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9)
- 2023(7084)
- 2022(5654)
- 2021(5233)
- 2020(3896)
- 2019(8989)
- 2018(8742)
- 2017(15720)
- 2016(8561)
- 2015(9674)
- 2014(9536)
- 2013(9237)
- 2012(8962)
- 2011(8199)
- 2010(8564)
- 2009(7827)
- 2008(7511)
- 2007(6716)
- 2006(6080)
- 2005(5252)
- 学科
- 济(33648)
- 经济(33603)
- 农(23762)
- 业(21878)
- 管理(21436)
- 农业(15995)
- 企(13027)
- 企业(13027)
- 中国(11838)
- 业经(11626)
- 环境(10502)
- 方法(10242)
- 地方(9844)
- 财(9478)
- 发(8435)
- 数学(8244)
- 数学方法(8179)
- 制(7922)
- 融(7325)
- 金融(7325)
- 农业经济(7303)
- 发展(7113)
- 展(7104)
- 贸(6592)
- 贸易(6584)
- 划(6542)
- 易(6451)
- 银(6175)
- 银行(6174)
- 理论(6144)
- 机构
- 学院(117282)
- 大学(114158)
- 济(47699)
- 经济(46468)
- 管理(41497)
- 研究(41155)
- 理学(34570)
- 理学院(34202)
- 管理学(33710)
- 管理学院(33494)
- 中国(32888)
- 京(24326)
- 财(22868)
- 科学(22308)
- 农(22186)
- 中心(20428)
- 江(19415)
- 所(19150)
- 范(17820)
- 师范(17694)
- 财经(17106)
- 研究所(16976)
- 州(15840)
- 业大(15755)
- 农业(15725)
- 经(15570)
- 北京(15365)
- 院(14999)
- 经济学(14836)
- 师范大学(14057)
- 基金
- 项目(75936)
- 研究(63120)
- 科学(59132)
- 基金(52413)
- 家(44246)
- 国家(43725)
- 社会(40248)
- 社会科(37720)
- 社会科学(37713)
- 科学基金(37321)
- 省(30791)
- 教育(29344)
- 编号(27625)
- 基金项目(27536)
- 划(24658)
- 成果(23740)
- 资助(20274)
- 自然(20075)
- 课题(19872)
- 自然科(19496)
- 自然科学(19491)
- 自然科学基金(19111)
- 发(17903)
- 重点(17364)
- 部(17197)
- 国家社会(16876)
- 年(16762)
- 性(16456)
- 制(16326)
- 创(15784)
共检索到193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冯红英
系统总结日本、欧盟、美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分散处理乡村污水,改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实现乡村统筹管理;制订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保护乡村地域文化,从而多措并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日本 欧盟 美国 国际经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之枫
针对农村地区出现的浪费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文从城乡关系、人口和消费、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社区建设和使用周期等方面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人居 环境 建设 构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美学 乡村振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昊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乡村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中国乡村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及面临的发展问题上与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经历的3个历史阶段,总结了日本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建设创新实践和农业环境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得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即创新乡村区域规划、构建创新农业生产环境和加强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关键词:
日本乡村 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针对一系列制度约束,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制度框架。应从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 环境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何燕 樊晓璐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西省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 环境整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曹丽哲 王鹏艳 常贵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乡村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涉及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近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人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萍 盛业旭 任建兰
从敏感性和适应性两方面构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及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贡献度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敏感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由东西高、中间低的"凹"型布局演化为离散式空间格局,适应性指数渐趋上升,脆弱性指数持续下降,实现从高脆弱性类型向中等脆弱性类型转变发展,但东低西高的阶梯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适应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的主导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中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能源消耗,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扰动是敏感性产生的主要力量,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适应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从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3个方面提出降低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脆弱性 演化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剑钢 高朦 赵剑锋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
苏州 乡村人居环境 演变 改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包含3个要素集合: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并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典型自组织结构特征。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模拟,并以长岗村为例,提出了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自组织演化路径。最后,根据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 自组织理论 演化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