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59)
2023(11970)
2022(9881)
2021(9373)
2020(7580)
2019(17308)
2018(17017)
2017(31137)
2016(17532)
2015(19530)
2014(19745)
2013(18270)
2012(16423)
2011(14874)
2010(14665)
2009(12982)
2008(11797)
2007(10562)
2006(8976)
2005(7233)
作者
(44834)
(37727)
(37623)
(35807)
(23571)
(18153)
(17122)
(14918)
(14863)
(13242)
(12951)
(12761)
(11846)
(11805)
(11519)
(11460)
(11314)
(11141)
(10762)
(10754)
(9348)
(9153)
(8951)
(8759)
(8456)
(8422)
(8404)
(8132)
(7619)
(7521)
学科
(66120)
经济(66061)
(40221)
管理(39504)
(29648)
方法(29087)
(27971)
企业(27971)
数学(26700)
数学方法(26309)
中国(23361)
教育(20576)
农业(19918)
地方(18387)
业经(16069)
(15262)
(13320)
(13048)
理论(11581)
发展(11033)
(10910)
(10793)
技术(9969)
环境(9693)
(9173)
贸易(9171)
地方经济(8988)
(8893)
教学(8624)
(8269)
机构
学院(227333)
大学(227293)
(85922)
管理(84847)
经济(83914)
研究(76087)
理学(74336)
理学院(73466)
管理学(71976)
管理学院(71512)
中国(50533)
(47046)
科学(45711)
(40415)
师范(40126)
(39100)
(36943)
中心(36257)
(35618)
(34863)
业大(33789)
教育(33629)
研究所(32818)
师范大学(32735)
财经(30189)
农业(29327)
北京(29029)
(27995)
(27699)
(27454)
基金
项目(164110)
科学(132147)
研究(126980)
基金(117249)
(101295)
国家(100294)
科学基金(86735)
社会(81001)
社会科(76364)
社会科学(76348)
(66858)
教育(65148)
基金项目(62227)
(57262)
编号(53815)
自然(53784)
自然科(52516)
自然科学(52498)
自然科学基金(51488)
资助(45921)
成果(43769)
课题(39259)
重点(38454)
(37933)
(37688)
(34670)
国家社会(33052)
教育部(32975)
规划(32264)
创新(32155)
期刊
(92341)
经济(92341)
研究(69849)
教育(54282)
中国(50824)
(40379)
学报(32753)
科学(31033)
管理(27388)
大学(27214)
(27197)
农业(27035)
学学(24442)
技术(23843)
业经(18813)
(17354)
金融(17354)
职业(14388)
财经(13987)
经济研究(12839)
问题(12436)
(12093)
(11443)
(11405)
(11053)
资源(10435)
统计(10089)
科技(9732)
(9673)
论坛(9673)
共检索到328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文  
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文  
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德奎  赵晓丹  
乡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二者理念相通,使命和诉求基础相同。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侵蚀了乡土文化教育所依托的土壤,学生构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趋于断裂;乡村伦理价值体系的解体削弱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强化的价值涵养,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核心日益动摇;乡村与乡村教学的剥离背弃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实现的传承目标,学生巩固文化认同的保障濒于瓦解。有鉴于此,开辟"政府+民间"和"制度+产业"的建设模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开发乡土教材和提升乡土情怀,有助于乡土文化教育的重建及文化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灿   马童宇  
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核心环节。基于海口施茶村的典型案例研究,以“资源—资产—资本”为视角探索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乡村自然资源资本化呈现出“价值潜在—价值显现—价值形成—价值变现”的转换路径。村集体首先需要科学判断村庄生态资源的特性,从而促进资源优势内化为与之最适配的特色生态产品;其次需要有效整合外部要素,在村两委、政府部门、工商资本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完成资产资本化;最后通过充分的产品市场化来最终实现生态产品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层面的多维价值。本文为乡村自然资源开发研究贡献了新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思路,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建红   蒋艳辉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当代数字乡村的研究热点,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以长沙县果园镇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果园镇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建构的过程及运行机理。研究发现:果园镇以果园镇政府为核心行动者,长沙市政府和县政府、中国电信、果园镇党组织、长沙县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为人类行动者,“数字果园”平台为非人类行动者,所有行动者经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四个阶段完成转译,从而建构高效运行的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研究得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需要以数字平台为依托,搭建主体共场参与渠道;以数字红利为内驱,创建利益共融联结模式;以数字治理为向度,构建行动共治运行机制。在主体共场、利益共融、行动共治的共同作用下,合作网络得以建构并高效运行,最终促成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建红   蒋艳辉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当代数字乡村的研究热点,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以长沙县果园镇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果园镇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建构的过程及运行机理。研究发现:果园镇以果园镇政府为核心行动者,长沙市政府和县政府、中国电信、果园镇党组织、长沙县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为人类行动者,“数字果园”平台为非人类行动者,所有行动者经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四个阶段完成转译,从而建构高效运行的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研究得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需要以数字平台为依托,搭建主体共场参与渠道;以数字红利为内驱,创建利益共融联结模式;以数字治理为向度,构建行动共治运行机制。在主体共场、利益共融、行动共治的共同作用下,合作网络得以建构并高效运行,最终促成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曼  
中国当前处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转折阶段,海洋乡村作为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场域,其基层社会治理不仅需要依靠国家制度层面的革新,同时也需要基于融合当地的生计方式与传统文化。与农耕文化根植于土地不同,更具开放性、风险性与不稳定性的海洋生态影响下的海洋乡村基层社会在面临国家制度性导向的生计方式转型时往往面临更多困境。S镇基于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双重目标,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获得根基性力量,通过对包含集体记忆与传统生计方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再生产,将乡村振兴与社会秩序维系植入当地社会,为海洋乡村的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一种经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宁  
自2015年以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热点,然而纵观大量乡村旅游项目与产品,却存在同质化严重、发展动力不足及缺乏创新等问题。特色小镇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特色小镇视域下,乡村旅游可借鉴成功的特色小镇经验,结合国家政策引导和地域特色,创新乡村旅游项目与产品,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锐  
博物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文化宝库与智慧结晶。随着国家对博物馆教育意义的认知,其类目和形式也逐渐突破了既定范畴,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程度、人类文明进程、资源共享途径相辅相成,体现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分析博物馆社会责任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博物馆教育发展的策略及路径,以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于莎  刘奉越  
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建国以来乡村教育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建国7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践经历了计划性城乡二元结构、市场性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融合等不同阶段,乡村教育在这些历史阶段中曲折发展,并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乡村教育发展将会呈现新的态势,即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增强教师资源供给水平、注重质量提升和彰显乡土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管益敏  万敏  
基于对洞庭湖流域聚落的解读,挖掘出该区域乡土文化的特色,通过分析聚落形式进而将不同区域的聚落形式与乡土文化整合,提出有利于该区域聚落发展的规划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