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7)
- 2023(13842)
- 2022(11541)
- 2021(10579)
- 2020(8919)
- 2019(19984)
- 2018(19317)
- 2017(37380)
- 2016(19773)
- 2015(21830)
- 2014(21415)
- 2013(20707)
- 2012(18902)
- 2011(16840)
- 2010(16583)
- 2009(15030)
- 2008(14461)
- 2007(12261)
- 2006(10357)
- 2005(8944)
- 学科
- 济(84829)
- 经济(84735)
- 管理(62043)
- 业(58539)
- 企(48869)
- 企业(48869)
- 方法(44748)
- 数学(40385)
- 数学方法(39928)
- 财(24647)
- 农(24287)
- 中国(20486)
- 业经(19267)
- 农业(16524)
- 地方(15754)
- 务(15675)
- 财务(15637)
- 财务管理(15606)
- 环境(15542)
- 制(15473)
- 学(15041)
- 企业财务(14992)
- 贸(14315)
- 贸易(14308)
- 易(13918)
- 技术(12884)
- 划(12786)
- 银(12609)
- 银行(12596)
- 融(12511)
- 机构
- 大学(275756)
- 学院(275425)
- 济(115798)
- 经济(113683)
- 管理(112723)
- 理学(99429)
- 理学院(98528)
- 管理学(96935)
- 管理学院(96424)
- 研究(82904)
- 中国(62753)
- 财(54968)
- 京(54004)
- 科学(48356)
- 财经(45165)
- 经(41386)
- 中心(41152)
- 农(40756)
- 江(39588)
- 业大(38811)
- 所(37877)
- 经济学(37559)
- 研究所(34600)
- 经济学院(34363)
- 财经大学(34234)
- 范(34121)
- 师范(33779)
- 北京(32220)
- 农业(31620)
- 州(31286)
- 基金
- 项目(197723)
- 科学(159345)
- 基金(149130)
- 研究(143610)
- 家(129125)
- 国家(128084)
- 科学基金(112985)
- 社会(96768)
- 社会科(91986)
- 社会科学(91965)
- 基金项目(78833)
- 省(75839)
- 自然(72702)
- 自然科(71141)
- 自然科学(71124)
- 自然科学基金(69893)
- 教育(67057)
- 划(63705)
- 资助(60340)
- 编号(55612)
- 部(45259)
- 重点(44193)
- 成果(43588)
- 创(41727)
- 国家社会(41618)
- 发(41247)
- 教育部(40064)
- 人文(39206)
- 创新(38979)
- 科研(38698)
共检索到380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 尹俊雅
环境污染是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规制政策效果,忽略了政策执行力的经济影响。在收集、整理地方官员特征及排污费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官员特征与环境治理力度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当省长为"本地"人时,地区排污费征收力度有加大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在欠发达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考虑变量衡量误差等问题之后,相应研究结论依旧成立。由此认为,为了改善地区环境质量,中国政府在加强规制部门独立性之余,可以适度利用乡土情结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铸就"绿水青山"中国梦。
关键词:
官员特征 乡土情结 规制独立性 排污费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德权 姜国华 陈冬华
官员治理结构中晋升激励的应用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也可能带来高昂的发展代价,目前尚未有文献定量检验地方官员晋升与辖区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1—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领导人职务变动数据库,首次考察了地方官员晋升和地区经济效率的经验关联,并从政绩考核观转型、官员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地方官员晋升与任期内平均地区经济效率负相关,即政治晋升未能有效识别地方的经济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官员越年轻,任期越长,晋升竞争的激励影响越大,晋升与经济效率的负向关联越强。但是,在政绩考核观转型后,政治晋升与经济效率的负向关联有所减弱。本文的发现不仅为近年来...
关键词:
地方官员 晋升激励 经济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锦华 刘静
迁移对农民工教育回报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解析并检验了农民工教育回报迁移效应的存在性和异质性,并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克服了选择偏差。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工的教育回报存在迁移效应。与本地农民工相比,外出农民工虽然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但却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回报。第二,农民工教育回报的迁移效应存在门槛值。只有达到一定的教育程度,农民工才能通过迁移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第三,在剥离了城市层面的因素后,农民工教育回报的迁移效应依然存在。在大城市,这一效应表现
关键词:
农民工 教育回报 迁移效应 选择偏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琳 易家权
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资本市场需要突破“市场壁垒”,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以“碳中和”促改革、谋发展。本文基于2013年8月8日~2021年11月9日中国八大碳交易市场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碳交易市场收益率非平衡性,并运用ARCH模型族对各地方碳交易市场进行异质性分析。通过对碳交易市场进行全市场、多维度研究发现:中国碳交易市场整体具有明显非平衡性特征;碳交易市场在碳价、市场规模、应对外部冲击等方面具有显著异质性;此外,投资者关注对碳交易市场收益有显著影响,将投资者引入碳交易市场有助于激发碳交易市场活力。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碳交易市场整体发展特征,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借鉴;同时深入剖析各个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更具针对性、客观性、前瞻性地指导地方碳交易市场发展,有效推动地方减碳工作开展,最终形成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中心,地方碳交易市场为基本点的“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碳交易市场发展格局,助力“双碳”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本文运用GMM法,对转型时期由地方官员不同激励动机所引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降低地区环境污染,这不仅得益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及管理经验,更藉由示范溢出、竞争溢出等推动地区产业绿色结构形成;异地交流激化了官员"为增长而竞争"激励,强化了"逐底竞争"行为,抑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改善作用;官员任期越长,晋升激励越弱,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降低,削弱了外商直接投资正向的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本文运用GMM法,对转型时期由地方官员不同激励动机所引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降低地区环境污染,这不仅得益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及管理经验,更藉由示范溢出、竞争溢出等推动地区产业绿色结构形成;异地交流激化了官员"为增长而竞争"激励,强化了"逐底竞争"行为,抑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改善作用;官员任期越长,晋升激励越弱,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降低,削弱了外商直接投资正向的环境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金生 余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期,探寻"双创"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的解决。选取我国东、中、西地区的相关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研究各地区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创新、创业和就业三者之间存着紧密的联系,创新可以促进创业和就业,而创业也能在长远时期拉动就业增长;这种互动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体现得突出,创新对创业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9.96%、对就业的平均贡献率为36.53%,创业对就业的平均贡献率为29.42%,而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西部、中部地区相对应的结果分别是25.16%、35.03%、24.96%和24.93%、32.47%、21.46%。
关键词:
创新 创业 就业 VAR模型 区域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关键词:
乡土情结 农耕文明 亲情伦理 传统文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现林
理性程度的同质性表现在古典经济学基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完全理性"和西蒙基于不完全市场中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条件下的"有限理性"。行为理论将行为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经济主体异质性的基础,异质性企业的研究侧重于企业特定层面的差距及其经济社会影响,搜寻与匹配理论关注交易客体的异质性及其影响,这类研究虽然存在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不足,却显示了异质性研究的价值与趋向。实践中,影响理性程度的因素并非仅限于人特定的自然属性,财产权利的禀赋状况才是其限定性因素。理性程度异质性具有内在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
理性 同质性 理性程度 异质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罗韵轩
本文以异质性债务为切入点,从金融生态环境地区层面实证检验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产权性质、来源及期限结构的异质性债务治理效应与债务重组之交互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国有控股公司经营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正相关、长期金融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负相关;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相对非国有,国有控股公司金融性负债、经营性负债、短期金融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正相关关系都更强。说明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金融生态环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股权、董事会等可提升治理效应,但会被公司-银行-政府的国有同源及债务软约束削弱。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公司短期债务占主导等错配的深层原因,拓展新常态经济下异质性债务治理优化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法芹
运用幸福经济学理论分析乡土情结的客观数据显示,当田园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乡土情结是一种自然情结;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诸如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大亨们来说,乡音、乡土、乡情、乡村及其田园梦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态、获取健康绿色环境、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不断分化,人们对乡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降低,但各个阶层对土地赋予的精神寄托功能在逐渐增强。我们的故土在乡村,土地与亲情是维系家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家乡情结是各个阶层共同的自然情
关键词:
乡土情结 调查 数据 城市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法芹
运用幸福经济学理论分析乡土情结的客观数据显示,当田园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乡土情结是一种自然情结;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诸如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大亨们来说,乡音、乡土、乡情、乡村及其田园梦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态、获取健康绿色环境、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不断分化,人们对乡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降低,但各个阶层对土地赋予的精神寄托功能在逐渐增强。我们的故土在乡村,土地与亲情是维系家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家乡情结是各个阶层共同的自然情怀,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籍慰的载体。
关键词:
乡土情结 调查 数据 城市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依然有着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关于土地是"祖业"的认知和表达,并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祖业观念下的土地产权———祖业权,具有人格化、象征性和社区化的特征,使得其性质上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却不具备独立产权的完整性,而明显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私有产权。中国土地产权的观念型塑与村落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自洽的逻辑,它与家族的绵延性、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关系,"祖业权"是嵌入在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乡土社会之中。由此,在国家建构的地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地方社会也在建构着关于土地产权的"地方性共识",进而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村职业教育的乡土资源考察——基于W市H区L村的实地分析
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三方”效应——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考察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检验——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的考察
私募股权投资、高管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专利异质性视角的考察
现金股利、自由现金流量与盈余可持续性——基于长期债权治理视角的实证考察
城市蔓延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对城市空间异质性的考察
FDI对中国工业价值链升级影响的异质性考察
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异质性考察
异质性债权人防御型治理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基于控股环境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乡村产业融合如何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基于集体行动视角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