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75)
2023(7662)
2022(6264)
2021(5846)
2020(4390)
2019(9583)
2018(9176)
2017(17299)
2016(8847)
2015(9358)
2014(8686)
2013(8166)
2012(7184)
2011(6667)
2010(6633)
2009(6521)
2008(5784)
2007(5063)
2006(4488)
2005(3343)
作者
(21456)
(18075)
(18032)
(17099)
(11151)
(8652)
(8040)
(6857)
(6835)
(6267)
(5999)
(5998)
(5509)
(5412)
(5362)
(5306)
(5297)
(5198)
(5164)
(5027)
(4281)
(4274)
(4212)
(4188)
(4123)
(3960)
(3952)
(3936)
(3607)
(3588)
学科
(32465)
经济(32423)
(27080)
(24427)
管理(23432)
(18156)
企业(18156)
农业(16382)
业经(12449)
中国(10647)
(10130)
方法(9732)
(9157)
数学(7975)
数学方法(7893)
地方(7436)
(7325)
农业经济(7146)
(6800)
收入(6200)
发展(6032)
(6026)
(5697)
(5678)
银行(5677)
(5608)
贸易(5605)
(5479)
(5470)
工作(5333)
机构
学院(118512)
大学(112191)
(47364)
经济(46321)
管理(45552)
理学(39791)
理学院(39423)
管理学(38805)
管理学院(38581)
研究(35779)
中国(27634)
(22457)
(22245)
(21090)
科学(19571)
中心(17959)
财经(17857)
(17270)
业大(16520)
(16348)
师范(16256)
(16238)
农业(15816)
(15496)
经济学(14911)
(14048)
研究所(13878)
经济学院(13511)
财经大学(13076)
(12797)
基金
项目(82287)
研究(66478)
科学(66350)
基金(59799)
(50496)
国家(49950)
社会(45024)
科学基金(43904)
社会科(42236)
社会科学(42227)
(33461)
基金项目(31548)
教育(29999)
编号(28906)
(26802)
自然(24905)
自然科(24331)
自然科学(24328)
自然科学基金(23860)
成果(23177)
资助(21791)
课题(19136)
(19050)
国家社会(18801)
(18415)
重点(18279)
(18059)
(17909)
(17618)
(16762)
期刊
(59458)
经济(59458)
研究(32685)
(28255)
中国(23424)
农业(18139)
(16896)
科学(15736)
学报(15274)
业经(15244)
管理(14510)
教育(13358)
大学(12957)
学学(12394)
(12270)
金融(12270)
农业经济(8703)
经济研究(8614)
技术(8355)
农村(8316)
(8316)
财经(8301)
问题(7619)
(7383)
(7262)
社会(6609)
(5930)
商业(5929)
社会科(5800)
社会科学(5800)
共检索到168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强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的结构呈现出深刻地转型,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能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乡村“能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我们需要为乡村“能人”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疏通乡村“能人”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鼓励和规范第三部门能量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形成“上楼集中”“平移集中”和“就地改造”等空间类型。农村空间变迁改变了外在物理空间形态,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变革。农村空间变迁程度的不同,使得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等要素具有差异性,推动乡村治理机制重构。“上楼集中型”主要是重新弥合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平移集中型”运用空间划分和分配的治理策略,提高空间治理效能;“就地改造型”通过村庄空间内部的改造升级,构建村庄治理新秩序。因此,空间治理不仅是外在物理空间形态的治理,还是空间内的治理关系和权力结构的重塑,以此推动农村空间变迁的有效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端阳  李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世界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土地流转为基础、以乡村社会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等举措,可以为中国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远旺  陆继锋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一大趋势。国家转型既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其条件。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国家转型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建构。本文通过总结比较传统与现代国家乡村治理结构的几种模式,考察不同时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及其绩效,同时指出,民主合作模式代表了未来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理想目标与根本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连刚  陈天庆  文枚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农民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经济功能可推动乡村发展,并不断向社会领域拓展和延伸,已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分析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基于嵌入性视角提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三重路径,即资本嵌入、政治嵌入和文化嵌入,提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即规范合作社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惠萍  
本文从多理论维度对乡村治理进行考察表明,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必然选择;通过国家正式制度和乡土制度的博弈为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行提供一个乡村制度框架保障;通过改造和升华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大力培育现代乡村社会资本,为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现代社会基础;通过多中心治理体制促使同时满足乡村公共利益和农民个人利益最大化要求善治体系的形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晓华  张小林  
市场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出现了变革,苏南乡村发生了经济、空间和社会的多层面转型,乡村经济形态由内发型转向开放型并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乡村经济空间由分散走向集中从而促进了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传统乡村向城市化乡村转变进而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转型的主要调控措施是乡村重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碰撞触发了乡村政治研究的热潮。从历时流变的过程来看,乡政村治研究逐步过渡到乡域政治研究;从分析范式转换来看,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逐步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当下乡村政治研究中有关国家政权建设方向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同思潮需要在沟通和对话中寻求理论的突围。通过全方位的检视,可以深入发掘乡村政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脉络,并期许新一轮研究热潮的到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佩霞  朱明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内嵌于社区内生秩序的复杂体系。小农经济形势下,社区"场域"的"熟人社会"特性催生出精英群体引领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结构互动"的生成逻辑与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模式,在组织层面上决定了村社需作为"国家"与"社区"的介质承载起社区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当前村社公共产品供给最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借助国家资源来激活村社内部的组织力量,通过强有力村社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农户的"组织化",从而在"统"的层面上确保村社基本公共产品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