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0)
2023(14572)
2022(12627)
2021(11658)
2020(9652)
2019(21959)
2018(21877)
2017(41689)
2016(22646)
2015(25458)
2014(25385)
2013(25080)
2012(22868)
2011(20743)
2010(20820)
2009(19305)
2008(18662)
2007(16476)
2006(14586)
2005(12610)
作者
(65488)
(54705)
(54301)
(51668)
(34618)
(26236)
(24531)
(21266)
(20693)
(19325)
(18792)
(18470)
(17322)
(17152)
(16695)
(16692)
(16257)
(16012)
(15540)
(15485)
(13555)
(13505)
(13051)
(12487)
(12165)
(12132)
(12052)
(12026)
(10920)
(10673)
学科
(88284)
经济(88151)
管理(66589)
(64120)
(50930)
企业(50930)
方法(37764)
(33484)
数学(32512)
数学方法(32145)
(25675)
中国(24000)
业经(23192)
农业(22148)
(21175)
(20308)
地方(19102)
环境(14516)
(14492)
财务(14425)
财务管理(14392)
(14230)
理论(14145)
(14048)
(14010)
银行(14007)
贸易(14002)
(13853)
企业财务(13665)
(13558)
机构
大学(323806)
学院(322095)
管理(128439)
(125239)
经济(122253)
理学(111465)
理学院(110166)
管理学(108326)
研究(108103)
管理学院(107735)
中国(79583)
(68755)
科学(67483)
(60328)
(54179)
(53364)
中心(49320)
研究所(48595)
业大(48583)
财经(47491)
(47457)
(44109)
师范(43752)
(43091)
北京(43004)
农业(41180)
(39445)
(38243)
经济学(37355)
师范大学(35684)
基金
项目(225107)
科学(177875)
研究(165871)
基金(164235)
(142866)
国家(141667)
科学基金(122080)
社会(105229)
社会科(99533)
社会科学(99511)
基金项目(88345)
(87497)
自然(78780)
自然科(76902)
自然科学(76888)
自然科学基金(75490)
教育(74709)
(73559)
编号(68125)
资助(65499)
成果(55676)
重点(50233)
(49377)
(47753)
(46508)
课题(46370)
(44207)
国家社会(43387)
创新(43378)
科研(42757)
期刊
(141713)
经济(141713)
研究(95564)
中国(62001)
(53573)
学报(51414)
科学(48398)
(45323)
管理(45066)
大学(39474)
学学(37237)
农业(35900)
教育(34633)
(27322)
金融(27322)
技术(25731)
业经(24964)
财经(22708)
经济研究(20714)
(19207)
问题(18631)
图书(18088)
(16259)
科技(16058)
(15989)
理论(15789)
资源(14849)
现代(14645)
实践(14523)
(14523)
共检索到469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孔燕  李广斌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吴江  周璐璐  陈鸿基  刘燕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电商及地票等5种类型,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形成1个高密度半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形成1个以云阳、巫溪、巫山及奉节为主的次高密度环状区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武隆和石柱为中心形成2个高密度区域。(2)从全局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局部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高—高集聚区县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低—低集聚分布于主城都市区北部,高—低集聚位于铜梁。(3)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在“消费乡村”的推动和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空间商品化集聚形态。文章提出未来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互联网+农产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乡村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空间指引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杨德乾  郭海霞  张建华  曾其国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东桑西移"项目在推进我国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前后10年(1996-2016年)各省桑园面积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2016年各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探索了我国桑园面积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①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后,我国东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6 482.81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4.94%;西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增加,年约增加桑园面积7924.69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1.96%。②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显示,我国桑园面积空间分布重心在1996-2016年间由北向南移动的整个过程,且明显具有向西南偏移的趋势。③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模型(Y=6.670x_1-6.977x_6+134.667x_7-1.692x_(12))明确指出,自然、人口和经济三大类4种驱动因子对我国桑园面积(Y)的时空变化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其中,自然类驱动因子主要指降雨量;人口类驱动因子主要包括15~64岁人口数量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两个指标,经济类驱动因子主要是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结论】综上可知,在政策引导、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复合驱动下,我国桑园面积时空格局变迁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得桂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资源,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对其形成机理和主体驱动力特点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政府、农民、资本和社会力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地互动协同和有效整合,以形成强大、可持续的合力。在中微观层面,要促进驱动要素层次的协调优化;不仅要注重发挥法律与公共政策、资金与利益的驱动作用,更要重视和增强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动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宏  张社梅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广智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面临转型升级的农业相融合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我国欠发达的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确实的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了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广智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面临转型升级的农业相融合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我国欠发达的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确实的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了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成  梁鑫  豆浩健  黄宇航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2)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3)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曹雪  舒季君  唐根年  李露  钟琴  
基于浙江省90个县区200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分析县域层级的创新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创新的热点空间及惰性空间;进一步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评创新空间的效率水平,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探究有利于创新活力提升的适配性创新生态环境,寻求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与提升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创新热点空间日趋集中在浙东北地区,各县区的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分异性;政府对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显著大于人才储备和产业高度化的推动作用,同时创新氛围、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各县区的创新效率也具有正的影响,而金融环境质量、风险承担能力与各县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顾宗倪  唐蜜  张培刚  
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随随   李传武  
厘清县域城镇化与乡村可持续性的协同机制,对落实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20年江苏省县域城镇化与乡村可持续性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县域城镇化、乡村可持续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度均逐渐优化,耦合协调度完成了“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协调阶段”的跨越,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格局;(2)耦合协调类型以乡村可持续性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城镇化滞后型缺失,且总体上经历了由低层次类型向高层次类型的单向演进过程;(3)经济发展、政府行为和对外开放程度共同影响耦合协调状态且其驱动机制空间差异显著,因子交互能够实现两系统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据此,从差异化路径构建、跨区域联动及多主体协同等方面提出分类推进城乡融合共生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