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7)
2023(8211)
2022(6708)
2021(6264)
2020(4864)
2019(10969)
2018(10913)
2017(18346)
2016(10964)
2015(12171)
2014(11813)
2013(10632)
2012(9567)
2011(8880)
2010(9158)
2009(8417)
2008(8060)
2007(7151)
2006(6331)
2005(5652)
作者
(27724)
(23029)
(22809)
(21648)
(14697)
(10892)
(10443)
(8972)
(8663)
(8383)
(7863)
(7839)
(7136)
(7116)
(7115)
(7103)
(7041)
(6874)
(6733)
(6603)
(5902)
(5806)
(5456)
(5382)
(5281)
(5268)
(5118)
(5113)
(4687)
(4616)
学科
(31237)
经济(31200)
管理(23146)
(21330)
教育(20600)
(18232)
企业(18232)
中国(15567)
(13700)
方法(11693)
理论(11336)
业经(11087)
(10347)
(9443)
农业(9417)
数学(8446)
数学方法(8238)
(8121)
教学(7463)
发展(7213)
(7091)
地方(6809)
(6087)
(5752)
贸易(5749)
(5551)
(5529)
技术(5247)
产业(5103)
农业经济(5057)
机构
大学(143697)
学院(142569)
研究(50697)
管理(45083)
(43577)
经济(42286)
理学(39006)
理学院(38387)
管理学(37303)
管理学院(37009)
(31929)
师范(31750)
(31618)
科学(31524)
教育(31236)
中国(30360)
师范大学(25853)
(25006)
(23320)
研究所(22976)
(21569)
(21395)
中心(21335)
北京(20134)
技术(19865)
业大(19029)
(18438)
职业(18375)
(18229)
财经(16922)
基金
项目(93253)
研究(76574)
科学(74703)
基金(63296)
(54476)
国家(53814)
社会(46062)
科学基金(45114)
社会科(43127)
社会科学(43119)
教育(42965)
(38930)
编号(34757)
(34520)
基金项目(32425)
成果(31074)
课题(27275)
自然(26763)
自然科(26119)
自然科学(26110)
自然科学基金(25619)
资助(24149)
(24008)
重点(22992)
(21952)
(21199)
规划(20976)
项目编号(20707)
(20032)
(20014)
期刊
(52759)
经济(52759)
教育(52208)
研究(49917)
中国(36647)
(22351)
学报(22141)
科学(20354)
大学(17957)
(16649)
农业(15793)
学学(15292)
管理(15240)
技术(14603)
职业(13217)
业经(11151)
(8325)
技术教育(8315)
职业技术(8315)
职业技术教育(8315)
(8179)
论坛(8179)
经济研究(8168)
财经(8089)
图书(7972)
(7872)
金融(7872)
(7667)
(7509)
(7054)
共检索到217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红  
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司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司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认同、国家认同、民族精神、乡土知识等诸多丰富内涵,为开展乡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大乡土教育力度的新形势下,合理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其乡土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各民族整体素质、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德奎  赵晓丹  
乡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二者理念相通,使命和诉求基础相同。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侵蚀了乡土文化教育所依托的土壤,学生构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趋于断裂;乡村伦理价值体系的解体削弱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强化的价值涵养,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核心日益动摇;乡村与乡村教学的剥离背弃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实现的传承目标,学生巩固文化认同的保障濒于瓦解。有鉴于此,开辟"政府+民间"和"制度+产业"的建设模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开发乡土教材和提升乡土情怀,有助于乡土文化教育的重建及文化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对乡风文明发展方略进行了整体布局。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与乡土文化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风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的发展基于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是促进乡风文明发展的根本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迟晓蕾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作为一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以乡土文化为背景的乡村社会推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裂变、冲突、纠结、接受与融合。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正视乡土文化的危机,消除对乡土文化的误读与偏见,从保持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丽红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珊   李新  
乡土教材自清末产生至今,其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乡土教材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续、文化育人、文化规范等四重文化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健全乡土教材编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发独具特色的优质教材;完善乡土教材质量审查机制,研制适用乡土教材的标准体系;因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升乡土教材的使用成效;构建权责分明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强化乡土教材制度供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红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城市化的冲击和影响,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困境。对此,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现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武宇林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芮铭  郭立亚  
乡土文化包罗万象,具有人文、美学、社会认同、商业等多重价值,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与类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学界和各类社会团体等均尝试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视野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地关注和开发乡土文化。一方面深层解构乡土文化所要传达的美德、价值,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和遗产;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苗  张力跃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了普职持平的高峰,如何推进其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及其子女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育选择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乡土文化制约农民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进而影响农民子女的职业教育选择。发扬乡土文化中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规避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乡土文化不仅有文化保育意义,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德业相劝和患难相恤的思想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在当代经济与社会中仍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新时代社会条件加以创造性转化,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觉悟和"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新乡贤,应是其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晓刚  王苏宇  张元富  
乡土文化属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文化类型,体现了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长久而密切的关系,需要通过客观物质来呈现,而客家特色小镇建设则着重强调客家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在客家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提炼客家乡土文化符号,指出朴素、务实、勤劳、尚学、中庸是客家文化的特有属性,塑造客家乡土景观,采用选址布局、材料选型、植物种植、景观小品和铺地图案这五种路径进行客家特色小镇景观建设,揭示客属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乡土文化和组合特征,协调现代城市与乡土生活之间的矛盾,推动客家地区经济、文化、生态三者和谐发展与社会繁荣稳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艳梅   杨萧萌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自然、乡土艺术、乡土民俗、乡土情怀六个维度构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选文整体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于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传承热爱祖国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着乡土文化要素数量分布不均衡、地域民俗特色有待突出、时代特征略显不足,呈现层次不够多元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产生制约的挑战。故选编乡土文化选文时应更加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深厚内涵的认知、注意选文编排的均衡性与代表性,强化内容与生活的链接、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丰富乡土文化的呈现层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