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43)
2023(4399)
2022(3428)
2021(3168)
2020(2250)
2019(5014)
2018(4680)
2017(8579)
2016(4249)
2015(4435)
2014(4321)
2013(4408)
2012(4127)
2011(4004)
2010(4134)
2009(4010)
2008(3689)
2007(3596)
2006(3118)
2005(2369)
作者
(12395)
(10726)
(10457)
(9884)
(6476)
(5145)
(4633)
(4058)
(3986)
(3727)
(3611)
(3561)
(3383)
(3155)
(3138)
(3070)
(3006)
(2879)
(2851)
(2831)
(2578)
(2514)
(2472)
(2471)
(2429)
(2345)
(2333)
(2203)
(2165)
(2151)
学科
(21545)
(19695)
经济(19666)
农业(14501)
(14451)
业经(8853)
管理(7570)
中国(6869)
农业经济(6719)
(6390)
企业(6390)
地方(5933)
(5544)
发展(5166)
(5164)
收入(5159)
(5150)
方法(4958)
(4660)
农村(4642)
(4491)
数学(4338)
数学方法(4297)
建设(4082)
人口(3905)
(3678)
土地(3654)
经济建设(3518)
分配(3472)
工作(3463)
机构
学院(66293)
大学(62010)
(26578)
经济(25878)
管理(24342)
研究(22219)
理学(21158)
理学院(20887)
管理学(20529)
管理学院(20392)
中国(16875)
(16560)
科学(12743)
(12091)
农业(11455)
(11452)
中心(11109)
业大(10792)
(10303)
(10271)
(10264)
师范(10203)
研究所(9290)
财经(9010)
(8302)
经济学(8164)
(8132)
师范大学(7921)
(7868)
(7624)
基金
项目(45446)
科学(36492)
研究(36080)
基金(33018)
(28046)
国家(27608)
社会(24634)
科学基金(24017)
社会科(22952)
社会科学(22948)
(18778)
基金项目(17942)
编号(15791)
教育(15641)
(14693)
自然(13605)
自然科(13290)
自然科学(13289)
自然科学基金(13029)
成果(12627)
资助(11773)
(11664)
(10979)
课题(10493)
国家社会(10194)
(9855)
重点(9780)
(9767)
(9500)
(9452)
期刊
(37611)
经济(37611)
(23292)
研究(18356)
农业(14896)
中国(14147)
业经(10709)
科学(10563)
学报(9866)
大学(8499)
(8286)
金融(8286)
学学(8275)
农业经济(7541)
(7200)
农村(7043)
(7043)
管理(6488)
教育(6088)
(5116)
问题(4834)
农村经济(4781)
社会(4718)
经济研究(4628)
社会科(4353)
社会科学(4353)
(4277)
技术(4053)
财经(4021)
经济问题(3808)
共检索到97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加明  华学成  
"老漂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动人口,专指以帮衬子女特别是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从自己生活的农村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群体。"老漂族"是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对江苏省H市X社区18位"老漂族"的深入访谈发现,"老漂族"的流动是在工业社会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消弭的时代背景下,子代的需求和父代的回应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一种"父代投奔子代"的独特方式重塑了转型期中国的代际关系,"老漂族"生存状态也因此呈现出一幅喜忧交加的另类图景。随着"老漂族"群体的发展壮大,这一群体未来的去向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孙菲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当前研究多重视乡村制度帮扶与主体联结以实现物质富裕,忽视了乡村生活世界之于共同富裕的情感价值。基于安徽源潭的实地考察,将乡村生活系统带回研究视野,其与乡村生产系统共同构成了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通过在生活之“居”与生产之“业”间建立空间连接、关系传动、资源嵌合的联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居业空间平衡下的共同生活、居业关系传动下的先富带后富、居业资源嵌合中的互利共享,呈现了共同富裕情感性、经济性和共享性的三重特征,既凝练了乡村共富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因此,构建居业共同体是推进乡村全体人民迈向全面共同富裕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加明  华学成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具体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老漂族"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的倒逼、传统文化的推拉和国家制度的规制。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的"老漂族"面临着多重角色困境:在家庭角色方面是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在代际关系方面是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在社区交往方面是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在社会地位方面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面对多重角色困境的"老漂族",未来无论是去还是留,都存在多重障碍与羁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于莎  刘奉越  
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建国以来乡村教育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建国7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践经历了计划性城乡二元结构、市场性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融合等不同阶段,乡村教育在这些历史阶段中曲折发展,并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乡村教育发展将会呈现新的态势,即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增强教师资源供给水平、注重质量提升和彰显乡土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卢会翔   刘义兵  
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重庆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经验和矛盾症结,从学理和实践角度界说了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耦合关系,并提出人才培养由“国之能者”向“国之大者”转变、产教融合由“加式互融”向“乘式互融”转变、教育理念由“短期培训”向“终身提升”转变、环境保障由“理想城市”向“安居乡村”转变的逻辑转向。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必须通过价值回归推动职业教育“乡村化”、主体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化”、资本强化推动职业教育“技能化”、生态转型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守正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关鹰  
~~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峰  宋晓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目标,而推进从工业反哺农业到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必然面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配置问题。本文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中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解析模型,并对其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物理"(生产要素—乡村产业系统状态)、"事理"(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趋势预警)和"人理"(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管控立法)分别进行内涵阐释与综合分析。为乡村产业振兴及其生产要素流动配置调控提供系统性的研究体系与技术方法支持,为现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及要素配置中因存在多层次、多视角问题所导致的非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对策,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伟芳  
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山区、海岛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乡村漂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创办县镇高职院校,应注重学校选址的县镇化、专业设置的传统产业性、实训基地的山区田间模式、人才培养的校镇村合作方式等。这一做法,或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乡村提供更多更加稳定的专业人才,有利于县镇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还能为乡村子女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卫卫  唐伟杰  
建设数字乡村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数字化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掣肘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大数据时代,乡村数字图书馆是乡村智慧治理的产物,也是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变量。文章在科学界定数字乡村和数字图书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机理—逻辑—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系统阐释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从“技术赋能”和“话语赋权”两个维度探讨其实践逻辑。最后,文章从数字化理念的形塑、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数字化人才的引育和数字化治理机制的建构等方面提出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机制,旨在进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数字中国”的实践进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