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6)
2023(13698)
2022(11049)
2021(10308)
2020(8306)
2019(19098)
2018(19080)
2017(36494)
2016(20132)
2015(23170)
2014(23378)
2013(23039)
2012(21126)
2011(19044)
2010(19488)
2009(18238)
2008(18321)
2007(17172)
2006(15216)
2005(13799)
作者
(58997)
(49879)
(49357)
(47252)
(31033)
(23831)
(22469)
(19327)
(18712)
(17889)
(16880)
(16617)
(15735)
(15666)
(15429)
(15369)
(15320)
(14514)
(14381)
(14361)
(12473)
(12436)
(12205)
(11474)
(11383)
(11303)
(11284)
(10971)
(10212)
(10074)
学科
(84905)
经济(84823)
(58893)
(51004)
管理(50042)
(37150)
企业(37150)
农业(33965)
方法(31138)
数学(26859)
数学方法(26587)
业经(25188)
中国(24924)
(20245)
地方(19928)
(18120)
(16235)
(15442)
贸易(15434)
(15038)
(14988)
(13523)
银行(13489)
理论(13411)
(12848)
农业经济(12695)
(12554)
发展(12393)
(12364)
(12132)
机构
学院(293738)
大学(286268)
(117111)
经济(114369)
管理(107142)
研究(98364)
理学(91291)
理学院(90270)
管理学(88608)
管理学院(88077)
中国(76188)
(68114)
科学(60974)
(60686)
(53237)
农业(52249)
(50909)
业大(48936)
(48215)
中心(47296)
研究所(45775)
财经(41274)
(40240)
师范(39854)
(38040)
北京(37843)
(37266)
经济学(35191)
(34268)
(33720)
基金
项目(187559)
科学(145137)
研究(142860)
基金(130692)
(113173)
国家(112064)
科学基金(94371)
社会(88106)
社会科(82809)
社会科学(82780)
(76934)
基金项目(69324)
教育(65646)
编号(62822)
(62804)
自然(57701)
自然科(56241)
自然科学(56228)
自然科学基金(55172)
资助(51733)
成果(51610)
课题(43263)
(43186)
重点(42434)
(40736)
(38998)
(37560)
(36664)
创新(36343)
国家社会(35756)
期刊
(141799)
经济(141799)
研究(84476)
(71501)
中国(65094)
农业(48104)
学报(47148)
科学(42612)
(41875)
教育(37318)
大学(36334)
管理(35032)
学学(34078)
业经(30173)
(29754)
金融(29754)
技术(27616)
(23686)
问题(20279)
经济研究(20148)
财经(19932)
(17563)
(17213)
农村(16041)
(16041)
农业经济(15654)
图书(15164)
世界(14583)
技术经济(14476)
经济问题(14141)
共检索到447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明  
进入21世纪以来,乡城迁移和农民市民化逐渐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农民既是乡城迁移和市民化的主体,又是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能动作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要求迁入城市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为此,"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概念体系需要深入界定。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乡城迁移的农民必须完成职业转化、身份转变、思想转换和地域转移四个方面的转化。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具有农村农民市民化不可比拟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二元经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人变为城市人,融入城市生活,建设城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正河  谭向勇  
本文力图研制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以涵盖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些关于迁移决定、迁移规模、迁移流向及迁移者特点的一些理论观点;着墨研究了乡城人口的准城市化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城乡建设的双刃剑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颖  刘安长  
城镇化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引擎之一,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规划的战略发展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农民工大规模地迁移到城市中,为城镇化的推进起了重要作用。但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面临着种种融城障碍,无法真正市民化,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存在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与城里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进而更好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娟,杜夏  
中国的乡城迁移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迄今仍是一个缺乏细致研究的领域。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勾画出开展研究的理论背景 ,并从生活照料、经济供养和精神慰籍三个方面总结了乡城迁移对老年人生活的可能影响 ,最后从系统研究的角度规整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恒周  殷红春  石淑芹  
在2011年天津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借鉴推拉理论重新梳理影响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建立了农民工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的推拉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析出和显化在不同代际农民工城乡迁移和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推力因素方面,对第一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宅基地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供养系数和对农村基础设施满意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教育程度、供养系数和对农村基础设施满意程度。在拉力因素方面,对第一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有无专业培训经历或证书、是否签订劳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国辉  穆怀中  
文章从假设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出发,建立了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根据模型把乡城迁移过程分为单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两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和单阶段非永久乡城迁移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和计算三类农户四种劳动配置净收益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对中国乡城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中国乡城迁移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若建  
城乡收入的跨空间差异对乡城迁移的影响李若建首先有必要对两个概念做出界定:一是城乡收入的跨空间差异,这里指的是不同地区城乡收入的跨空间比较,例如甲地的城镇居民和乙地农民的收入比较。二是乡城迁移,这里指的是从居住在农村的村委会(包括乡和镇的村委会)迁入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骏   吕萍  
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模式,具有分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对个体迁移决策的影响,对家庭化迁移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土地在家庭化迁移不同阶段的影响。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期动态的家庭化迁移决策机制,将家庭化迁移分为两个阶段:家庭离散阶段和家庭聚合阶段,并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拥有宅基地对家庭化迁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对于拥有宅基地的家庭,宅基地面积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为显著的“正U型”;(3)相比于家庭离散阶段,宅基地禀赋在家庭聚合阶段的影响更大。据此建议进一步保障农民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探索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制定满足迁移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骏   吕萍  
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模式,具有分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对个体迁移决策的影响,对家庭化迁移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土地在家庭化迁移不同阶段的影响。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期动态的家庭化迁移决策机制,将家庭化迁移分为两个阶段:家庭离散阶段和家庭聚合阶段,并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拥有宅基地对家庭化迁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对于拥有宅基地的家庭,宅基地面积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为显著的“正U型”;(3)相比于家庭离散阶段,宅基地禀赋在家庭聚合阶段的影响更大。据此建议进一步保障农民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探索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制定满足迁移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桑小峰  凌亢  白先春  
文章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修正了乡城迁移的"决策因子",提出了一种估计乡城迁移规模的新方法——环比测算法,并根据实际数据对1991~2007年江苏的乡城迁移规模做出了估计,对测算结果进行了检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竹林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包括总体进程的速度目标,外部制度因素变革和创新目标,以及微观层次的农民工素质提高、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参与、心理认同等市民化目标。科学的目标设计是准确测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科学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依据,只有采取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增强城市化的动力基础,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以优化制度环境,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赋予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整合多重行为以形成市民化的支持力量,才能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玉洁  唐震  李倩  
在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个人迁移和家庭迁移已经成为两种主要的迁移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外出务工农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对这两种模式转移的农民家庭人口、资源、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两种迁移模式下农民的状态差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泽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城人口迁移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移倾向远大于老年人口,我国乡-城人口迁移从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流动。乡-城人口迁移会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演进产生较大影响,其影响既包括农村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也包括农村青壮年迁移人口生育率变动而产生的影响。那么,基于农村迁移人口生育率变动的分析,则是揭示乡-城人口迁移下的农村老龄化演进机理的一个重要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