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5)
2023(6958)
2022(5552)
2021(5220)
2020(3803)
2019(8597)
2018(8296)
2017(14784)
2016(8078)
2015(8786)
2014(8681)
2013(8388)
2012(8114)
2011(7508)
2010(7936)
2009(7349)
2008(7279)
2007(6410)
2006(5975)
2005(5019)
作者
(22309)
(19092)
(18634)
(18188)
(12251)
(9194)
(8493)
(7591)
(7216)
(7013)
(6845)
(6583)
(6145)
(6070)
(5962)
(5916)
(5591)
(5577)
(5406)
(5372)
(4947)
(4713)
(4657)
(4517)
(4420)
(4236)
(4216)
(4042)
(3967)
(3812)
学科
(35736)
经济(35694)
(23677)
(20664)
管理(18379)
农业(16235)
(12186)
企业(12186)
地方(12034)
业经(11977)
中国(11091)
方法(10855)
(8971)
数学(8539)
(8455)
(8455)
数学方法(8449)
(7508)
农业经济(7363)
理论(7184)
工作(6421)
发展(6326)
(6309)
收入(6048)
(5825)
环境(5451)
(5228)
金融(5227)
(5156)
教育(5001)
机构
学院(116938)
大学(114505)
(45027)
经济(43819)
管理(42538)
研究(40853)
理学(36544)
理学院(36027)
管理学(35406)
管理学院(35175)
中国(29854)
(25012)
(24651)
科学(24188)
(22604)
(22177)
中心(19431)
(19202)
师范(19037)
(18957)
研究所(17144)
财经(16857)
业大(16743)
农业(16084)
(15942)
师范大学(15407)
(15192)
(14966)
(14553)
经济学(14241)
基金
项目(79438)
科学(63249)
研究(62455)
基金(56741)
(48649)
国家(48135)
科学基金(41623)
社会(41427)
社会科(38766)
社会科学(38757)
(33177)
基金项目(30505)
教育(28499)
编号(26751)
(25972)
自然(24034)
自然科(23375)
自然科学(23371)
自然科学基金(22929)
成果(22484)
资助(20755)
课题(19069)
重点(18288)
(17973)
(17363)
国家社会(17250)
(16188)
(16034)
(15982)
(15823)
期刊
(60930)
经济(60930)
研究(34941)
中国(27223)
(27163)
农业(17527)
科学(16932)
学报(16818)
教育(16380)
(16313)
管理(13704)
大学(13663)
业经(13078)
学学(12815)
(11093)
金融(11093)
技术(9650)
财经(8418)
问题(8015)
农业经济(7909)
农村(7872)
(7872)
图书(7838)
经济研究(7461)
(7309)
(7258)
资源(7028)
社会(6907)
书馆(6311)
图书馆(6311)
共检索到179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志刚  章珂熔  彭澎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徐州市先行先试,于2019年起在江苏全省陆续推行。实施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有助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生态宜居环境,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江苏省邳州市为典型案例,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诠释的基础上,基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设计原则”,从自主治理角度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五大关键因素;采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村组织、村民三方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利益诉求及角色定位;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江苏实践给予系统解释的基础上,揭示其制度创新价值。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韩林松  王小华  周怡彤  
通过建立有效的乡村秩序、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设计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参与模式以及遵循市场基本规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农村经济超越发展,进而承担新时期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使命。重庆市海龙村是集体经济发挥经济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加强村庄治理上,海龙村紧抓村级党组织建设,打造年轻专业的领导班子,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海龙村抓住了两次产业转型机遇,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丰富公共物品供给,补齐发展短板,落实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实现全村共同富裕。海龙村丰富的实践为我们深入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方式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陶嘉诚  
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出发,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多中心主体下的协同治理机制,聚焦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机制和运行逻辑,并以江苏省C县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多中心协同治理是一种节本增效且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具备中国乡村场域的现实支撑,即主要通过沟通协作、资源整合、目标耦合以及利益联结,明确治理体系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而对行政规制、市场经济、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等进行界定分工,由此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激励相容与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治理合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辉  廉睿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要求的不断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兴起并日渐成熟。在全国铺开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浪潮中,民族地区由于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民族地区民众对公共服务的特殊需求,民族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出现购买主体动力不足、社会组织能力有限、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只有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更具活力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支出机制、培育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社会组织等,方为优化民族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可行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贾康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公共支出也逐渐形成其理论体系。以公共支出论的面貌出现,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大量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堪称“丰富”。这种状况,一方面推动着公共支出研究向纵深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令人产生信息纷繁、应接不暇的感觉。阎坤教授和王进杰博士的新作《公共支出理论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可以说是应时而生,给读者带来关于公共支出理论最新进展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陈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向,为此国家作出了二者有效衔接的重大制度安排。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为顶层设计的谋划者,通过规范性的政策文件、中央及全国性会议、领导考察讲话,不断强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作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和智库专家作为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和现实实践的观察者,以报刊媒体为载体,具体解读顶层话语,并以实践经验提供现实反馈。学术研究者作为理论阐释者和建言献策者,以学术文章为阵地,深刻剖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题之下,我国的顶层谋划已初步构建完成,并在基层实践和学理诠释两大方面取得了丰富的讨论成果,三者之间互相形塑,在设计与执行、理论与现实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目前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回答了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层面)的问题,后续的讨论应转向构建"小衔接"之上的中国特色"大转型"理论和可操作性的微观实践探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陈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向,为此国家作出了二者有效衔接的重大制度安排。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为顶层设计的谋划者,通过规范性的政策文件、中央及全国性会议、领导考察讲话,不断强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作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和智库专家作为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和现实实践的观察者,以报刊媒体为载体,具体解读顶层话语,并以实践经验提供现实反馈。学术研究者作为理论阐释者和建言献策者,以学术文章为阵地,深刻剖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题之下,我国的顶层谋划已初步构建完成,并在基层实践和学理诠释两大方面取得了丰富的讨论成果,三者之间互相形塑,在设计与执行、理论与现实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目前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回答了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层面)的问题,后续的讨论应转向构建"小衔接"之上的中国特色"大转型"理论和可操作性的微观实践探索。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啸   李静怡   马亮  
不同技术条件决定着政务服务方式及其有效程度。当前,集成了众多新技术特征的数字人,为政务服务又一次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理解政务服务数字人不仅是认识政务元宇宙的重要前提,更是把握数智化发展趋势的关键。本研究从信息、服务和系统三个方面出发,构建理论框架对实践中的政务服务数字人进行透视,发现其在信息丰富性、服务可供性和交互同步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政务服务数字人在建设管理、责任界定、技术标准、数据共享与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摆脱实践困境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贵州  曹海林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子南  陈江龙  苏勤  吴群  
基于城乡一体化思想,在分析乡村性内涵基础上,采用人口密度等指标构建乡村性评价体系,以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等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ArcGIS、Geoda软件,探讨了江苏省县域单元乡村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江苏全省县域单元乡村性逐渐减弱,并呈现出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态势;(2)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并不表现为完全随机状态,而是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热点区域分布在沭阳县与泗阳县交界处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集中在乡镇工业发达的苏锡常地区;(3)社会环境、交通、资本、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等因素是乡村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未发现乡村性加强的现象;在数据可获得...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桂生   吴合庆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与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深入开展,数字技术“解构-重构”乡村空间形态的数字治理转型进程愈发加快。按照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物质生产-社会治理-精神文明”相耦合的空间治理模型可适用于乡村“空间转向”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从空间区隔问题看,数字赋能乡村空间治理在“物质生产-社会治理-精神文明”三维分别存在乡村产业的内生动能乏力、乡村社会治理功能弱化、乡村文明的情感价值嬗变等治理顽疾。为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效能,从空间重构的理路,数字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数字融合乡村社会结构、数字孪生乡村公共生活场景等因应之策,将有助于数字乡村物质生产空间的丰富、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以及精神文明空间的融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锡辉  
大历史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使命型政党的重要视域。以建党以来大历史观审视使命型政党的历史实践,经历了党建国家、巩固政权、伟大转折、民族复兴四个实践表达阶段,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并将担当使命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经过百年实践,使命型政党不仅作为一种实践样态存在,也作为一种理论样态而存在,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的意志、民主集中制的组织优势、守住人心的意义指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等理论组成要素。使命型政党的实践和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向,即有利于打破政党政治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脉联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永刚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经过诺斯、舒尔茨等人搭建的曲折理论通道,文化精神最终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范式集,成为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文化精神对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约作用三个方面。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周明栋  
"产业兴旺"列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首,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论文首先对金融支持与乡村产业振兴逻辑关系作深度分析,对案例地区实践作模式提炼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当前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浩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消费行为之外,就业也是人的重要经济行为,由此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理论假设——可持续就业。初步诠释了可持续就业的形成机制、内涵体系以及实现机制等理论涵义,有助于丰富人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的经济学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