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3)
- 2023(12316)
- 2022(10068)
- 2021(9526)
- 2020(7599)
- 2019(17055)
- 2018(16547)
- 2017(31915)
- 2016(17636)
- 2015(18936)
- 2014(18578)
- 2013(17731)
- 2012(16413)
- 2011(14879)
- 2010(15102)
- 2009(13899)
- 2008(13559)
- 2007(12434)
- 2006(11235)
- 2005(9705)
- 学科
- 济(69311)
- 经济(69226)
- 业(53469)
- 农(50878)
- 管理(42211)
- 农业(33587)
- 企(30974)
- 企业(30974)
- 方法(24056)
- 数学(22050)
- 数学方法(21787)
- 业经(21016)
- 中国(20691)
- 财(16740)
- 制(14767)
- 地方(14506)
- 贸(14428)
- 贸易(14424)
- 易(14146)
- 策(13746)
- 农业经济(12737)
- 发(12449)
- 学(11765)
- 及其(11534)
- 银(11076)
- 银行(11037)
- 行(10597)
- 发展(10399)
- 展(10381)
- 技术(10353)
- 机构
- 学院(243130)
- 大学(236239)
- 济(104216)
- 经济(102201)
- 管理(91691)
- 研究(84197)
- 理学(80079)
- 理学院(79202)
- 管理学(77774)
- 管理学院(77347)
- 农(64899)
- 中国(64581)
- 科学(51451)
- 农业(49825)
- 京(48047)
- 财(45126)
- 业大(44542)
- 所(42580)
- 中心(39875)
- 研究所(38753)
- 江(37172)
- 财经(35358)
- 经(32439)
- 范(32014)
- 师范(31652)
- 农业大学(31378)
- 经济学(31146)
- 北京(29427)
- 院(29075)
- 省(28693)
- 基金
- 项目(165746)
- 科学(130750)
- 研究(122179)
- 基金(120365)
- 家(106613)
- 国家(105227)
- 科学基金(89006)
- 社会(79813)
- 社会科(75222)
- 社会科学(75203)
- 省(66256)
- 基金项目(63646)
- 自然(56063)
- 划(54962)
- 教育(54795)
- 自然科(54778)
- 自然科学(54760)
- 自然科学基金(53796)
- 编号(50053)
- 资助(47534)
- 成果(40236)
- 发(37129)
- 重点(36945)
- 部(36884)
- 农(36605)
- 创(34838)
- 课题(34326)
- 国家社会(33086)
- 创新(32336)
- 科研(31277)
- 期刊
- 济(120827)
- 经济(120827)
- 农(69979)
- 研究(69105)
- 中国(53459)
- 农业(47257)
- 学报(41562)
- 科学(38022)
- 大学(32375)
- 财(31168)
- 学学(31126)
- 管理(28696)
- 融(27080)
- 金融(27080)
- 业经(26949)
- 教育(26396)
- 业(22021)
- 技术(17851)
- 经济研究(17752)
- 问题(17195)
- 财经(16854)
- 农业经济(15346)
- 农村(15313)
- 村(15313)
- 版(14877)
- 经(14515)
- 世界(14099)
- 业大(12720)
- 经济问题(12061)
- 科技(11672)
共检索到363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郑风田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郑风田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贝妮 李岳云
本文利用我国5省农村家庭入户调查数据,研究父母外出务工这个家庭行为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并以农村家庭课外补习投资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学龄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外出务工对子女学习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同时,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款能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并提高子女课外补习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建议:政府进一步为进城务工家庭提供必要教育资源,消除由于父母不完全流动给子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学习成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敬忠 王维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群体。本文将"流动"和"留守"置于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和农村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大农村人口群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本文认为,"流动"和"留守"两大人口群体的出现是社会整体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村"流动"和"留守"群体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流动和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化解,有赖于一个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留守人口 发展模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雅玲 张彬 马艺菲
农村消费结构不优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桎梏,而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家庭消费结构提档增效的关键路径之一。文章以流动劳动力为切入点,从理论上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收入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农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引发收入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家庭发展享受型消费产生正向影响而对生存型消费产生负向作用,总体上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消费结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村流动劳动力从事行业层次提高、跨区流动距离缩短,会使收入效应强化而成本效应弱化,从而使家庭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对此,加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关注成本效应、统筹安排回乡劳动力是农村家庭消费结构提质升级的未来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乡城迁移 迁移意愿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乡城迁移 迁移意愿 城镇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世伟 贾朋 周闯
城市中农村迁移家庭的劳动供给行为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建立了中国城市中农村迁移家庭的劳动参与模型和工作时间模型,用于分析城市中农村迁移家庭的劳动供给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迁移劳动力劳动参与率高,工作时间长,主要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迁移家庭中女性和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3.71%和4.97%,且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男性工作时间将明显增加;身体健康不仅有助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女性和男性工作时间的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减少工作时间;但随着经验的增长,个体倾向于增加工作时间;女性工作时间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261 3和-0.073 3,而男性工作...
关键词:
农村迁移家庭 劳动供给 劳动力市场 工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裴劲松 矫萌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运用BP神经网络和A-F方法测度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而运用PSM方法与Logit模型评估劳动供给广度、深度、类型对家庭轻度、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参与显著减轻全国各地区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减贫效应尤其作用在资产状况、发展机会维度;(2)超时劳动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减贫,主要抑制资产的积累和可行能力的提升;(3)自雇型非农劳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劳动者与社会的互动,提升人力资本与可行能力,改善自身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物质等方面的贫困状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石郑
将省域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与CFPS数据相结合,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低收入、年轻、女性、高技能和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增收效应更明显。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互联网意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农村劳动力应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互联网意识,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弥合城乡信息鸿沟,同时,针对不同禀赋的农村劳动力制定差异化信息技术培训政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志超 刘泰星 张诚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但由于收入波动、失业、医疗和健康等不确定性而未能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险参与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网络较低的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家庭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家庭的储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可为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杰 蔡志坚 秦希
农地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之一,探究劳动力老龄化与家庭农地转出决策,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家庭层面实证检验了家庭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家庭结构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现在还存有近1/3的农村家庭有老年人参与劳动,随着老龄化人口占比越来越高,以老年人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小农户未来也可能长期存在;(2)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抑制作用。相比其他家庭类型,有老年劳动力的家庭转出农地的可能性降低了约5%;(3)不同家庭内部结构下,劳动力老龄化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负担期Ⅰ>赡养期Ⅰ>空巢期Ⅰ。本文认为,对于高龄的老年劳动力,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这部分农户通过以转代耕的方式把农地转出至农业生产效率更高的经营主体;对于低龄的老年劳动力,需配合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实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地养老的双重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弓秀云 秦富
非农劳动供给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四川和安徽12年12乡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轻、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经济能力有利于家庭非农劳动供给决策和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家庭中男女劳动力的比例对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土地资源匮乏是家庭从事非农劳动供给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在教育培训、信贷支持、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增加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供给。
关键词:
家庭 非农劳动供给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顺
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以代表性家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农村家庭基于区域风险及其相关性影响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激励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风险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璐婵 刘艺
在低生育率和高教育消费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引导流动人口群体释放生育潜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基于2017年的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探究了乡—城流动育龄家庭的教育消费水平与生育决策间的关系,发现乡—城流动育龄家庭校外教育消费水平较高,样本家庭普遍处于实际生育数量小于理想生育数量的“生育抑制”状态,生育决策较为保守。回归结果显示,教育消费水平对生育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教育消费水平越高,乡—城流动育龄家庭的生育决策越保守,其中校外教育支出对生育决策影响的强度更大,且受教育程度、赡养负担、家庭月工资收入与留守未成年子女数量均会调节教育消费与生育决策间的关系。就影响机制而言,过高的教育消费一方面会推高家庭总支出和挤出其他消费,进而增加流动家庭的经济脆弱性和相对贫困风险,另一方面会引发并积累焦虑情绪和催生消极主观心理,因此育龄群体的客观经济效用和主观心理效用不断降低并打破成本—效用平衡状态,最终促使流动家庭做出保守的生育决策。未来政策需从客观经济效用和主观心理效用入手,以塑造理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流动家庭教育消费回归理性,缓解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重振育龄家庭的养育信心,同时构建教育成本分担网络,搭建生育友好环境,积极回应流动家庭随迁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