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75)
2023(12169)
2022(10279)
2021(9611)
2020(7716)
2019(17174)
2018(16721)
2017(32225)
2016(17317)
2015(18923)
2014(18194)
2013(17514)
2012(16278)
2011(14597)
2010(14516)
2009(13690)
2008(12924)
2007(11477)
2006(10220)
2005(8554)
作者
(44464)
(37370)
(36800)
(35205)
(23415)
(17867)
(16841)
(14305)
(14197)
(13478)
(12484)
(12346)
(11653)
(11333)
(11294)
(11287)
(11131)
(10723)
(10674)
(10629)
(9049)
(9018)
(8768)
(8684)
(8384)
(8334)
(8171)
(8154)
(7393)
(7357)
学科
(61223)
经济(61150)
(48506)
管理(45667)
(34692)
企业(34692)
(34557)
农业(23512)
方法(20171)
业经(19202)
地方(18916)
中国(18908)
(18490)
数学(16280)
数学方法(16015)
(15012)
(12377)
(11655)
贸易(11648)
(11272)
(10771)
环境(10567)
理论(10296)
(10119)
银行(10116)
(10078)
收入(10028)
(10018)
(9716)
(9657)
机构
学院(228626)
大学(219512)
(89868)
经济(87610)
管理(86948)
研究(74880)
理学(74405)
理学院(73556)
管理学(72349)
管理学院(71892)
中国(57818)
(44407)
科学(44029)
(43905)
(39850)
中心(36732)
(36523)
(35350)
(33834)
师范(33657)
财经(33344)
业大(31874)
研究所(31679)
(30072)
农业(29650)
(29573)
(27306)
北京(26887)
经济学(26418)
师范大学(26381)
基金
项目(153417)
科学(121898)
研究(121324)
基金(108495)
(91922)
国家(90940)
科学基金(79078)
社会(77403)
社会科(72844)
社会科学(72829)
(64231)
基金项目(57559)
教育(55078)
编号(52744)
(51140)
自然(47752)
自然科(46521)
自然科学(46511)
自然科学基金(45621)
成果(43298)
资助(41640)
课题(36389)
(35226)
重点(34510)
(33048)
(32352)
(31425)
(31215)
(30849)
国家社会(30803)
期刊
(111649)
经济(111649)
研究(67682)
中国(48909)
(43307)
(33440)
科学(30192)
管理(29995)
教育(29930)
学报(29857)
农业(28662)
(24637)
金融(24637)
大学(24066)
业经(23452)
学学(22485)
技术(18457)
经济研究(15835)
财经(15180)
问题(14722)
(13182)
(12466)
(12414)
资源(11643)
农村(11351)
(11351)
(11334)
农业经济(11270)
图书(10992)
现代(10846)
共检索到346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史博丽  齐顾波  燕艳华  史玉丁  
[目的]本文以乡土文化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书记制度嵌入受阻、村民自治组织信任危机以及资源下移的目标偏离等问题,以厘清扶贫干预工作中的文化遭遇及深层逻辑。[方法]运用实地调研、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的问题及背后机理。[结果]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乡村社会有着自身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这与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下的精准扶贫思路有着较大差异,冲突与弥合纵贯精准扶贫全过程。扶贫干预遭遇的困境背后是精准扶贫本身数据精准思维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正是乡土社会隐藏下的农村逻辑干扰着扶贫的顺利进行。熟人社会背景下的利益抱团、建立在私人道德上的差序格局以及村庄治理中呈现的无为政治,这些本土化的乡土逻辑干扰着扶贫资源的下移和村庄治理的合规。[结论]扶贫过程中应积极赋权于驻村工作队,加强精准扶贫具体政策的有效传达等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国强  方相林  
探讨了“九五”期间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开发重点与对策。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开放式扶贫方针,以开放促开发,实行三带、三促、三结合、两个主攻方向的战略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对外开放,加强劳务输出,搞好计划生育,缓解人地矛盾等是“九五”期间扶贫开发的重点。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献军  汪道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有可为。信阳市作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产粮基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信阳银保监分局站位全局、立足长远,引领全市银行业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积极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实践与成效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一是实施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来喜  殷笑晗  刘艺娃  金俐含  
改革开放后,河南省金融体系涉农力度不断增强,脱贫效应显著,但目前各贫困地区金融抑制现象还较为严重。滞后的金融服务体系不仅会降低其贫困减缓效应,也会阻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和主动脱贫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河南省脱贫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和对策,对于河南省今后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慧敏  张香玲  李立  李小建  王兵  
山区贫困县具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居住空间格局快速变化等特点,使得其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及可达性分析在教育公平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利用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1)嵩县中小学空间布局在一些地形条件地区局部集中:小学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相对较多,初中则局部集中在浅山丘陵区;(2)撤点并校使中小学数量减少,各行政村内学校数量的分布差距缩小,趋势线逐渐平缓;(3)Voronoi模型的Cv值结果显示,中小学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状态,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减少其空间集聚程度逐渐下降,在县域北部沿东北—西南走向呈现面状密集分布区,沿境内两条主要干线路(G311和S247)分别形成南北和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区;(4)2015年中小学空间可达性区域差别明显,小学最远入学距离为最近入学距离的160倍,有26.1%的村庄初中入学距离达10 km以上,且全部位于中山和低山地区;(5)地形、交通、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等对嵩县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烽  夏振洲  卢雅韵  
农村贫困人口基本金融服务已经得到满足,但贷款可获得性明显弱于普通农户,信贷排斥现象较为突出。以河南省淮阳县为例的调查显示,贫困户户主受信贷排斥的主要原因有户主年龄超过60岁、人户分离、身心不健全以及征信记录有瑕疵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弱化信贷风险、激活贫困户资产、放宽贷款年龄限制、消除征信瑕疵影响等缓解信贷排斥的途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李智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困的地域分布和特征呈现出新的格局,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弱化及"滴漏"式扶贫思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导致减贫速度放缓、贫困人口再次增加的因素等也应纳入贫困机理的范畴进行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慧敏  罗庆  李小建  高更和  
通过借鉴MPI方法,使用河南省淅川县146户被调查农户的教育、健康、生活水平3个维度的7个指标数据对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量。样本中,农户多维贫困特征明显,有较大比例的农户处于收入维度之外的多维贫困状态,房屋结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医疗支出为家庭主要的致贫因素。此外,从个体、家庭、村庄等方面对农户处于多维贫困状态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学生数量、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村庄水利设施状况、村庄到县城的距离6个影响因子均对农户处于多维贫困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被调查农户多维贫困程度,扶贫措施应将家户健康、教育维度的因素考虑在内,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服荣  张海鸥  
河南省贫困县自然条件差、人口素质偏低、地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南省政府对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效益,但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贫困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延群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期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河南省27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为样本,实证分析国家财政支持对原贫困县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国家财政支持促进了脱贫县的长期经济增长,但不同脱贫县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异质性,财政支持对经济相对更加落后的原贫困县的长期增长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支持通过增加投资推动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使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目前,原贫困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在地级市相比仍有差距,为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需要继续加大对经济落后县的财政支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汪淳玉  
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是基于"贫困户缺什么"的外力型扶贫,产业扶贫的诸多困境表明应在"贫困户有什么"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扶贫重点。土地是贫困户最为关键的自有资源,对贫困户具有生计保障的物质性功能,并深深嵌入其家计过程。家计过程视角不同于生计框架,家计过程注重体察家庭再生产环节的变化和家庭内部生活的组织过程,有助于解释贫困户依托土地而实现自力型脱贫的发生机制,弥补国内扶贫研究过于政策化的不足。结合河南省平楼村的实地研究发现,土地的家计过程包括贫困户利用土地维系家庭再生产的流变策略,围绕土地形成的劳动力配置和社会关系动员机制,以及依靠土地实现的家庭内部权力和财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土地的家计过程直接形塑出贫困户的生存弹性,具体包括贫困户生存自保的独立性、代价分配转化的妥协性以及自主资源库改善和代际传承的连续性。贫困户的生存弹性说明贫困户具有摆脱生存弱势和外部风险的能力。政府应警惕资本下乡以土地流转或产业扶贫之名破坏贫困户的家计过程,设置以贫困户家庭整体单元为对象的扶贫政策,同时激活贫困户的生产组织潜能,使贫困户享有真正持续的脱贫收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久贵  
"十三五"期间消除贫困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消除贫穷的有力途径,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保证,精准扶贫、区域性脱贫路径上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性脱贫的压力与机遇,梳理相应政策红利,阐释了推行PPP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区域性脱贫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合理推行PPP模式、实现区域性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可行性措施,并提出警示。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浩天  蔡丽丽  
本文运用河南省20个村1542户贫困农户的调查数据建构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认知、政策信任与教育扶贫清单执行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扶贫清单的政策执行绩效受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类型以及政策信任等多重影响。具体而言,女性对扶贫清单的满意度高于男性,教育扶贫政策执行绩效满意度不会随农户年龄增大而提高。与兼业户相比,纯农业户对教育扶贫清单执行的满意度较高。教育水平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多的贫困农户对教育扶贫清单政策执行越满意。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和健康状况三个变量对教育扶贫清单的执行均不具有显著影响,该结果凸显了贫困农户对教育投资的刚性需求和脱贫理性。在教育扶贫清单信任变量中,教育扶贫清单的执行主体、过程与结果均对扶贫效果影响较大。从教育扶贫清单的内容看,农户对资金助学政策的评价较为满意,对技术培训以及职业教育政策的需求意愿较为强烈。因此,要不断拓展教育资源配置精准化的公共性价值,提升农户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对教育扶贫清单的运作绩效进行精准监测和及时回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霞  蔡玉平  王龙虎  
金融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探索金融扶贫实践,总结经验做法,有助于促进后扶贫时代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阻断返贫的长效机制。基于河南省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实践,总结金融扶贫措施,评估金融扶贫绩效,从政策制度、资源禀赋、意外灾祸、能力习惯四个方面分析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的返贫风险,提出打造数字化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四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议,为阻断返贫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路径。进一步加强后扶贫时代金融支持在农村贫困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有助于为脱贫地区阻断返贫和加快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