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2)
2023(9491)
2022(8061)
2021(7496)
2020(6087)
2019(14070)
2018(13858)
2017(26326)
2016(14559)
2015(16607)
2014(17104)
2013(16880)
2012(15939)
2011(14602)
2010(14973)
2009(13926)
2008(14043)
2007(13303)
2006(11531)
2005(10068)
作者
(43508)
(36521)
(36471)
(34939)
(22963)
(17632)
(16747)
(14264)
(13769)
(13235)
(12395)
(12283)
(11659)
(11618)
(11409)
(11345)
(11267)
(10573)
(10554)
(10529)
(9152)
(9107)
(8862)
(8402)
(8318)
(8312)
(8302)
(8177)
(7553)
(7460)
学科
(62392)
经济(62333)
(39237)
管理(36436)
(30763)
(26779)
企业(26779)
方法(26626)
数学(23556)
数学方法(23322)
农业(20379)
中国(17751)
(16343)
业经(16315)
地方(14913)
(13382)
(12439)
(11379)
贸易(11372)
(11025)
(10126)
银行(10099)
(9679)
(9569)
理论(9350)
(9215)
金融(9212)
(8823)
(8725)
财务(8703)
机构
学院(215125)
大学(210751)
(85142)
经济(83011)
管理(77645)
研究(71370)
理学(65886)
理学院(65103)
管理学(63858)
管理学院(63441)
中国(55179)
科学(44625)
(44469)
(43611)
(40110)
(36784)
(35618)
中心(34596)
业大(33901)
农业(33112)
研究所(33057)
财经(30991)
(29746)
师范(29457)
(28267)
北京(27957)
(27815)
经济学(26311)
(25131)
(25109)
基金
项目(136344)
科学(105005)
研究(103562)
基金(94714)
(81658)
国家(80843)
科学基金(67726)
社会(63546)
社会科(59767)
社会科学(59747)
(55987)
基金项目(50259)
教育(48106)
(45913)
编号(45516)
自然(41230)
自然科(40174)
自然科学(40161)
自然科学基金(39412)
资助(38134)
成果(37767)
课题(31569)
(31306)
重点(30766)
(29762)
(28058)
(26707)
创新(26109)
项目编号(25955)
(25849)
期刊
(103805)
经济(103805)
研究(62043)
中国(46350)
(45927)
学报(34872)
(32444)
科学(30978)
农业(29831)
教育(26753)
大学(26601)
管理(24938)
学学(24937)
(21292)
金融(21292)
业经(21201)
技术(19904)
经济研究(15016)
财经(14931)
问题(14241)
(13240)
(12924)
(12864)
图书(11316)
技术经济(10882)
农村(10724)
(10724)
商业(10523)
农业经济(10286)
理论(10194)
共检索到327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德友  李丽  
(一)改革、融合、创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确保粮食安全。改变过去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正确处理产量和产能的关系。抓住当前全球粮食出现结构性富裕的时机,适当调减粮食作物尤其是产能过剩玉米的面积,增加国际国内需求量大的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农业综合质量和效益。同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邬志辉   徐萌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路。通过阐述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探索出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以期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三农"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刚  
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单单重视物质富裕的富裕,其强调协调均衡、公正统一。乡村振兴要求乡村文化、政治、经济、生态、社会全面振兴,归根结底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都是服务于人民幸福的现实需要。当前,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短板弱项问题突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当重视乡村公路运输、网络通信、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全力破解阻碍乡村发展的短板弱项问题,以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廖咏絮  廖伦建  
[目的]湘鄂赣山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精准脱贫要求,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实现湘鄂赣特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结合。[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湘鄂赣山区的致贫与发展因素,创新因山致富路径,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结果]截止"十三五",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推进农村主要道路硬化,不断提高山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现山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结论]扬其优势,补其短板。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强劲发展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把短腿产业做成产业链条;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坚持长远发展,把薄弱基础变成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珂琦  
农村"文化小康"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以农村"文化小康"体现的农民主体性、农村进步性、国家发展性三重价值维度为基础,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乏、政府主导性缺失、社会关怀度不够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激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来加强农民的主体性与本位性;以保护与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努力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复兴;以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农民,是农村"文化小康"视域下打破农村发展困境、助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依据与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秀  孔德永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乡贤群体在乡村场域内具备独特意义。新时代以来,为解决乡村秩序失衡、共识离散、公益虚化等问题,需要乡贤人才回归乡土。乡贤人才赋有地域性、示范性、公共性、崇善性,以乡贤嵌入县域内地方组织、规范乡贤个体行为范式、完善乡贤治村制度体系保障、加强乡村公益共同体建设,来优化乡贤内嵌乡土的具体路径,发挥着乡贤人才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星星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可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村整体发展带来正向影响。但目前农村生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制约。本文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两者关系,结合现有问题和障碍,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对策,即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支持等,以期能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后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峪灼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乡村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善乡村振兴的经济法治保障体系成为提高乡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经济与法治的价值遵循,分析乡村振兴中经济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乡村政府部门长期管理意识、凝练彰显乡村经济法治体系特色、构建乡村经济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乡村经济法治服务多元实践的路径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经济法治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承伟  
为深入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助力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本文创新性地从三个维度对文件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本文认为,学习掌握、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从内在逻辑上,深刻领会党领导“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丰富发展;从科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路径上,有力有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决策部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连福  毛丽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主要任务而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繁荣乡村;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农业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稳定乡村;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建设盘活各种资源的活力乡村。就现实挑战而言,要厘清城市与乡村、粮食与经济、主线与底线、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城乡二元结构、粮食安全危机、规模返贫风险、农村资源固化等具体挑战。就实践路径而言,要从协调性、高质量、共同性和活力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铸牢农民富足的保障底线,唤醒农村改革的资源生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注入可靠力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景福  黄江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慧娟  陈明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三农"背景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也亟需提质增效。文章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需要多元化、主体化、本土化、生态化、社区化的发展;同时,亟需培育市场运营主体,打造政府服务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以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岩峰  张春艳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核心要求,而美丽乡村建设又归属于生态家居,因而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的乡村拥有各自的特色,以统一的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效果肯定不达预期。鉴于此,本文从多个维度探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行动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