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04)
- 2023(18549)
- 2022(15364)
- 2021(14232)
- 2020(12106)
- 2019(27737)
- 2018(27497)
- 2017(52932)
- 2016(28572)
- 2015(32378)
- 2014(32255)
- 2013(32018)
- 2012(29330)
- 2011(26222)
- 2010(26478)
- 2009(24925)
- 2008(24842)
- 2007(22559)
- 2006(19750)
- 2005(17461)
- 学科
- 济(127826)
- 经济(127695)
- 业(105678)
- 管理(90764)
- 企(86578)
- 企业(86578)
- 方法(61092)
- 农(52574)
- 数学(51863)
- 数学方法(51153)
- 财(37824)
- 业经(36550)
- 农业(34777)
- 中国(32005)
- 务(24709)
- 财务(24637)
- 财务管理(24593)
- 地方(24105)
- 制(23695)
- 企业财务(23286)
- 贸(21856)
- 贸易(21844)
- 技术(21284)
- 易(21199)
- 理论(21068)
- 学(20137)
- 和(19940)
- 策(19024)
- 划(18413)
- 银(17113)
- 机构
- 学院(416729)
- 大学(408747)
- 济(173604)
- 经济(170124)
- 管理(166911)
- 理学(144252)
- 理学院(142833)
- 管理学(140260)
- 管理学院(139518)
- 研究(129490)
- 中国(102001)
- 京(84559)
- 财(79496)
- 科学(78395)
- 农(77997)
- 所(64337)
- 江(64148)
- 财经(63394)
- 业大(63363)
- 中心(62416)
- 农业(60054)
- 研究所(57914)
- 经(57635)
- 经济学(53009)
- 北京(52418)
- 范(50939)
- 州(50444)
- 师范(50422)
- 经济学院(48162)
- 财经大学(46680)
- 基金
- 项目(277097)
- 科学(220162)
- 研究(202770)
- 基金(202585)
- 家(175121)
- 国家(173575)
- 科学基金(151651)
- 社会(130698)
- 社会科(123781)
- 社会科学(123745)
- 省(110335)
- 基金项目(106991)
- 自然(98225)
- 自然科(96066)
- 自然科学(96044)
- 自然科学基金(94371)
- 教育(93852)
- 划(90648)
- 资助(83350)
- 编号(82890)
- 成果(65252)
- 重点(61631)
- 部(61321)
- 发(59298)
- 创(59118)
- 课题(56391)
- 创新(54749)
- 国家社会(54064)
- 科研(53161)
- 教育部(52928)
- 期刊
- 济(194148)
- 经济(194148)
- 研究(114448)
- 中国(80385)
- 农(77077)
- 财(64256)
- 管理(62385)
- 学报(60304)
- 科学(58214)
- 农业(52239)
- 大学(47508)
- 学学(45138)
- 技术(40541)
- 教育(39252)
- 融(38215)
- 金融(38215)
- 业经(37445)
- 财经(31382)
- 经济研究(29318)
- 业(27817)
- 经(26949)
- 问题(26172)
- 技术经济(23202)
- 统计(22910)
- 策(21151)
- 版(20987)
- 商业(19619)
- 现代(19245)
- 世界(18991)
- 决策(18956)
共检索到611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洲 段建强 李文兴 耿劭卿
本文在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乡村公路建设,从理论上说明了乡村公路建设、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2002—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公路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内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三级、四级公路建设显著缩小了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乡村二级公路建设对附近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即促进了周边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机制分析发现,乡村公路建设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此外,乡村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区影响具有异质性,其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但在西部地区却产生了虹吸效应,从而扩大了当地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虎 朱礼才
农业专业化集聚是我国农业区域发展的未来趋势。基于我国农业区域规划的宏观视角,运用2009—2016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使用基尼系数构建了农业集聚的专业化指数,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发现我国农业专业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Moran’s I散点图反映出我国农业专业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均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集聚态势,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集聚态势逐渐显著;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方法,就农业专业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农业专业化促进本省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且对相邻省份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丽 李洁艳
文章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研究思路,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别构建全国区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的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全国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也扩大了差距,但并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各区域中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的缩减作用更为明显;农业技术进步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遮掩效应"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则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制定政策时,不仅要针对区域特征进行制定,而且也要处理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曼琦 张景帆
人力资本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乡融合加快了城乡间要素流动,也引起了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虽然劳动力绝对数量在减少,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健康素质、获取信息能力及专业技能等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从数量型向素质型、效率型、能力提升型转变。这种变化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双重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变化;教育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互联网、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正向推动作用,且有中介效应。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强化了实证结果。深化城乡融合可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持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基于2000—2014年中国29个省的平行面板数据,论文运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并非呈现线性关系,而是存在鲜明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门槛范围内,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存在不同的影响。当农业劳动生产率小于4 372.19元/人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降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当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一门槛值4 372.19元/人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缓解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效应减弱;而当农业劳动生产率跨越第二门槛值6 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陈培安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应禄 陈志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呈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乡村和城镇两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乡村和城镇两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表明了优化城乡劳动力配置结构是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宽 邓鑫 沈倩岭 漆雁斌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宽 邓鑫 沈倩岭 漆雁斌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蒋乃华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变动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表明 ,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本文利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模型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增长下降的内在逻辑和微观机理 ,并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决定模型 地区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彤晖
文章以中国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别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联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典型非线性关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科技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后,科技服务业集聚开始对地区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动态关联,即科技服务业集聚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弥合。此外,地区劳动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即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这也说明,地区劳动生产率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中介传递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巍 李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验证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土地规模、土地生产率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卜亚 余星辉
到目前为止,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数字金融对提高农村贫困群体收入、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2011—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短期内数字金融发展会使相邻省份产生恶性竞争局面,但长期看会实现协调发展,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都对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起积极作用,其中覆盖广度作用效果最为明显。鉴于此,要积极拓展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大力促进数字金融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安全有效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新伟
本文选用变异系数指标测度了我国2001-201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趋同,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分布与经济地理位置的划分大致相同。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协调区域发展;各地应注重科技的投入与基础的巩固,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飞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