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30)
2023(15393)
2022(12726)
2021(11705)
2020(9479)
2019(21330)
2018(20934)
2017(39557)
2016(21458)
2015(24186)
2014(24236)
2013(24238)
2012(23197)
2011(20948)
2010(21658)
2009(20251)
2008(20478)
2007(18905)
2006(17265)
2005(15667)
作者
(64688)
(54244)
(54069)
(51021)
(34628)
(26179)
(24498)
(20867)
(20842)
(19859)
(18486)
(18393)
(17675)
(17369)
(16848)
(16394)
(15903)
(15823)
(15639)
(15607)
(13717)
(13509)
(13216)
(12645)
(12304)
(12175)
(12124)
(12120)
(11058)
(11038)
学科
(103394)
经济(103183)
(84985)
(76538)
企业(76538)
管理(72098)
(37069)
业经(34757)
方法(34071)
地方(29707)
(29038)
中国(29015)
农业(25136)
数学(24351)
数学方法(24045)
(21176)
技术(19960)
(19321)
财务(19292)
财务管理(19267)
(18603)
(18575)
企业财务(18228)
理论(17945)
(16590)
(15836)
(15736)
(15719)
贸易(15702)
地方经济(15277)
机构
学院(320331)
大学(313816)
(130667)
经济(127696)
管理(121532)
研究(112136)
理学(102537)
理学院(101239)
管理学(99595)
管理学院(98959)
中国(86241)
科学(68309)
(67880)
(61676)
(58046)
(57475)
(54086)
中心(51479)
研究所(51479)
财经(47100)
业大(46685)
(45300)
师范(44920)
农业(44108)
北京(42683)
(42604)
(42157)
(40071)
(39924)
经济学(38625)
基金
项目(202963)
科学(160617)
研究(152240)
基金(144842)
(124812)
国家(123525)
科学基金(106560)
社会(98566)
社会科(92261)
社会科学(92228)
(84537)
基金项目(77129)
教育(67628)
(67504)
自然(66217)
自然科(64648)
自然科学(64628)
自然科学基金(63503)
编号(62638)
资助(56827)
成果(51345)
(49452)
重点(45614)
课题(44192)
(43612)
(43299)
创新(40531)
发展(40218)
国家社会(39615)
(39550)
期刊
(168701)
经济(168701)
研究(97407)
中国(73857)
(58845)
(50641)
管理(49963)
学报(48900)
科学(48023)
农业(39464)
大学(37908)
教育(37009)
学学(35604)
(32237)
金融(32237)
业经(31296)
技术(29764)
财经(23948)
经济研究(23454)
问题(21636)
(20920)
(20408)
技术经济(17682)
(17199)
现代(16075)
资源(15726)
(15700)
科技(15530)
世界(15222)
商业(15071)
共检索到513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贺林波  黄巧琪  
农地流转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是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利用2018-2020年湖南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概率回归模型和截尾回归模型分析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社会资本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构建中介及调节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可能路径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农户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农地流转;农户社会资本以非农就业为中介有助于促进农地流出,抑制农地流入。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政府通过实施产业项目,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了农地流转的市场需求,对农户社会资本产生调节效应,促进农地流出,抑制农地流入。因此,为提升农地流转效率,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出台引导性的政策措施,保持转移支付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扩大农地流转市场需求,弱化社会资本对农地流转决策与行为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乔逸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项目制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项目制治理方式在项目主体、补贴对象、运行方式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项目主体由政府与农户、政府与项目承包者向政府、项目承包者和农户等多元主体转变,补贴对象从项目承包者和农户转变为承包者,运行方式由项目承包者申报和政府动员农户转变为项目承包者申报和动员农户,绩效考核由补贴到位情况向资金使用效率转变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以产业项目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面临不同的风险转化问题。实地调研表明,地方政府主导乡村产业振兴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向政治、责任或信任风险转化的现实困境。本文利用"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X地区A、B、C三县(市)的特色茶产业开发为例,阐述了地方政府产业项目治理策略与风险转化的逻辑过程。研究发现:在乡村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产业政策或项目协议的不完全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控制权";地方政府、产业项目承包者和农户等主体争夺乡村产业项目中的"剩余控制权"引发争议,争议解决机制失效导致市场风险向政治、责任和信任风险转化。为防范风险转化,应当扩大乡村产业项目中的"特定权利",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完善第三方法律解决争议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大鸣  刘重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与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两种途径。本文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返乡能人的创业过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劳务型能人、经济型能人、农技型能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讨论返乡创业模式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的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能人返乡创业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匮乏的困境,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兴旺进一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的回归。然而,高度依赖返乡创业能人的个人能力,村庄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大鸣  刘重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与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两种途径。本文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返乡能人的创业过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劳务型能人、经济型能人、农技型能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讨论返乡创业模式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的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能人返乡创业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匮乏的困境,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兴旺进一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的回归。然而,高度依赖返乡创业能人的个人能力,村庄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陶喆  向国成  
[目的] 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了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了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了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了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了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汤飞飞  
科技进步和观念提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长足动力,电子商务已渗透到生活各方面,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在逐步探索,应用互联网营销将本地特色产品买到全国,甚至畅销全世界,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本文以湖南省为例,通过探讨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电子商务的应用,分析目前湖南省农村生态概况和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发现受农民自身意识、知识结构局限、交通等物流硬件建设落后、专业电子商务营销人才奇缺、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借鉴电子商务发展先进地区所具备的软硬条件,提出多条合理解决建议,促进湖南省农业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借鉴先进、高效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以实现湖南省乡村振兴,农民快速脱贫,实现小康生活,达到农业经济与电商经济的共生、和谐、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伦  
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政府、企业、农民等关键参与主体的发展诉求不尽相同,村落、村民之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距,发展机遇的配置时常出现不均衡现象。在各种项目开发过程中,广大农民不仅要发展,而且期盼更加普惠性和公平性的发展,由发展诉求、发展速度、发展机遇等聚合形成的发展张力如果控制处理不当,会引发一些新的发展性冲突。因此,各种资源、利益、机遇的配置应该尽量确保机会均等、程序公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避免单方利益极化或权利失衡,防止农民在发展中被边缘化,积极引导农民向外开拓利益空间,更好促进乡村发展"富"与"安"的兼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皎洁  
乡村振兴是深化"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较长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当前,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了一定的基础,展现出一些优势特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电商创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必要从产业链条化、区域特色化、产品多样化以及品牌品质化4个方面加以完善,以提高乡村电商创业实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生春   宋耀国   李爱娟   夏珍珊  
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规定,国家审计能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得到落实,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并在农村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湖南省的案例表明,乡村振兴审计应以财政资金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防御审计为着力点建立核心框架,发挥其在保障涉农惠农资金安全高效、推动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和促进乡村权力规范运行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应从以下层面构建有效路径: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绝对领导;增强乡村振兴审计的延展性,扩大覆盖面;推进乡村振兴审计的系统性和信息化;抓实整改,巩固乡村振兴审计成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生春   宋耀国   李爱娟   夏珍珊  
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规定,国家审计能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得到落实,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并在农村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湖南省的案例表明,乡村振兴审计应以财政资金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防御审计为着力点建立核心框架,发挥其在保障涉农惠农资金安全高效、推动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和促进乡村权力规范运行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应从以下层面构建有效路径: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绝对领导;增强乡村振兴审计的延展性,扩大覆盖面;推进乡村振兴审计的系统性和信息化;抓实整改,巩固乡村振兴审计成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保继刚  陈苑仪  董宇恒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发展研究一直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从产业和村镇社会经济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梳理了易武镇普洱茶产业在复兴过程中各生产主体对不同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模式的权衡选择,及其在产业、土地和人口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认为:(1)对于拥有资源禀赋的农业型村镇而言,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无可替代的稀缺自然资源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农民而言,明确掌握这些资源的产权,能成为其维持生计、提高收入的重要保障。(2)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体系构建中,可适当扶持更多本地茶农建设中小型加工茶厂,生产、加工普洱古树茶和台地茶,结合普洱茶文化,引导当地从农业主导转变为农业、加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通过多元化产业增强社会经济韧性。(3)政策应更多地倾向于明晰农户对资源的产权和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当中,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有能力加入加工流通环节,由单纯务农身份转变为拥有加工和销售茶叶产品能力的经营者,在实现身份转变的同时提高收入。
[期刊] 求索  [作者] 蒋辉  刘兆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价值、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及其实现路径构成的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湖南省"千村调研"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还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亟需从优化结构、完善发展平台、健全动力机制、培育发展主体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希   张茜   张汝婷   盛韵琦   舒馨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乡村旅游人才短缺和人才培养路径不完善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表明,湖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优质的培养平台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构建了全方位联动的在职培训和立体化的“双创”孵化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领域人才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然而,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乡村旅游师资不足、乡村旅游本土课程开设不足、复合创新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合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为推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加强师资培训、开设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实施复合型创新型紧缺人才工程、健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等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