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6)
2023(9991)
2022(8284)
2021(7765)
2020(6544)
2019(14816)
2018(14478)
2017(28049)
2016(14409)
2015(16180)
2014(15907)
2013(15137)
2012(13903)
2011(12159)
2010(11585)
2009(10471)
2008(9796)
2007(8183)
2006(6820)
2005(5464)
作者
(37461)
(31396)
(31112)
(29831)
(20050)
(14930)
(14303)
(12331)
(12180)
(10972)
(10827)
(10610)
(9719)
(9700)
(9574)
(9244)
(9240)
(9225)
(9044)
(8955)
(7534)
(7454)
(7323)
(7282)
(7070)
(6988)
(6723)
(6644)
(6218)
(6110)
学科
(61703)
经济(61531)
管理(40728)
(39380)
(32753)
企业(32753)
方法(30818)
数学(26186)
数学方法(25818)
(20310)
(16313)
业经(16028)
中国(15860)
农业(13712)
地方(11498)
(10734)
理论(10584)
(10378)
(9757)
贸易(9754)
(9720)
(9504)
(9469)
财务(9435)
财务管理(9416)
企业财务(8950)
技术(8756)
(8182)
金融(8180)
环境(8138)
机构
大学(196579)
学院(196009)
(82339)
管理(80882)
经济(80860)
理学(71390)
理学院(70697)
管理学(69467)
管理学院(69085)
研究(59686)
中国(44142)
(38824)
(37132)
科学(34356)
财经(30651)
中心(29988)
(28120)
(27751)
业大(27476)
(27330)
(26560)
(26375)
经济学(26370)
师范(26137)
研究所(24223)
经济学院(23921)
北京(23268)
财经大学(23211)
(21893)
(21532)
基金
项目(143568)
科学(115790)
研究(107904)
基金(107158)
(91828)
国家(91006)
科学基金(80418)
社会(73072)
社会科(68258)
社会科学(68237)
基金项目(57318)
(55181)
自然(50555)
教育(50398)
自然科(49467)
自然科学(49457)
自然科学基金(48549)
(46426)
编号(43379)
资助(42233)
成果(34068)
(33018)
重点(31899)
(30664)
(30631)
国家社会(30527)
教育部(29310)
人文(29043)
课题(28701)
创新(28453)
期刊
(84132)
经济(84132)
研究(54677)
中国(32743)
(28743)
管理(28324)
学报(27281)
(26550)
科学(26423)
大学(22656)
学学(21377)
教育(20829)
农业(18210)
技术(17146)
(15902)
金融(15902)
业经(15148)
财经(14958)
经济研究(13723)
(12907)
问题(11303)
(9717)
统计(9520)
理论(9042)
技术经济(8862)
科技(8662)
(8612)
图书(8488)
商业(8435)
财会(8135)
共检索到270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行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无讼"调查,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是主要方式;规范的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在部分地方日趋严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远行  李慈航  
乡土中国概念是基于南宋至1840年期间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表述。乡土中国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村落社区,其本质特征是社区性。乡土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主要体现为小农经济、村落社区、家国政治和儒家文化。村落社区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深刻形塑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样态与路径。原子化、强制经济、国家政权建设等是村落社区解体后的社会结构状态和因应策略。改革开放以来则体现在再原子化、市场经济以及后国家政权建设等方面。当下乡村面临的急迫问题是欠发展问题,而欠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化,即乡村失序。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以社区重构建构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乡土重建本质上就是社区重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致宁  乔芳琦  
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间调研所著的《乡土社会》为我们阐释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状态。费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分析是基于社会学"结构—功能"的视角,并结合了人类学"比较法"来进行研究。~([1])对于乡土社会的解读,既要注重费孝通全书的逻辑结构,即以乡土社会为核心、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为内在和外在形式,又要理解乡土社会的明确概念。费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借鉴,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的启发。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富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鹏波  雷大朋  张立杰  吴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和美丽乡村的提出,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城镇规划、乡村建设等成为继城市化运动之后的乡村环境提升运动的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视角被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关注。文章从乡土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运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和生命景观要素构成的"四生乡土景观"体系,并对各要素景观特性进行了阐释,以期为乡土景观的识别、保护、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兴  吴倩  兰伟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玫  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  
以外来种无瓣海桑为供体,通过室内栽培实验探讨了无瓣海桑各器官水浸液的不同浓度(即0 1、0 2、0 3、0 4、0 5g·mL-1)对我国4个乡土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无瓣海桑对各乡土红树植物均存在化感作用,对胚轴萌发的影响大于对幼苗生长的影响;除最低浓度外,不同浓度的各器官水浸液均能明显抑制各乡土红树植物的萌发,且随着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所有水浸液均表现出高浓度下抑制幼苗生长,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转为促进的规律;各器官的水浸液对各乡土红树植物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为:果>根>凋落叶;高浓度时,无瓣海桑的各器官水浸液对不同受体红树植物的幼苗生长抑制强度不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一般以土地的规模化为前提,而土地经营权流转会造成乡土社会中农民的利益分化,因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处理与普通农户的利益关系、社会关联与情感连带的问题,其持续发展必然要与乡土社会进行深度互动。"嵌入性"是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及其与乡土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关联营造的方式,利用"中介""担保人"等熟人社会的关系纽带,以及人情、面子等乡土习俗,来建立与其所"嵌入"的乡土社会的精细关联。关联营造的机制关系着农业的均衡稳定发展,也关系着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江红  侯利文  
文章通过对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内生性的分析,检视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乡土运行。即通过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展中社会资本作用的静态描述和动态展示,深入揭示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乡土运行规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