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34)
2023(17551)
2022(14853)
2021(13681)
2020(11687)
2019(26513)
2018(26176)
2017(49426)
2016(27051)
2015(30376)
2014(30250)
2013(29714)
2012(27370)
2011(24432)
2010(24288)
2009(22631)
2008(22557)
2007(20096)
2006(17200)
2005(15282)
作者
(80129)
(67304)
(67201)
(63626)
(42619)
(32402)
(30552)
(26272)
(25535)
(23951)
(23022)
(22747)
(21483)
(20969)
(20921)
(20863)
(20715)
(19928)
(19426)
(19410)
(16786)
(16492)
(16366)
(15427)
(15292)
(15040)
(14941)
(14939)
(13708)
(13448)
学科
(106436)
经济(106278)
管理(79418)
(76565)
(62310)
企业(62310)
方法(50498)
数学(43856)
数学方法(43275)
(33964)
(32171)
中国(28631)
业经(26323)
(25418)
(23205)
农业(23066)
(20002)
贸易(19996)
地方(19606)
(19550)
财务(19494)
(19472)
财务管理(19437)
(19143)
银行(19072)
企业财务(18459)
(18105)
(18040)
金融(18033)
(17540)
机构
大学(389820)
学院(387733)
(153652)
经济(150452)
管理(147682)
研究(129509)
理学(128069)
理学院(126595)
管理学(124135)
管理学院(123416)
中国(97584)
科学(82217)
(80962)
(73721)
(73647)
(66319)
业大(63018)
中心(61007)
研究所(60592)
财经(58398)
(58384)
农业(58227)
(53034)
(49776)
北京(49614)
师范(49114)
经济学(47745)
(46215)
(45637)
财经大学(43500)
基金
项目(267936)
科学(210127)
基金(195878)
研究(188431)
(173754)
国家(172320)
科学基金(146512)
社会(120699)
社会科(114292)
社会科学(114259)
(104960)
基金项目(104157)
自然(97019)
自然科(94825)
自然科学(94790)
自然科学基金(93106)
(89357)
教育(86883)
资助(79168)
编号(74945)
成果(61080)
重点(60890)
(59024)
(56353)
(55787)
科研(52518)
创新(52203)
课题(51523)
计划(50811)
国家社会(50505)
期刊
(163780)
经济(163780)
研究(106186)
中国(74451)
学报(70319)
(68212)
科学(61901)
(59139)
大学(52598)
管理(52029)
学学(50095)
农业(45753)
教育(36072)
(34889)
金融(34889)
技术(31793)
财经(29015)
业经(27993)
经济研究(25626)
(24857)
(23386)
问题(22149)
(21967)
统计(18537)
业大(18397)
科技(18378)
技术经济(17891)
理论(17823)
图书(17325)
(17018)
共检索到561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桂金  刘小敏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社会融合数据,文章分析了影响乡城移民乡土文化认同的三种机制:市民化、社会排斥与乡土联结。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了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其中市民化机制降低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而社会排斥机制则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与家乡的互动联系也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市民化能力的移民,其乡土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陈宁  
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城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个人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保行为显著相关,男性相比女性参保率较高;25~34岁组参保可能性最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可能性越大。第二,经济社会因素中,单位性质为外资企业的流动人口参保可能性最大;收入越高,参保率越高;拥有商品房或自建房的相对于租住私房的参保率更高。第三,流动因素中,流入区域、时间和流动范围对参保行为影响显著,中部相对于东部、西部参保可能性最小;市内跨县流动者相对于省内跨市、跨省流动者参保可能性更大;流入时间越长参保可能性越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济芳  聂伟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方言技能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越熟悉当地方言的进城农民,越倾向于落户城镇;方言技能通过收入、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正向影响。进城农民收入水平每增加一个对数单位,落户意愿提升28.3%;进城农民交往意愿因子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单位,落户意愿提升16.4%,与本地人实际交往融洽每提升一个等级,落户意愿提升22%;进城农民城市认同因子得分每增加1个标准差单位,落户意愿提升20.4%。另外,方言技能的城镇落户效应在跨省流动中以及在城乡结合部与县镇正向影响显著,但在市内跨县和市区影响不显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尹上岗  王晨歌  马志飞  李在军  
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分析中国335个地级单元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流入地区的社会因素和流动因素3个方面分析对医保参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空间格局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格局,高参保率地区主要沿陇海铁路线分布,低参保率地区聚集于东北三省和新疆地市。(2)地级单元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整体呈现空间集聚形态;参保率热点区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3)工资水平、户口性质、单位性质、职业类型、从业结构、医疗资源和流入地区对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影响显著,但对不同地区医保参保率的影响度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伟荣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采用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可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给男性、已婚、年龄小、城城流动、跨省份流动、高学历和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带来的收入效应更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越高端,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越小,教育的收入效应越大。收入效应的群体差异来源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差异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超  魏天保  杨政宇  
在人口城市化大步迈进的时代背景下,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文章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考察了教育程度与乡城移民城市融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借助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工具变量,采用2SLS方法进行了稳健回归。实证结果显示,教育程度能够显著提高乡城移民的城市身份认同感。在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文章进行了相应的渠道分析,结果发现,教育在乡城移民获取城市户籍、城市住房以及嫁娶城市原著居民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由此促进了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根据研究结论可知,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乡城移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加快实现乡城移民城市融入的可取之道。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雅丽  张锦华  吴方卫  
最低工资政策是国家的重要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改变通常伴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双刃剑"效应。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准自然实验、Heckman两步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在考虑最低工资水平提升的就业效应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最低工资水平调整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又进一步从群体异质性的角度深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未考虑就业效应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升对农民工的收入正效应存在高估;在考虑就业效应的前提下,对初中及以下的农民工存在收入正效应,但是却降低了高中、中专和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学专科及以上群体下降得更为明显;收入分组情况下,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效应影响较大,尤其是学历低和收入低的农民工的收入效应显著提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伟增  张思思  
本文利用2011—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租金上涨对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和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租金上涨显著挤出了非住房消费,并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租金上涨对于年更大、男性、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服务业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此外,租金上涨加剧了城市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居住分异。本研究对于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