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3)
- 2023(12990)
- 2022(11376)
- 2021(10591)
- 2020(8700)
- 2019(20085)
- 2018(19893)
- 2017(37644)
- 2016(20481)
- 2015(22892)
- 2014(23095)
- 2013(22775)
- 2012(20758)
- 2011(18848)
- 2010(18827)
- 2009(17179)
- 2008(16420)
- 2007(14282)
- 2006(12586)
- 2005(10474)
- 学科
- 济(82281)
- 经济(82189)
- 业(55115)
- 管理(54256)
- 企(42519)
- 企业(42519)
- 方法(37149)
- 数学(32475)
- 农(32349)
- 数学方法(31980)
- 中国(21872)
- 农业(21476)
- 业经(20956)
- 地方(20060)
- 财(19001)
- 学(18356)
- 制(15592)
- 理论(13456)
- 环境(12978)
- 和(12750)
- 贸(12448)
- 贸易(12439)
- 易(12001)
- 发(11935)
- 技术(11772)
- 教育(11610)
- 银(11129)
- 银行(11086)
- 务(11036)
- 策(10979)
- 机构
- 大学(289016)
- 学院(288927)
- 管理(116193)
- 济(108560)
- 经济(105759)
- 理学(101404)
- 理学院(100238)
- 管理学(98316)
- 管理学院(97813)
- 研究(96850)
- 中国(69429)
- 科学(63028)
- 京(61741)
- 农(51978)
- 所(48123)
- 财(47548)
- 业大(46356)
- 中心(44275)
- 研究所(44223)
- 江(41819)
- 范(40594)
- 师范(40254)
- 农业(39463)
- 北京(38592)
- 财经(38382)
- 院(35502)
- 经(34898)
- 州(34304)
- 师范大学(32617)
- 经济学(30934)
- 基金
- 项目(205922)
- 科学(161312)
- 研究(150052)
- 基金(147672)
- 家(128873)
- 国家(127746)
- 科学基金(109772)
- 社会(93330)
- 社会科(88164)
- 社会科学(88139)
- 省(82409)
- 基金项目(79675)
- 自然(71983)
- 自然科(70273)
- 自然科学(70258)
- 自然科学基金(68934)
- 划(68758)
- 教育(68511)
- 编号(62083)
- 资助(59985)
- 成果(49614)
- 重点(45776)
- 部(44251)
- 发(44114)
- 课题(42988)
- 创(42274)
- 创新(39318)
- 科研(39143)
- 大学(37624)
- 国家社会(37554)
- 期刊
- 济(122925)
- 经济(122925)
- 研究(82030)
- 中国(56169)
- 农(51628)
- 学报(47827)
- 科学(44495)
- 管理(39823)
- 大学(36379)
- 农业(35143)
- 学学(34237)
- 教育(33916)
- 财(33515)
- 技术(25676)
- 业经(22778)
- 融(21780)
- 金融(21780)
- 经济研究(17538)
- 财经(16883)
- 业(15757)
- 图书(15723)
- 问题(15667)
- 版(15061)
- 科技(15061)
- 资源(14295)
- 经(14251)
- 理论(13741)
- 技术经济(13691)
- 业大(13250)
- 现代(12790)
共检索到412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 张鹏 李争
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是了解乡村"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三生"空间的协调度分析则能反映各类"三生"空间发展的均衡性。以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例,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根据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永和镇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偏低,整体评价分值较低,且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各行政村"三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协调度不一,存在"三生"空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根据永和镇"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状况,采取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方法来优化生产空间,划分城镇融入型、集中发展型、拆迁集约型类型优化生活空间,采取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走廊优化生态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孙松林
探究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对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衡乡村开发和协调空间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单一目标导向型的空间规划较为忽视乡村空间的多元特征,无法应对当前城市化影响下乡村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通过研究乡村三生空间的乡村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来综合评估三生空间内建设用地的适宜与否、适宜高低程度,以此作为科学依据进行乡村空间的合理布局。首先分析了乡村空间的四大特征,并提出了乡村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随后阐述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乡村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因子识别——建立评估体系——各类型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因子叠加——与相关规划衔接——确定空间方案的方法体系,最终定量揭示乡村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雄安新区北沙口乡作为案例进行了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为该乡村空间利用与有序发展提出了科学指引和决策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胡睿 KHUONG Manh Ha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凯 房艳刚 周宇航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能指数测度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深度剖析山东省1636个镇域乡村“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划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2)“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和局部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局部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根据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的理论逻辑进行类型划分,将山东省镇域乡村划分为8种功能类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量差异,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为差异化的乡村功能协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支小军 李宗阳 张雪唱 刘永萍
从三生空间视角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探索,针对区情较为复杂的宁夏-内蒙古干旱区的10个城市,构建基于三生理念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各城市2010—2015年综合承载力水平及演变趋势,并通过障碍度诊断制约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内蒙古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未形成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2)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系统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其中,服务业人均产值、城市升级指数、工业单位土地产值、人均水资源总量、人均生活天然气用量、人均公共服务用水、地下水供水率、水资源损失率、降水丰沛度等9个指标是关键因素。据此,从发展现状、区域协同、障碍因素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宁夏-内蒙古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建议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浩源 李晶
为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文化空间与三生空间有机融合的促进作用,基于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及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以文化空间识别为前提、以关系辨析为基础和以优化路径为措施的研究框架,并展开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传承的特殊空间,涵盖了承载历史人文古迹的社会空间范围以及包含山川水系界域的郊野空间范围。典型属性包括地域风土性(基本性属性)、活态传承性(根本性属性)及文化性(特殊性属性)。主要类型包括法定文化空间、潜在文化空间及文化联系空间等3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文化保护的演化历程可分为相互独立、整治优先于文化、整治与文化并行以及整治与文化融合的4个主要阶段。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由单一要素治理转向全要素治理、由仅注重生产空间发展拓展为“一文三生”空间协调发展;3)实施综合整治过程中文化空间与三生空间要素之间可能面临的位置冲突类型主要涵盖7个一级类、38个二级类,并且不同整治对象中涵盖文化资源的类型差异较为显著;4)从要素、空间和整治3个维度构建了促进文化空间与三生空间融合提升的理论框架。具体地,结合微观(具体位置)、中观(主要关系)和宏观(政策管控)3个尺度,详细阐述了文化空间与三生空间融合提升的措施。综上,本研究可为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题进行综述,按照精度深化和尺度细化的要求,集中在"三生"功能分类、空间识别、空间优化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三生空间研究的框架体系。今后应重视三生空间动态演化,促进各尺度适宜性评价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合一"的实践需求,最终服务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春梅 徐小峰 张豪 胡银根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利用变化和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以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市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功能角度出发,运用GIS空间分析、熵权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特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三生空间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将上海市划分为非农生产生活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和农业生产生态区等4个具有独特禀赋特征的功能区域;(2)空间功能是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基础,在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形成2005~2018年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演变趋势;(3)截至2018年底,3个区域农村居民点规模:农业生态区>生产主导区>三生协调区;形状规整程度:生产主导区>三生协调区>农业生态区;分布集聚程度:农业生态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根据上述结果,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各功能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直观地揭示土地利用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等状况的动态关系,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体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陈宇轩 靳晓雯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睿
文章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协调规划,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用地保障,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以天津市段截庄村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探索,根据所在村庄的影像数据、规划数据和自主调查等相关数据,对不同的空间要素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类型进行空间要素功能的识别与分类;然后,基于段截庄乡村空间载体的识别,建立以村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素为对象的“空间适应性”评价体系;最后从“三生”协调融合的创新角度,提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北部区域,以生态空间为绝对主导;中部区域则以生活空间为主,生态空间为辅进行优化建设;南部区域以生产空间为主,生活空间为辅,并最终总结出其对乡村振兴的启发与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