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36)
2023(18227)
2022(15531)
2021(14276)
2020(11743)
2019(27026)
2018(26657)
2017(50837)
2016(27468)
2015(30642)
2014(30573)
2013(30277)
2012(28228)
2011(25778)
2010(26346)
2009(24450)
2008(23047)
2007(20654)
2006(18591)
2005(16533)
作者
(81111)
(67506)
(67000)
(63451)
(42793)
(32242)
(30331)
(26267)
(25842)
(24213)
(23130)
(22917)
(21483)
(21269)
(20849)
(20719)
(19842)
(19821)
(19293)
(19257)
(16909)
(16686)
(16228)
(15474)
(15149)
(15075)
(15028)
(14879)
(13699)
(13498)
学科
(116523)
经济(116405)
(76195)
管理(72899)
(59089)
企业(59089)
方法(45956)
(40045)
数学(39204)
数学方法(38742)
中国(37336)
地方(31550)
业经(29767)
(28568)
金融(28565)
(27466)
银行(27412)
(26779)
农业(26688)
(26533)
(25008)
(23668)
(19932)
贸易(19911)
(19244)
理论(19089)
技术(18117)
环境(17889)
(17528)
(17376)
机构
学院(392933)
大学(392731)
(156791)
经济(153179)
管理(151509)
研究(137740)
理学(130324)
理学院(128745)
管理学(126447)
管理学院(125733)
中国(106418)
科学(85809)
(84977)
(70702)
(70679)
(69735)
研究所(63615)
中心(63306)
业大(60207)
(59546)
财经(56136)
(55209)
师范(54683)
农业(54327)
北京(53908)
(50893)
(49459)
(48690)
经济学(47054)
师范大学(44153)
基金
项目(266333)
科学(209734)
研究(195400)
基金(191851)
(167604)
国家(166141)
科学基金(142181)
社会(123518)
社会科(116941)
社会科学(116911)
(105418)
基金项目(102242)
自然(91187)
自然科(89057)
自然科学(89035)
教育(88594)
(88336)
自然科学基金(87428)
编号(80117)
资助(77893)
成果(65531)
(60898)
重点(59902)
(57680)
课题(55810)
(55420)
创新(51651)
国家社会(50730)
科研(50095)
教育部(49141)
期刊
(180120)
经济(180120)
研究(117560)
中国(82077)
(68454)
学报(63910)
科学(59644)
管理(54739)
(50791)
大学(48410)
(46584)
金融(46584)
农业(46159)
教育(46033)
学学(45476)
技术(33207)
业经(32166)
经济研究(27444)
财经(26837)
问题(23533)
(23050)
图书(22025)
(21928)
科技(19508)
(19318)
理论(18957)
技术经济(18855)
现代(18009)
商业(17691)
资源(17484)
共检索到593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逯苗苗   周思思  
本文基于201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之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关联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关联关系数量与网络密度呈现上升趋势,网络等级度与图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位于板块Ⅰ的北京、天津等10省是净溢出省份,能够有效溢出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位于板块Ⅲ的江苏、湖北等8省是双向溢出省份,能够承担双向引导角色,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关键。地理位置、数字技术、经济增速、乡村投资与乡村收入所构成的差异矩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网络结构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柯新利  陈媛媛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关系及其城乡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乡村功能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有序高效的重要基础。在厘清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阐释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以河南省为案例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回归模型等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上表现出中部地区密集、外围逐层递减的圈层分异规律。(2)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但是网络的关联紧密程度仍有待提升。(3)从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新密市、新郑市和禹州市等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南乐县、商城县和义马市等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4)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深度剖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交互作用,并揭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城乡融合效应呈现网络非均衡性特征,可以为乡村联动发展以及县域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长明  
文章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算,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4—2020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逐渐提升,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东北”阶梯递减的特点。乡村消费占比、劳动效率、农业总产值增速等是驱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长明  
文章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算,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4—2020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逐渐提升,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东北”阶梯递减的特点。乡村消费占比、劳动效率、农业总产值增速等是驱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薛珂  
本文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相应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个指标的数值,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智慧物流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智慧物流能有效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和物流产业智慧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智慧物流通过扩大物流规模产生的中介效应助力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后,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文章基于2003—201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关联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且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形态;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明显上升,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年下降,“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空间溢出渠道有所增多,网络连接趋于稳定;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甘肃8个省份扮演了“中心行动者”的角色,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安徽等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扮演了“边缘行动者”的角色;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北京和天津扮演了“双向引导”的角色,江苏等6个省份扮演了“跟随者”的角色,内蒙古等8个省份扮演了“桥梁”和“中介”的角色,黑龙江等14个省份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相似的需求结构和创新能力有助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效应是客观存在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晓曦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方式。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手段,也是一个动态化的创新过程,更是一个高效、智慧的内融状态。当前,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卓有成效,以数字技术推动多业态产业融合,以电子商务引领乡村产业结构重塑,以金融科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但也存在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支持不足及科技创新供给力不足等问题。美国、南非的精准农业模式,德国的大数据共享数字农业模式和英国数字网络新型订单农业模式,对完善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为此,我国在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注重从政策体系、投入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加以推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勇军  王庆生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巍  王婷  周世军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并借助QAP方法识别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表现为多流向、多线程的典型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数值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北京等8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江苏等7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上海等14个省份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3)各板块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由较为疏松趋于较为紧密,协同、联动效应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非均衡、逆向溢出的问题。(4)地理位置相邻、信息化水平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市场开放程度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状况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鹏  于伟  
厘清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改善农村教育空间格局和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2004-2013年间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空间关联网络呈紧凑趋势,省际互动和关联度增强,但网络整体仍较为松散;各省域在网络中具有差异化的位势,环渤海和长三角省域具有较高的核心度,不同区域间互动程度较弱;较小的创新落差以及区域间产业转移等能够推动农村后义务教育的省际关联。为此,需要进行区域间统筹发展,强化农村后义务教育生态系统的省际协同,以推动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