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9)
- 2023(8804)
- 2022(6718)
- 2021(6008)
- 2020(4600)
- 2019(10299)
- 2018(10383)
- 2017(19411)
- 2016(10255)
- 2015(11597)
- 2014(11757)
- 2013(11262)
- 2012(10000)
- 2011(9103)
- 2010(9041)
- 2009(8623)
- 2008(8070)
- 2007(7271)
- 2006(6764)
- 2005(5859)
- 学科
- 济(44571)
- 经济(44525)
- 业(30707)
- 农(30706)
- 管理(25191)
- 农业(20914)
- 企(17640)
- 企业(17640)
- 业经(15045)
- 中国(14725)
- 地方(14132)
- 方法(12102)
- 数学(10325)
- 数学方法(10216)
- 发(9926)
- 制(9611)
- 发展(8511)
- 财(8506)
- 展(8503)
- 农业经济(8245)
- 学(7686)
- 体(7416)
- 收入(7242)
- 贸(7223)
- 贸易(7217)
- 银(7004)
- 银行(6996)
- 易(6936)
- 行(6711)
- 融(6619)
- 机构
- 学院(145368)
- 大学(141349)
- 济(56203)
- 经济(54771)
- 管理(54427)
- 研究(48575)
- 理学(46625)
- 理学院(46105)
- 管理学(45212)
- 管理学院(44954)
- 中国(37984)
- 农(30951)
- 京(30262)
- 科学(29746)
- 财(24345)
- 中心(23946)
- 江(23661)
- 业大(23461)
- 所(23087)
- 农业(22609)
- 范(21593)
- 师范(21406)
- 研究所(20897)
- 州(19051)
- 财经(18973)
- 北京(18387)
- 院(17543)
- 经(17044)
- 师范大学(16935)
- 经济学(16616)
- 基金
- 项目(100017)
- 科学(79052)
- 研究(76909)
- 基金(71100)
- 家(60881)
- 国家(60263)
- 科学基金(52305)
- 社会(49859)
- 社会科(46717)
- 社会科学(46707)
- 省(41525)
- 基金项目(38313)
- 教育(33748)
- 划(33303)
- 编号(33186)
- 自然(31482)
- 自然科(30711)
- 自然科学(30708)
- 自然科学基金(30120)
- 资助(26667)
- 成果(26322)
- 发(23727)
- 课题(22651)
- 重点(22080)
- 创(20643)
- 部(20600)
- 国家社会(20469)
- 发展(19577)
- 农(19388)
- 制(19289)
共检索到221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善治的背景下,乡村协商民主建设成绩斐然,但是在协商制度的设计和扩散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始于2009年的浙江省象山县的"村民说事"制度,通过从回应、落实到问责全过程、涵盖"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无缝隙流程的设计,并且通过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功能的系统化,以及从意识形态到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嵌入,实现乡村协商民主的系统化再造,有效解决了当前乡村协商民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为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从实践到知识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化再造的有效样本,超越了很多地方创新经验,具有较为广阔的理论阐述空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枭雄 仝志辉
当前农村社会面临村社共同体式微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村社治理主体缺位、村民主体性缺失,这致使村社组织松散、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治理研究的社会基础讨论对此未能提出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之道。浙江象山以"村民说事"为核心的乡村治理创新实践从村社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即治理主体、村社内交往单元与身份认同等方面所进行的制度努力,开辟了重塑村社共同体的路径。吸纳村社成员中经营能力强、社会威望高的村社精英进入村治主体,并利用驻村干部来消减村干部间隔阂、化解干群矛盾,重建村社组织力;通过"党员联户"制重新激活党员这一治理要素,充分发挥党员联系群众作用,重塑村社内交往单元;将贴合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说"加以制度化,既克服干群间信息不对称、增强彼此间信任,又增进村民互动关系、强化村社集体意识,最终使村社共同体得以重塑。
关键词:
村民说事 村社共同体 乡村治理 浙江象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郎友兴 万莼
浙江省象山县围绕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历经十年多探索实践,形成并逐步完善了一种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决策与监督的"村民说事"制度,探索出一个更有效的村级治理模式,为乡村治理的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村民说事"制度经历了分散式和探索式的自发构建、系统化与集成化的制度优化以及提升三个阶段。本文从一个整合性的制度主义框架分析该制度形成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制度运行与维系的三个机制及其对制度转型实践的贡献。
关键词:
村民说事 乡村治理 制度演化 象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荣君
尽管村民自治中"权力获得"的过程试图通过民主选举来进行,但是"权力行使"并没有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造成了村民自治选举与治理的脱节。从现有的理论基础、内生资本、倒逼动力、先天条件来看,村民自治吸纳协商民主来解决这一脱节问题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协商民主 选举 治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侣传振
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具备相应协商能力的协商主体。精准识别有效的协商主体与建构适用的协商能力框架,是准确理解中国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有效的重要视角。从主体角度看,高参与性—强公共性的积极责任型代表是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有效的理想类型;从能力角度看,积极责任型代表需要具备“高质量协商能力”与“外部效应实现能力”,两种能力的不同组合及其内部要素的具备情况,会导致不同的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有效性。当前,甄选积极责任型代表并促进高质量协商能力与外部效应实现能力全面均衡发展,将是今后乡村社会协商民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侣传振
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具备相应协商能力的协商主体。精准识别有效的协商主体与建构适用的协商能力框架,是准确理解中国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有效的重要视角。从主体角度看,高参与性—强公共性的积极责任型代表是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有效的理想类型;从能力角度看,积极责任型代表需要具备“高质量协商能力”与“外部效应实现能力”,两种能力的不同组合及其内部要素的具备情况,会导致不同的乡村社会协商民主有效性。当前,甄选积极责任型代表并促进高质量协商能力与外部效应实现能力全面均衡发展,将是今后乡村社会协商民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婷 李景平 方建斌
近年来,在多元利益分化、中国协商民主体系化、村民民主自治困境等现实逻辑下生长出的农村协商民主,有效推进了农村公共事务解决,拓展了农村治理新空间,但协商民主制约监督村级权力运行、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事实上,协商民主这一价值体现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补充民主选举,规范权力生成方式;融入民主管理和决策,制约权力运行;推动民主监督,完善村级权力监督体系,因而可成为廉政治理新的生长点。在进一步推动农村廉政治理中,还需加强协商民主自身建设:衔接高层协商与基层协商,创新协商民主具体路径;改善农村政治贫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农村廉政治理 权力制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明
乡村协商民主是我国乡村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它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基础。党在各时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协商文化和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指导下积累了丰硕的民主协商经验,推动了我国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现实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培养乡村民主协商意识,提升乡村民主协商能力,完善乡村民主协商制度和加强乡村民主协商监督。
关键词:
乡村协商民主 考验 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明
乡村协商民主是我国乡村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它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基础。党在各时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协商文化和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指导下积累了丰硕的民主协商经验,推动了我国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现实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培养乡村民主协商意识,提升乡村民主协商能力,完善乡村民主协商制度和加强乡村民主协商监督。
关键词:
乡村协商民主 考验 对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侣传振
以田野政治学为视角,选取浙南H村“百家合议会”实践为个案,通过建构“嵌入式治理”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商民主可以通过组织嵌入、过程嵌入与行为嵌入三种机制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弥补乡村既有治理结构的功能性局限。组织嵌入、过程嵌入、行为嵌入以及彼此间的嵌入程度影响协商民主整体嵌入性,进而深刻影响乡村治理效果。当然,嵌入性并不排斥自主性,“高嵌入性-强自主性”形成的嵌入性自主,是协商民主嵌入式治理的理想类型,也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侣传振
以田野政治学为视角,选取浙南H村“百家合议会”实践为个案,通过建构“嵌入式治理”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商民主可以通过组织嵌入、过程嵌入与行为嵌入三种机制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弥补乡村既有治理结构的功能性局限。组织嵌入、过程嵌入、行为嵌入以及彼此间的嵌入程度影响协商民主整体嵌入性,进而深刻影响乡村治理效果。当然,嵌入性并不排斥自主性,“高嵌入性-强自主性”形成的嵌入性自主,是协商民主嵌入式治理的理想类型,也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维 孙翠
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学者和基层民主实践者的推动下,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乡村治理中,各地纷纷涌现出多种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治理的良善发展。然而,由于协商民主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产生于西方,故而在我国乡村治理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瓶颈、制度性瓶颈、偏好转换性(共识性)瓶颈。本文拟对此发展瓶颈进行条分缕析,进而提炼出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协商民主 发展瓶颈 对策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曲延春
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是平等主体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不仅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而且制约了行政权力的扩张。但协商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推进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政治实践还需进一步明确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协商民主 发展 对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君录
协商民主生发的内生动力来源于村民自治制度遭遇的发展瓶颈和民意表达渠道缺失,因此,协商民主成为村民自治制度民主价值链条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各地的协商民主实践与创新是在外部制度供给和农村内部自发创造的合力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以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广东云浮的"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湖北秭归的"村落自治"、四川成都的"村民议事会"为典型的探索模式中,协商民主良好运行的保障机制,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保障机制,在理论上得到政界和学界的认可。当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协商民主虽然在激活乡村末梢治理单元、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热情,以及优化乡村治理格局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也存在着诸如如何界定基层政府与自治主体行为边界,如何促进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有机融合,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村民自治 地方治理 内生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裕富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在中国地方实践中产生了不同协商民主的不同表现形式,推动着村民自治的进程。协商民主是一种程序性民主,浙江省衢州市在处理村级事务中总结了“民主决策五步法”,由于存在一些程序性问题制约着协商民主功能的发挥。要实现村民自治,必须重构村民决策的协商程序。
关键词:
村民决策 协商民主 程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