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43)
2023(4634)
2022(3656)
2021(3284)
2020(2445)
2019(5478)
2018(5326)
2017(9454)
2016(4959)
2015(5511)
2014(5574)
2013(5484)
2012(5324)
2011(5035)
2010(5240)
2009(4980)
2008(4712)
2007(4522)
2006(4187)
2005(3402)
作者
(14721)
(12632)
(12342)
(11651)
(7608)
(5946)
(5510)
(4765)
(4651)
(4558)
(4224)
(4184)
(3930)
(3764)
(3725)
(3635)
(3593)
(3561)
(3403)
(3379)
(3169)
(3053)
(2938)
(2922)
(2873)
(2834)
(2799)
(2689)
(2624)
(2528)
学科
(22178)
经济(22159)
(21711)
农业(14624)
(14448)
管理(13805)
环境(9264)
业经(9093)
地方(8378)
中国(8268)
(7129)
农业经济(6884)
(6592)
企业(6592)
发展(6084)
(6080)
(5463)
(5340)
(5335)
建设(5173)
方法(5094)
收入(4927)
(4850)
农村(4833)
工作(4430)
规划(4427)
(4273)
环境规划(4245)
数学(4122)
数学方法(4094)
机构
学院(73961)
大学(70296)
(28447)
经济(27598)
管理(26721)
研究(25306)
理学(22324)
理学院(22082)
管理学(21723)
管理学院(21589)
中国(19746)
(17675)
(14891)
科学(14861)
(13021)
中心(12999)
(12869)
农业(12262)
(11779)
业大(11711)
(11549)
师范(11477)
研究所(10471)
(10325)
(10290)
财经(9568)
北京(9097)
(9083)
师范大学(8840)
(8566)
基金
项目(49005)
研究(40147)
科学(38280)
基金(33645)
(28423)
国家(28042)
社会(26426)
社会科(24555)
社会科学(24549)
科学基金(24025)
(21068)
基金项目(18125)
编号(17807)
教育(17358)
(16197)
成果(14732)
自然(12873)
课题(12631)
自然科(12467)
自然科学(12465)
资助(12256)
(12227)
自然科学基金(12206)
(11810)
重点(10902)
国家社会(10829)
(10513)
(10446)
(10373)
发展(10346)
期刊
(42084)
经济(42084)
(23620)
中国(21378)
研究(21045)
农业(15087)
学报(10845)
科学(10824)
业经(10790)
教育(10698)
大学(9267)
(9263)
学学(8523)
(8147)
金融(8147)
管理(7657)
农业经济(7655)
农村(7300)
(7300)
技术(6503)
图书(5586)
问题(5496)
(5487)
农村经济(4978)
社会(4961)
资源(4812)
(4682)
社会科(4570)
社会科学(4570)
经济研究(4530)
共检索到120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之枫  
针对农村地区出现的浪费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文从城乡关系、人口和消费、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社区建设和使用周期等方面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冯红英  
系统总结日本、欧盟、美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分散处理乡村污水,改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实现乡村统筹管理;制订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保护乡村地域文化,从而多措并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昊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乡村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中国乡村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及面临的发展问题上与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经历的3个历史阶段,总结了日本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建设创新实践和农业环境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得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即创新乡村区域规划、构建创新农业生产环境和加强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针对一系列制度约束,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制度框架。应从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何燕  樊晓璐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曹丽哲  王鹏艳  常贵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乡村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涉及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近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人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萍  盛业旭  任建兰  
从敏感性和适应性两方面构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及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贡献度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敏感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由东西高、中间低的"凹"型布局演化为离散式空间格局,适应性指数渐趋上升,脆弱性指数持续下降,实现从高脆弱性类型向中等脆弱性类型转变发展,但东低西高的阶梯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适应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的主导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中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能源消耗,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扰动是敏感性产生的主要力量,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适应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从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3个方面提出降低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剑钢  高朦  赵剑锋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包含3个要素集合: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并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典型自组织结构特征。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模拟,并以长岗村为例,提出了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自组织演化路径。最后,根据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从制度约束和行为变迁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理论框架,即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考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外部维度是指国家制度约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在国家制度主导下发展的;而内部维度就是农户空间行为,即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生变量,包括农户的居住、就业、消费和交往等空间行为。乡村人居环境正是在国家制度主导和空间行为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发展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农户空间行为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及其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颜梅艳  余斌  郭新伟  卓蓉蓉  
乡村人居环境是农户日常生产生活据以展开的设施及条件,基于主客观比较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适配性评价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立足江汉平原公安县乡村抽样调查和访谈数据,以乡村生活空间可及性解析环境供给水平,以居民生活条件满意度解译农户需求意愿,以乡村人居环境适配性解构供需差异,据此提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方向及路径。结果显示:2017年案例区乡村生活空间可及性聚集分布最大值为44.75%,隶属"中类",以就业空间与休闲空间可及性最为薄弱;乡村居民生活条件满意度聚集分布最大值为0.467,隶属"中类",其中农村自然环境与经济运行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最低。主观需求与客观供给适配性在县域尺度和农户个体尺度均呈"中—中"类型适配模式,但在不同尺度的不同维度表现出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案例地区及相似地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桐  
国家"优先工业和城市"的战略选择使吉林省城乡人居环境的"二元"特征明显,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着乡村聚落空间无序化发展,乡村生态条件破坏严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匮乏,乡村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等问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等多方面逐步协调发展。为了破解上述问题,吉林省应科学制定乡村规划,优化乡村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住房投入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发展乡土文化,促进和谐乡村社区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静雯  
加快优化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此,各地区还需制定科学村庄规划,多方筹集人居环境优化资金;完善人居环境优化配套设施;激发人居环境优化主体内生动力,提高人居环境优化宣传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