丽丽  杜学文  
培养卓越中职教师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应然需要,是解决技能错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之举,是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变革的必然选择。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面临来自遴选机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困境。要想破除这些困境,突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必须在明确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遴选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多方协作,推进优质师范生的培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健  
2014年,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律师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首先提出了"卓越教师"这一概念。同年,天津职业师范大学启动"卓越教师师资培养计划",提出了"卓越职教师资"的概念。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湖南农业大学则首次提出了"乡村卓越职教师资"概念。乡村卓越职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明星  高涵  
乡村卓越职教师资是指到乡村职业学校任教或从事面向乡村职业教育服务工作,能成为未来农村职业教育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顶级教师的卓越师资人才,其具有乡村性、卓越性、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征。其模式:"三界(政界、学界、业界)协同"、"三双(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共生"、"三维(技术维、教术维、学术维)系统"的乡村卓越职教师资"3D"培养模式,培养"浓乡型"职教师资人才;其路径:构建"三维"课程,培养卓越人才;选配"三全"导师,引导职业向往;开展"三级"训练,提升学术能力;运用"六点"陶冶,拓展教师素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云  
教师资格国考无差别、全覆盖推行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持续推进,令作为职前卓越教师培养主体的高师院校,陷入既要确保"国考"通过又要着眼"卓越"发展的"两难"抉择困境。事实上,"国考"已导致高师院校职前卓越教师培养重心失衡、正常教学失序、生源质量降低、培养模式守旧、职业道德淡化等问题。摆脱"国考"导向的"假性卓越"评价标准、突破传统卓越观念、改变"国考"应试型课程设置、拓宽卓越教师培养的"国家"视野、借鉴美国教师资格标准化考试制度,对我国现行"国考"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有效化解"国考"对高师院校职前卓越教师培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豪   张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产业兴旺需要经历3个阶段发展模式,即资本积累螺旋、产业聚集螺旋和产业兴旺螺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乡村产业兴旺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如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资本引入与道德风险、人口流失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与资源约束,资产投入与财政持续性等。并分别从理论端、监督端、人口端、实践端、科技端等提炼产业兴旺的纾解路径,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志章  曲铁华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视域下,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收获的有益经验,以打造卓越教师基本素养为核心,不断提高战略定位,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师资体系,完善保障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加鹏飞   高婷婷   梁伟豪  
“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实践探索,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提高职业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的积极尝试。基于“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三坚持”“两提升”的内在逻辑,分析“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存在政策机制失范、多元主体协同失调、招考评价失准、课程体系衔接失序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优化策略,即建立明晰的政策框架、搭建政校企互联平台、创建统一的招考评价机制、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蓉菲  田良臣  马志强  
在智能时代,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不断更新,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呼唤教师设计思维的有效培育。基于教师设计思维的内涵诠释,提出智能时代教师设计思维培养的逻辑向度,发现智能时代教师设计思维培养面临一定困境:一是机器学习机械化挖掘认知经验,忽视教师设计思维的情境化培养;二是过度依赖智能运算技术,易生成僵硬的线性思维;三是智能教育资源同质化推送,削弱教师创造能动性与热情;四是智能空间感知受困于浅层情感捕捉,忽视教师的情感互动和体验。据此,提出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设计思维的培养建议:一是在反思性情境中培养教师的创新知能,构建与直接经验关联的设计思维模式;二是增强教师对智能教育的理解与批判力,培育兼具“软”“硬”技能的设计者;三是树立理性批判与价值融合的资源观,构建“智能+资源设计”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情感互动与人文关怀,设计共享创意的智能教育空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始占  王鹏飞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的人口反虹吸效应、经济提振效应和基建带动效应能够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然而,在两者衔接的路径中,乡村旅游业又存在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以及战略衔接不系统的问题。通过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多层次分析,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路径为:微观层面以市场培育为核心,兼顾生态文明、创新竞争、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中观层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产业引导作用,探索现代化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系统发展模式;宏观层面以中央政策为核心,因地制宜论证各项战略在本区域的有效衔接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婷婷  李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产教脱节、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系机制与实践路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价值一致性对协同育人效果和知识整合能力影响不显著。战略互补性通过知识交互与知识融合对协同育人效果影响显著,是产教融合主体关系匹配的主要动机来源。协同育人路径以知识交互为基础,知识融合为“纽带”,知识整合能力在其中发挥“桥梁”中介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蒋辉  刘兆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价值、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及其实现路径构成的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湖南省"千村调研"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还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亟需从优化结构、完善发展平台、健全动力机制、培育发展主体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