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2)
- 2023(15194)
- 2022(12532)
- 2021(11813)
- 2020(9476)
- 2019(21539)
- 2018(21075)
- 2017(38066)
- 2016(22091)
- 2015(24859)
- 2014(24732)
- 2013(23568)
- 2012(22143)
- 2011(20268)
- 2010(21304)
- 2009(19562)
- 2008(18472)
- 2007(17258)
- 2006(15732)
- 2005(14202)
- 学科
- 济(75282)
- 经济(75184)
- 业(55614)
- 管理(51990)
- 企(41611)
- 企业(41611)
- 农(34691)
- 中国(34430)
- 融(27272)
- 金融(27265)
- 银(25923)
- 银行(25879)
- 行(25130)
- 教育(24197)
- 方法(24034)
- 农业(23002)
- 地方(21988)
- 业经(21837)
- 财(21819)
- 制(21409)
- 数学(20206)
- 数学方法(19825)
- 理论(19019)
- 学(18315)
- 策(15374)
- 体(14102)
- 发(13463)
- 教学(13458)
- 贸(13396)
- 贸易(13382)
- 机构
- 学院(296440)
- 大学(293381)
- 济(112612)
- 研究(110886)
- 经济(109495)
- 管理(100309)
- 中国(84324)
- 理学(83992)
- 理学院(82919)
- 管理学(81171)
- 管理学院(80589)
- 科学(65686)
- 京(64592)
- 所(56532)
- 农(56467)
- 财(55118)
- 中心(51370)
- 研究所(50939)
- 江(50654)
- 范(48787)
- 师范(48242)
- 农业(43375)
- 业大(43315)
- 北京(41733)
- 财经(41453)
- 州(40281)
- 教育(40201)
- 院(40187)
- 技术(39289)
- 师范大学(38427)
- 基金
- 项目(187891)
- 研究(147457)
- 科学(146334)
- 基金(127675)
- 家(111047)
- 国家(109820)
- 科学基金(91493)
- 社会(88386)
- 社会科(83136)
- 社会科学(83118)
- 省(78736)
- 教育(74592)
- 划(66364)
- 基金项目(64947)
- 编号(63766)
- 成果(55895)
- 自然(55393)
- 自然科(54043)
- 自然科学(54026)
- 自然科学基金(53048)
- 资助(52846)
- 课题(49837)
- 发(44508)
- 重点(44334)
- 部(41520)
- 年(41194)
- 创(39854)
- 性(38933)
- 项目编号(37248)
- 规划(37100)
- 期刊
- 济(137760)
- 经济(137760)
- 研究(100900)
- 中国(81736)
- 教育(71090)
- 农(57225)
- 学报(46612)
- 融(43094)
- 金融(43094)
- 科学(42321)
- 财(41396)
- 管理(39073)
- 农业(37564)
- 大学(36837)
- 学学(33287)
- 技术(31299)
- 业经(25188)
- 职业(21099)
- 经济研究(20803)
- 财经(20556)
- 业(18024)
- 经(17931)
- 问题(17336)
- 坛(16018)
- 论坛(16018)
- 版(14959)
- 技术教育(13866)
- 职业技术(13866)
- 职业技术教育(13866)
- 发(13625)
共检索到487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田真平 王志华
文章阐述了乡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和融合主体的形成动因,分析了乡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并针对乡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存在的顶层设计缺失、分类培育失焦、外生动力溢出、内生动力不足的实践困境,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分类精准培育、有序引导转化、激发内生动力四个职业教育支持策略,积极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文勇 孙婵婵
乡村工匠是乡村技艺的传承者,是美丽乡村的助力者,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承担着技术教育与技能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培育乡村工匠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存在培育对象离农意识强和培训意愿低、培育内容和方式不合理、资源保障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影响着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数量和质量。为此,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推进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工作:唤醒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感,提升其对乡村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激发其参与乡村工匠培育的意愿;对培育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培育方式进行充分的调整,确保培训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紧密贴合乡村工匠的实际需求,使培养更富有成效;完善资源保障和管理制度,确保培育乡村工匠所需的师资、设施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建立起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乡村工匠 现实困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瑞
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本应契合乡村振兴的要求,进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维观念滞后、投入主体单一和供给结构失衡等诸多内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因此,亟需突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红梅 肖泽平 杨素丹
增强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对于全面推进“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涉农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浅嵌”与“脱嵌”的适应性偏差困境,表现为教育前“冷农”、教育中“去农”和教育后“离农”。由于人的适应性是主客互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故涉农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于以技术为基础、以“人—业—地”为载体而实现自身与乡村的协同发展,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达至与乡村共兴。基于此,结合“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分析框架构建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软硬相兼、融通嵌合的适应性增强机制。为实现构建这一机制,涉农职业教育需立足适应性而超越适应性,采取“修技+立德”“在地+去地”“二元+多元”的服务路径,在锻造技能人才中厚植“三农”情怀,在适应“三农”中引领乡村发展,在深耕村教关系中开拓外部要素。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劳赐铭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培养和输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发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需求呈现学历门槛提升化和能力需求专业化、联合培养意愿明显、在职培训需求显著、技术服务需求旺盛等特征,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层次化惯习、“离农”倾向、培训方式传统、产教融合不深等困境,其消解路径包括: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升格进程及内涵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的人才培养导向,推进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方式和体制革新,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慧 牛惠亭 俞春霞 王景伟 李剑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参加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1 236名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调研,总结了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剖析了当前培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和提升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已初具规模,群体越发开放化、多元化、专业化,体现出年富力强、融合发展、效率提升等新特点。调研显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面临培育需求与参训目标存在“岔口”、数字农业赋能发展能力不足、品牌建设限制盈利能力、缺乏辐射带动和资源转化的有效路径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从探索全员覆盖的“开环教育”、强化搭建服务平台、赋能新业态运营、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四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成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红霞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宏观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贯彻落实可赋能并助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打造高素质农村从业人才的切实保障,更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抓手。然而,农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受重视程度偏低、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和创新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具体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予以突破和转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部生产要素的输入,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逐渐从单一种植群体演化成为结构复杂、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的群体,其中身心俱在乡村、为农村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坚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机制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新时代要重视"中坚农民"群体内部分化和资本下乡带来的双重困境,全面采取措施激活"中坚农民"的上下联结作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羽 陈晨
从历史维度看,乡村工匠培育先后经历了家庭内部垂直式师徒传授的技能传承探索阶段、传统学徒制下的技能传承深化阶段和现代学徒制下的技能传承创新发展阶段。目前,乡村工匠培育在培育主体、培育过程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应搭建乡村工匠培育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多元协同培育共同体;面向乡村工匠核心素养,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扎根职业教育主阵地,打造乡村工匠培育新生态;创新乡村工匠评价机制,完善乡土人才保障激励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工匠 职业教育 技能传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裕 韦大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探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以及职业培训不够匹配等困境,从调整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科技服务能力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以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乡村产业 职业培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林山
试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强化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主体作用的重大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整体制度安排。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出发,基于"场域—惯习—资本"框架,发现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存在产教融合场域不完善、行动者惯习消极、文化资本不对接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调整场域结构和树立内部游戏新规则以形成新场域,培养行动者职业思维、培育职业观念转变认知以养成积极惯习,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地位以推动资本对接等对策。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型企业 实践理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王志 韩雪军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实践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刘璐璐
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基于角色理论,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分析框架,以洞察职业教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困境。分析发现,在结构层因多重角色冲突存在合力落差,在过程层因认知角色模糊发生供需错配,在功能层因教师角色过载出现效能差距。因此,应变革组织结构以化解职业教育角色冲突、重构运行机制以提升职业教育角色认知、推进战略耦合以促进职业教育角色调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重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孔韬
人才是制约乡村社会发展的瓶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同样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空间。但是,在实践中,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不明确、资源较为分散、培育方式不尽合理、培育内容不尽科学以及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注重主体协同合作,理顺培训机制;创新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支持;明确培育对象,完善培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构建多样化的培育模式,进而在整体上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聂玉霞 汪圣
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不仅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调研山东青岛市、潍坊市、泰安市基础上,梳理了三地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理路,发现农村社区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即发展空间失衡、理性认知和参与不足、工作队伍人员匮乏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数字化发展较为落后、教育评价体系尚未成熟等。为此,应基于政策供给和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强化教育理念和内生动力,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和培训,提供数字化平台和技术,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措并举以优化农村社区教育。
关键词:
农村社区教育 乡村振兴 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