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83)
- 2023(14344)
- 2022(11709)
- 2021(11066)
- 2020(8880)
- 2019(20220)
- 2018(19773)
- 2017(35965)
- 2016(19637)
- 2015(21827)
- 2014(21569)
- 2013(20090)
- 2012(18375)
- 2011(16158)
- 2010(16214)
- 2009(14345)
- 2008(13516)
- 2007(11590)
- 2006(9726)
- 2005(8175)
- 学科
- 济(72034)
- 经济(71952)
- 业(48228)
- 管理(47618)
- 企(37043)
- 企业(37043)
- 方法(31883)
- 农(30365)
- 数学(27681)
- 数学方法(27247)
- 中国(25004)
- 教育(22331)
- 农业(20211)
- 业经(19251)
- 财(18039)
- 理论(15831)
- 地方(14815)
- 学(13707)
- 制(12490)
- 发(12484)
- 贸(11659)
- 贸易(11654)
- 技术(11436)
- 易(11365)
- 教学(10899)
- 发展(10517)
- 和(10396)
- 展(10395)
- 务(10219)
- 财务(10186)
- 机构
- 学院(252938)
- 大学(252908)
- 济(97064)
- 管理(95531)
- 经济(94866)
- 理学(83530)
- 理学院(82536)
- 研究(81554)
- 管理学(80907)
- 管理学院(80375)
- 中国(55852)
- 京(52164)
- 科学(45989)
- 范(44470)
- 师范(44192)
- 财(43573)
- 中心(38840)
- 江(37976)
- 农(36773)
- 教育(36412)
- 所(36360)
- 师范大学(36101)
- 财经(35285)
- 业大(33797)
- 研究所(33147)
- 北京(32544)
- 经(32372)
- 州(30096)
- 经济学(30043)
- 院(29950)
- 基金
- 项目(177233)
- 科学(142954)
- 研究(141535)
- 基金(126713)
- 家(108177)
- 国家(106766)
- 科学基金(93247)
- 社会(90569)
- 社会科(85383)
- 社会科学(85363)
- 教育(72612)
- 省(71385)
- 基金项目(66663)
- 编号(60428)
- 划(60293)
- 自然(56135)
- 自然科(54840)
- 自然科学(54828)
- 自然科学基金(53804)
- 成果(50052)
- 资助(49275)
- 课题(43614)
- 重点(40807)
- 部(40801)
- 发(39804)
- 创(38238)
- 国家社会(37007)
- 年(36758)
- 教育部(36705)
- 项目编号(36215)
- 期刊
- 济(105577)
- 经济(105577)
- 研究(79772)
- 教育(62138)
- 中国(58328)
- 农(38569)
- 管理(33801)
- 财(33469)
- 学报(32360)
- 科学(31753)
- 大学(28243)
- 技术(27266)
- 农业(25914)
- 学学(25076)
- 业经(21075)
- 融(20039)
- 金融(20039)
- 财经(16912)
- 职业(16904)
- 经济研究(15956)
- 经(14602)
- 问题(13840)
- 版(12488)
- 图书(12304)
- 业(11907)
- 坛(11721)
- 论坛(11721)
- 发(11613)
- 技术教育(11266)
- 职业技术(11266)
共检索到373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旨归在于培养乡村儿童正当性的价值判断,培养乡村儿童主体性的价值理性以及形塑乡村儿童规范性的行为自觉。家校社融合的教育场域能够发挥文化赋能的重要作用,增进乡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文化认同感。家庭文化赋予乡村儿童最初的情感力量和自我意识,学校文化促进乡村儿童爱国意识和思想品德的良性培养,乡村文化是深化乡村儿童乡土情结和价值体认的精神纽带。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提升价值认知的协同育人导向,实施情理共融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有机互动的协同育人生态,强化主体性情感认知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耦合,促进乡村儿童价值信念的生成。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顾理澜 李刚 张生 辛涛 康丽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得到广泛关注,协同目标逐渐回归育人,传统样态迫切需要更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样态。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仍然存在协同目标不一致,协同主体缺失,协同资源分散且缺乏流动,协同过程低频率、单向度与缺深度等问题。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数字鸿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教育、乡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视域融合后产生的特定议题,是铸牢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价值共生和社会治理的关键。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在于,充分认识作为客观条件与限定的多重现实场域,即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国家及世界;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概念,创新价值观教育方法,提取现代价值观教育实践新形式。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特别强调发展儿童理性价值判断力和塑造儿童正确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乡村社会价值观和中国—世界政治价值观。家庭是价值观"模仿"之源,学校是培育价值观的主阵地,社区则为价值观养成不可或缺的"闲暇"教育空间,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发力、联合促动。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 儿童 价值观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崔惠珊 刘亚磊 张路
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内容,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轨专业群被列为北京市教委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基于首都轨道交通行业优势,城市轨道专业群明确了以培养安全意识、团队协作、服务意识、专业能力和智慧地铁导向的“STSPS”建设内涵,确立了专业群长远发展目标,深耕校企合作平台,重塑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践基地,践行“三教改革”,创办系列职业素养活动平台等,迈向了提质、培优、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
双高计划 城轨专业群 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杨乐笛
价值观教育不仅承担着培育社会个体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也被赋予传承乡土文化、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使命。实行适切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培养乡村儿童养成健全人格是乡村教育实现最终目的的基础。具身认知理论突破传统认知科学的藩篱,构建了一个由“认知—身体—环境”组成的耦合系统。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以乡村儿童认知特点为出发点,强调在乡土文化场域中通过乡村儿童的身体实践内化价值认知,实现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身心一体。然而,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割裂儿童认知和身体的整全性、悬置乡村儿童实践活动以及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的问题。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实现具身性转向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调适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培养身心耦合的乡村儿童;聚焦乡村儿童身体实践,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身心融合;唤醒乡土文化,赋予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乡土韵味。
关键词:
具身认知理论 乡村儿童 价值观教育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淳姣 唐璞妮 杨瑞 杨力彬
人才和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核心是通过扶智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能力。现有对扶智的研究缺乏从阅读素养视角,分析乡村家庭文化资本对乡村儿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阅读素养视角出发,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问卷对四川、湖北、重庆、江西和贵州五省的948名乡村儿童的情况开展调查,并采用分层多元回归模型及单因素方差法分析。研究发现,客体文化资本家庭藏书量、主体文化资本亲子阅读和父母学习支持以及制度文化资本母亲受教育水平对乡村儿童阅读素养有显著影响。进而提出通过乡村儿童阅读素养促进乡村扶智目标实现的核心逻辑在于在乡村空心化大环境下对残缺的乡村家庭文化资本的修复和完善,并将乡村儿童主要监护陪护人(母亲和祖辈)作为主要参与力量。为此,研究提出四条乡村扶智实施思路:建立乡村儿童家庭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家庭藏书福利配给机制,为寄宿制乡村儿童建立班级图书借阅角并完善借阅机制,建立面向乡村儿童监护陪护人的亲子阅读技能培训体系,以及通过县区级政府牵头建立与完善乡村阅读活动福利激励机制。这四条建议相辅相成,在实施时不应偏废其一。表8。参考文献27。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将乡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二者融合,从特定的乡村儿童群体及其生存的乡村场域出发,注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实现乡村儿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提供思想准备和实践基础,从而引导乡村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原初的儿童价值观教育为起点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主体被分割化以及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通过场域耦合改革单一教学模式、主体耦合探索联动陪伴模式、目标耦合建立潜力滋养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儿童与民族意识有机耦合的培养模式,激活与唤醒乡村儿童价值观的原初意义,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乡村儿童心灵深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方
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线教育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目标分析法研究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在线教育经济的发展逻辑,指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元素。然后,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在线教育经济之间的互相作用原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运用与实践,对在线教育功能与服务提出更多的需求,刺激着在线教育经济发展,而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为校企协同提供良好的教育媒介与技术资源,并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对在线教育经济的助力机制,提出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新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购买养老项目扶持乡村公共服务,深化多主体协作,构建乡村养老联合体。依据供给主体不同,乡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分三类:“互联网+”公司主导的社区居家助老项目、医疗养护机构主导的家庭养老床位项目和社区治理面向的老年社工项目。借鉴网格治理理论,比较不同属性的供给主体在服务规划、服务体验和服务成效上的差异性,揭示项目制下主体分治产生异化的微观过程。目前此三者的服务供给面临三种困境:盈利组织服务低质化,混合型组织服务目标偏离,非盈利组织行政吸附、服务碎片化,最终三者走向服务“疏离化”和人员“内卷化”,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边界模糊和各分治主体自主协调困难。建议根据生命周期,构建以家庭需求为本的协同机制,理清各主体彼此义务并创新流程,在新层面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重塑多主体合作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兰兰
创业教育对于指导农民创业实践、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因其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是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民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参与农民创业教育的实践要素可以划分为教师要素、农民要素、载体要素和环境要素,具体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强化"教师""农民"主体身份;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打造农民创新创业多元服务载体和平台;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创设友好型农民创业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浩 张毅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已经正式实施。以往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保障治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因此,应积极建立新型治理模式,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浩 张毅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已经正式实施。以往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保障治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因此,应积极建立新型治理模式,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晨倩 岳吉瑞 李培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