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4)
- 2023(12259)
- 2022(10337)
- 2021(9323)
- 2020(7935)
- 2019(18094)
- 2018(17828)
- 2017(34471)
- 2016(18815)
- 2015(21285)
- 2014(21504)
- 2013(21566)
- 2012(20247)
- 2011(18575)
- 2010(18909)
- 2009(17817)
- 2008(17834)
- 2007(16599)
- 2006(14497)
- 2005(12826)
- 学科
- 济(85146)
- 经济(85034)
- 业(57116)
- 管理(54557)
- 企(42647)
- 企业(42647)
- 方法(35783)
- 农(34655)
- 数学(31579)
- 数学方法(31319)
- 财(22850)
- 农业(22802)
- 业经(22602)
- 中国(21441)
- 制(20631)
- 地方(18519)
- 学(15424)
- 贸(14147)
- 贸易(14144)
- 体(13837)
- 易(13723)
- 银(13379)
- 银行(13336)
- 融(12801)
- 金融(12797)
- 产业(12782)
- 行(12710)
- 务(12706)
- 财务(12677)
- 财务管理(12637)
- 机构
- 学院(284238)
- 大学(282274)
- 济(121732)
- 经济(119159)
- 管理(107588)
- 研究(96499)
- 理学(92609)
- 理学院(91550)
- 管理学(90115)
- 管理学院(89565)
- 中国(72364)
- 京(58604)
- 科学(57993)
- 财(56551)
- 农(55808)
- 所(49199)
- 中心(45003)
- 业大(44679)
- 江(44591)
- 研究所(44394)
- 财经(44261)
- 农业(42964)
- 经(39949)
- 经济学(38301)
- 范(36432)
- 北京(36343)
- 师范(36077)
- 经济学院(34789)
- 州(34523)
- 院(33652)
- 基金
- 项目(187559)
- 科学(147787)
- 研究(138004)
- 基金(135937)
- 家(118006)
- 国家(116953)
- 科学基金(99745)
- 社会(89836)
- 社会科(85085)
- 社会科学(85060)
- 省(74844)
- 基金项目(72347)
- 教育(62592)
- 划(61964)
- 自然(61948)
- 自然科(60469)
- 自然科学(60452)
- 自然科学基金(59461)
- 编号(56098)
- 资助(54410)
- 成果(45938)
- 重点(42319)
- 部(42095)
- 发(41984)
- 创(39279)
- 制(38832)
- 课题(38812)
- 国家社会(37508)
- 创新(36751)
- 教育部(36028)
- 期刊
- 济(139828)
- 经济(139828)
- 研究(82376)
- 中国(57639)
- 农(56455)
- 学报(45443)
- 财(44728)
- 科学(42305)
- 管理(37309)
- 农业(37290)
- 大学(34988)
- 学学(33340)
- 融(27168)
- 金融(27168)
- 教育(26369)
- 业经(25819)
- 技术(23834)
- 财经(22424)
- 经济研究(21151)
- 经(19405)
- 问题(19225)
- 业(17516)
- 版(15711)
- 技术经济(14848)
- 贸(13309)
- 统计(13076)
- 商业(13035)
- 科技(13027)
- 理论(12964)
- 经济问题(12727)
共检索到422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峰 宋晓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目标,而推进从工业反哺农业到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必然面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配置问题。本文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中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解析模型,并对其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物理"(生产要素—乡村产业系统状态)、"事理"(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趋势预警)和"人理"(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管控立法)分别进行内涵阐释与综合分析。为乡村产业振兴及其生产要素流动配置调控提供系统性的研究体系与技术方法支持,为现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及要素配置中因存在多层次、多视角问题所导致的非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对策,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单宁珍 张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从当前农村年轻人口流出多、补充少而导致产业发展能力与动力不足的现实出发,按照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两方面都要致力推动的精神,落实二十大提出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求,引导城市要素向乡村汇聚,以增加乡村就地创业就业人口促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城镇化 逆城镇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侯丰荣
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加速推进,这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趋势。而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工商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的不同融合机制将影响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效率。但目前要素间融合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效率,因此,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增强土地要素配置的主导性、推动要素间充分融合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钟彬彬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钟彬彬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霍露萍
文章基于2011至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市扩张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不论是0-1空间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还是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效应,表明乡村振兴具有空间集聚性;(2)乡村振兴受到城市扩张的显著正面影响,但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稳健性检验强化了这一结论;(3)进一步分析内在机制发现,要素流动是城市扩张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春 伍云云
乡村振兴战略和环境保护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日趋频繁。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其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共存的经济背景下,分析要素国际流动的环境效果,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始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战略实施初始阶段,劳动流入加剧污染,反之改善环境;在战略全面实施阶段,资本流入改善环境,反之恶化环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健 张颖 王丹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农村发展呈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及劳动者智能化等特征,实现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的革新,促进传统农村经济从低技术、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向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障碍性因素。应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生产力三要素跃迁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赵闰
层出不穷的治理实践创新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协同治理的概念提出后,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运用,还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实践。基于湖北省英山县T村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考察了T村村级组织和S企业协同成立联合党支部、协办专业合作社、共建美丽乡村等具体实践,并从组织协同、动力协同和发展协同三个维度出发,探寻村级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乡村振兴动力结构变革的作用机制。通过案例剖析发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村级组织与企业等治理主体间存在着双向增能的协同发展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依托于组织统合和利益互嵌等机制,并随着两者的协同、融合发展使得治理效能呈现最大化的态势,最终形成村企有效协同的动力机制,即“组织统合—利益互嵌—双向增能”的发展格局。同时,我们应警惕企业下乡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不对称、权力失衡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村企协同实践中,还需建立规范化和均衡化的协调机制,持续推进村企协同和双向增能,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企协同 协同治理 双向增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赵闰
层出不穷的治理实践创新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协同治理的概念提出后,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运用,还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实践。基于湖北省英山县T村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考察了T村村级组织和S企业协同成立联合党支部、协办专业合作社、共建美丽乡村等具体实践,并从组织协同、动力协同和发展协同三个维度出发,探寻村级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乡村振兴动力结构变革的作用机制。通过案例剖析发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村级组织与企业等治理主体间存在着双向增能的协同发展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依托于组织统合和利益互嵌等机制,并随着两者的协同、融合发展使得治理效能呈现最大化的态势,最终形成村企有效协同的动力机制,即“组织统合—利益互嵌—双向增能”的发展格局。同时,我们应警惕企业下乡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不对称、权力失衡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村企协同实践中,还需建立规范化和均衡化的协调机制,持续推进村企协同和双向增能,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企协同 协同治理 双向增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玉林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政的理念和政策发生了积极的重大转变,但是城乡关系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关涉乡村稳定和发展的诸多要素大量外流或被夺走的趋势未能有效遏制,也因此造成了多数乡村的快速凋敝和多数城市的急剧膨胀。能否彻底打破城市剥夺或挤压乡村的制度惯性,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治宣示付诸实际,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将决定着能否改善中国的城乡社区面貌和整体社会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广辉 陈鑫泓
乡村振兴视角下"人、地、钱"的城乡流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农村承包地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产权制度安排是影响"人"和"钱"城乡之间流动的关键因素。在承包地"两权分置"背景下,承包经营权双重属性导致承包地出现撂荒而利用效率低下、城乡人口流动不足以及社会资本下乡渠道不畅等困境。而承包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有效解决了"两权分离"背景下承包经营权的双重属性难题,并有利于降低承包地撂荒面积以及提高承包地利用效率,还能够让农民继续流向城市、外出能人返乡以及大学生、城市人才进入农村,并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本有序下乡,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国献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实中的城乡生产要素却流动不顺畅、流向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市场化不均衡,原因在于:历史惯性使然、社会二元结构分割、体制政策摩擦及产业关联迟滞。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必须建构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保障机制、资本要素自由流动激励机制、土地要素流转机制、技术扩散传导机制、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钱嘉奇 李晓华 王德才
数字经济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不仅能为乡村产业技术革新提供平台支撑,还有助于乡村产业生产力的提升。但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农业科创体系发展滞后,农业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不成熟等因素制约了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改善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环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数据要素流动共享效率,完善乡村数字人才体系建设等措施推动数字经济更好驱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驱动机制 产业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敏敏 傅新红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均是新时期和新常态下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通过协同联动的作用机制实现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整体性把控和系统性解决。通过对两项战略内在要素的对比,有助于厘清两项战略之间的互通关系。借助于"反贫困创新"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起二者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研究提出的保障措施可为两项战略联动机制的实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