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46)
2023(4166)
2022(3319)
2021(3222)
2020(2429)
2019(5354)
2018(5237)
2017(10038)
2016(5427)
2015(5913)
2014(5759)
2013(5932)
2012(5452)
2011(5196)
2010(5318)
2009(4995)
2008(4814)
2007(4560)
2006(4279)
2005(3652)
作者
(15347)
(13874)
(13098)
(12412)
(7978)
(6616)
(5702)
(5212)
(5064)
(4695)
(4576)
(4416)
(4136)
(4060)
(4042)
(3976)
(3856)
(3852)
(3616)
(3598)
(3407)
(3394)
(3312)
(3307)
(3146)
(3094)
(3064)
(2828)
(2790)
(2764)
学科
(48317)
农业(32282)
(28650)
经济(28626)
(24409)
业经(14047)
农业经济(12572)
(9543)
农村(9526)
(8934)
发展(8091)
(8090)
地方(7787)
收入(7423)
中国(7155)
土地(7109)
建设(7002)
(6954)
管理(6677)
(6599)
劳动(6598)
农业劳动(6344)
人口(6226)
分配(5913)
及其(5888)
方针(5813)
动力(5808)
劳动力(5787)
经济建设(5761)
农业人口(5734)
机构
学院(81864)
大学(74105)
(40435)
(36869)
经济(36197)
管理(31394)
农业(30019)
研究(28079)
理学(27589)
理学院(27379)
管理学(26934)
管理学院(26815)
中国(23219)
业大(21341)
农业大学(18188)
科学(16775)
中心(14563)
(14540)
(14143)
(13936)
(13300)
经济管理(13026)
(12872)
研究所(12681)
(12363)
(11890)
发展(11013)
(11000)
(10456)
师范(10403)
基金
项目(54651)
研究(43663)
科学(43015)
基金(38952)
(33531)
国家(33057)
社会(28963)
科学基金(28001)
社会科(26845)
社会科学(26839)
(25906)
(23706)
基金项目(21268)
编号(19999)
(17657)
教育(17269)
自然(15686)
自然科(15270)
自然科学(15269)
成果(15010)
自然科学基金(14989)
(14062)
资助(14012)
(13564)
(12517)
课题(12351)
(12177)
(12107)
国家社会(12021)
发展(11888)
期刊
(51431)
经济(51431)
(51084)
农业(34647)
研究(20433)
中国(20032)
业经(17411)
农业经济(14578)
(14275)
学报(13942)
科学(13822)
农村(13815)
(13815)
大学(12083)
学学(11983)
(10637)
金融(10637)
农村经济(9360)
问题(8397)
(8026)
社会(7440)
世界(7309)
经济问题(7289)
(7247)
社会科(7048)
社会科学(7048)
业大(6324)
农业大学(6069)
技术(5963)
资源(5586)
共检索到124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衔峰  刘韡  李晓丹  
乡村"混混"以暴力手段快速"摆平麻烦"的处理方式高效、彻底,在纠纷日渐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为村民解决纠纷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乡村"混混"通常主动或通过熟人请托的方式介入纠纷,以当事人的代理人身份参与纠纷解决,整个过程呈现出暴力性、随意性、强制性等特点。乡村"混混"解决纠纷的方式快速而有效,对纠纷的顺利解决以及对当事人、对混混自身、对村庄秩序的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混混"强制力来源的非法性以及在处理纠纷中所产生的副作用,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会长期存在,农村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以合法途径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铜琴  
伴随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强化,土地权益意识强化,当涉及到土地纠纷时更倾向于法律的调解与处理。而仲裁就是除调解与诉讼之外的另一种处理形式。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就农村土地仲裁解决机制的优化研究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提出对策,为制度的优化完善指明方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素明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农村纠纷的防治化解成为重点。目前,我国农村纠纷在数量上有所上升,在样态上也更加复杂。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应如何调整应对,做到既充分利用农村社会的传统资源,又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司法等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本文拟从我国农村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现状出发,梳理现有制度存在的不足,提供相应的完善意见,最终构建一种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村基层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房宇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于土地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政府与民争利以及农民之间矛盾纠纷等情形,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们国家农村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农村社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房宇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于土地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政府与民争利以及农民之间矛盾纠纷等情形,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们国家农村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农村社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鑫  
新时期农村经济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和纠纷。认真研究新时期乡村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乡村纠纷的有效预防、成功调处、防止激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刚  王芳  
本文通过对—起农村土地纠纷案例的调查分析以及一些乡村调研的经历,认为乡村公共权力缺失是当下农地纠纷频发的基础性宏观体制根源。因此,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应该把出发点放在重构乡村公共权力与权威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不断出现的农地纠纷,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萍  
农村小额信贷纠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解决成本比较高,效果却差强人意。针对此,有必要对当前的纠纷机制成本展开研究,明确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纠纷解决的效率。在本文中,笔者对农村小额信贷纠纷解决的成本因素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的有效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国民  刘桂昌  
构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农村征地补偿费用分配纠纷解决机制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一个重要保障。考察我国目前各省市的农村征地补偿费用分配纠纷解决机制,可归纳为"行政型""直诉型"和"多元型"三种类型。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多元型"较有优势,但"多元型"也并非完美无缺,应从嵌入协商民主、确定"户籍+生产生活关系"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标准、强化对村规民约的审查和引导等方面优化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忠  
农村民间借贷纠纷能否有效解决,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能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农村民间借贷概念与特点、纠纷特点与类型进行了概述,然后深入分析了农村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多元化的法律解决机制与实施配套措施。
[期刊] 求索  [作者] 程琳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纠纷解决资源在面临着涉农性及金融性这两大特点并存的农村小额信贷纠纷时,存在着不相适、不协调的问题,成本大,但效果甚微。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经济分析,考量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对纠纷解决的成本影响因素,从而均衡运用现有的纠纷解决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其有效解决农村小额信贷纠纷的功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栗峥  
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最大特征是"离土"。城乡的巨大流动动摇了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冲破了差序格局的边界,个体得以迅速崛起。流动所带来的个体化广泛渗透入社会领域、家庭结构和私人空间之中,它直接决定了村民生存的逻辑,同样也决定着面对纠纷时的立场、观点、方式与解决办法。在此影响下,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也消解了乡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导致乡村纠纷解决上的乱象局面。在离土情境下,调解的作用逐渐减弱,原有的"实质性解决"蜕变成为"形式性解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白呈明  
农村土地纠纷已构成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土地纠纷本身则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的特征。基于农村土地纠纷严重的现实状况,如果不能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遏制和化解,其必将构成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力量。然而,在现实中许多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做法实在是不得要领,并缺乏一套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而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与相关部门对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的重要特征在认识和把握上有误是分不开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呈明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治理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资料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础.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观念的、行为的、制度的和体制的,只要这些基础和条件存在,农村土地纠纷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解决农村土地纠纷远非事后救济以及救济方式的选择那么简单,而需要深化改革,逐步消解体制性矛盾;完善法律,合理界定利益边界;正视现实,实现制度兼容;尊崇法治,理性选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结论: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应致力于消解纠纷产生的社会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红  
我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于"乡土社会",村民在解决纠纷尤其是民事纠纷时,非常重视"情、礼、理"即传统的民间法,除非不得已才会诉诸法律。从农村社会的民事纠纷以及民间法的形成及特征出发,探寻在解决农村民事纠纷,之所以适当适用民间法的法理十分有必要。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也要求法官在处理农村民事纠纷时,注意民间法的适用。但是民间法毕竟不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所以在具体适用时要注意灵活性、地域性以及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