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5)
2023(5963)
2022(4738)
2021(4394)
2020(3327)
2019(7457)
2018(7237)
2017(12710)
2016(7239)
2015(8037)
2014(7936)
2013(7546)
2012(7309)
2011(6495)
2010(6692)
2009(5927)
2008(5866)
2007(5112)
2006(4598)
2005(4049)
作者
(20785)
(17773)
(17674)
(16687)
(11258)
(8435)
(7801)
(6800)
(6730)
(6471)
(6252)
(6155)
(5735)
(5531)
(5530)
(5447)
(5351)
(5117)
(5108)
(5096)
(4574)
(4410)
(4332)
(4254)
(4045)
(4004)
(3935)
(3888)
(3793)
(3607)
学科
(28760)
经济(28724)
(16686)
(16157)
管理(12967)
农业(12501)
方法(9896)
业经(9508)
(9381)
企业(9381)
中国(9302)
地方(8853)
数学(7411)
数学方法(7258)
(7192)
理论(6686)
(5946)
(5885)
教育(5647)
农业经济(5251)
收入(4940)
发展(4850)
(4837)
(4813)
产业(4585)
(4237)
教学(4179)
工作(4049)
环境(4040)
人口(3981)
机构
学院(102344)
大学(101632)
研究(37393)
(35190)
经济(34194)
管理(33620)
理学(29035)
理学院(28490)
管理学(27690)
管理学院(27492)
中国(25808)
科学(24796)
(21953)
(21053)
(18786)
(18428)
师范(18250)
研究所(17314)
(17097)
中心(16717)
业大(16279)
(16135)
农业(15955)
师范大学(14855)
(13667)
(13596)
北京(13239)
财经(12670)
(11901)
技术(11900)
基金
项目(71998)
科学(56722)
研究(53696)
基金(51198)
(45306)
国家(44864)
科学基金(37787)
社会(33897)
社会科(31875)
社会科学(31866)
(29351)
基金项目(27752)
教育(25288)
(24628)
自然(23489)
自然科(22945)
自然科学(22937)
自然科学基金(22487)
编号(22404)
成果(19136)
资助(19027)
重点(16802)
课题(16333)
(16324)
(15178)
(14966)
国家社会(14270)
创新(13787)
(13588)
大学(13211)
期刊
(44431)
经济(44431)
研究(29753)
中国(23812)
(23082)
学报(19050)
科学(17975)
教育(17309)
农业(15901)
大学(14741)
学学(13737)
管理(11589)
(10940)
技术(9047)
业经(8931)
(7407)
(7217)
图书(6806)
(6547)
金融(6547)
问题(6287)
财经(6003)
经济研究(5750)
业大(5687)
(5659)
资源(5656)
社会(5391)
(5280)
职业(5275)
书馆(5154)
共检索到153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衡宇  李贵华  张娲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农村移民进入城市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多种非正规空间聚居,形成移民主体性的生活实践场域。在与城市文化互动过程中,外来农村移民如何在聚居生活中进行调适,已是检视其城市融入成败的关键场域。通过分析空间疏离、退守到空间重构的三种空间实践过程,表明主体性居住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调适功能,相关政策应重视他们聚居的多样性与渐进性,尊重其生活空间权益,才能破解当前的融入困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凤琴  高晶晶  
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对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后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总体适应良好,民族、年龄、移民时间是影响民族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移民年龄和移民时间是影响地域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据此提出了促进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后文化适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过伟敏  
通过对杭州市城西若干城中村移民聚居空间的考察,从租居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移民生活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具有的积极性与弱势性,审视了移民聚居空间的现存价值。通过分析其内在矛盾与发展动力,认为应积极促进该类空间的转型,逐渐消除移民聚居空间的弱势性,以改善其城市融入的多元困境。但这一转型过程应在尽量不增加移民居住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过高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将会迟滞移民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萍  张体伟  起建凌  
本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作为对象。国内学者对农村扶贫中涉及自发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过专门探讨,对移民搬迁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有研究。历史所载移民的方式一般只包括由官方组织实施或强制实行的,至多只记载了那些得到官方认可的自发移民,而不包括其他自发移民。对自找出路、投亲靠友、自行搬迁的移民,需要政府制订配套的优惠政策。自发移民无时不在进行,而这一过程却是残缺不全的,其合法性处于尴尬的位置,根本之策还是将其接纳和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西部民族贫困山区除通过异地开发、劳务输出等方式向外转移劳动力外,对于一些自发移民和短距离趋利性移民可进行近域迁移,而获得人口的聚居效应;自发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藻  杨风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从当前乡—城迁移人口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对于目前成都市典型的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展开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树立"功能互补,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依托"过渡型社区",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和谐居住模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桂金  刘小敏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社会融合数据,文章分析了影响乡城移民乡土文化认同的三种机制:市民化、社会排斥与乡土联结。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了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其中市民化机制降低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而社会排斥机制则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与家乡的互动联系也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市民化能力的移民,其乡土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启超   王亚华  
本文基于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稻作文化对农民工同乡聚居的影响。研究发现,稻作文化会显著提高农民工进城后同乡聚居的概率。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影响会因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未在城市享受社会保障而增强,即会因农民工所面临的风险增加而增强。机制分析表明,稻作文化使农民工更重视强关系网络,从而造成其进城后倾向于同乡聚居。具体而言,稻作文化会使农民工进城后的社会互动对象多为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进而造成其进城后更倾向于选择同乡聚居。基于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促进农民工社会网络的重构以降低其对强关系网络的依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以提高农民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秋容  李涛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空间场域理论为研究工具,试图建构民族地区异地搬迁安置聚居区社会治理理论逻辑框架,并以四川南宝山羌族安置聚居区为田野调查对象,研究发现,空间置换下的安置聚居区呈现出明显的与其原生民族文化生态相割裂的治理特征。为此,提出重构政治场域、经济场域、社会场域等,以实现民族地区内生性"自治"、"德治"与外生性"法治"相协同的乡村治理路径。另外,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新型城乡关系塑型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到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转换,还需强化"一元多方"的治理赋能与文化治理调适的机制安排。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志  刘云刚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流动人口塑造了俄语语言景观,吸引了俄语区国家移民流动至三亚。论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流动性框架下分析三亚俄语区移民与城市空间的联结。在新型流动性范式下,借助流动/停泊辩证观分析移民空间实践与身份建构,以理解俄语区移民的流动性特征,从日常流动实践中揭示移民空间集聚形成的停泊点结构与意义。研究发现,群体身份可通过社会网络和组织来营造与认同。俄语区移民居所与社会身份具有流动性及不稳定特征,但空间性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日常流动的停泊点赋予特殊地方性意义。停泊点以空间地方性建构引导群体的日常生活流动,开启社会网络的重建。在此过程中,群体对地方性的塑造与体验,通过语言文化产生了群体身份的营造与认同,以及他者对群体的社会建构,形成俄语国家的社交网络。移民在停泊空间的日常流动空间实践与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地互动下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移民流动性的研究案例,拓展了在华跨国移民群体研究对象与其在旅游城市日常生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丰付  朱书琦  白云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城移民群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住房为代表的社会性因素成为影响移民城市定居意愿的主要原因。基于杭州、广州、大连、西安四市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次序回归模型,探讨乡城移民的居住现状以及住房特征对其定居意愿的综合性影响,研究发现:住房特征是移民是否愿意定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住房产权对移民定居意愿影响最大,住房面积、住房支出、住房区位和住房环境也对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对于无本地户口移民而言,住房区位和住房面积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更大,而住房支出和住房环境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相对不敏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立华  阎小培  
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中村”问题、现象及改造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但均是从“单体城市内部”进行考虑,忽视了“城中村”作为“流动人口聚居区”而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鉴于农民工等为大城市流动人口主体的现实,文章重点剖析了农民工进城以及进城之后选择“聚居”的内在要求;此外“城中村”因其城乡分割的制度、优越的区位优势、提供低收入住房而成为“天然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泽勇  
在山区农村还得有留守农民居住生活生产的条件下,山区农民聚居点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必要补充,山区农民建设住房等急需政策指导和配套措施鼓励,政府应该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制定比较长期的规划等切实推进山区聚居点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轶  吕斌  张纯  谭肖红  
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在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针对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研究很多,但对中小城市出现的跨族聚居区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分析拉萨市多民族聚居区的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跨族聚居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包括社会阶层特征、流动性特征、社会网络特征、社会孤隔特征。最后,总结了这些特征形成的成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单菁菁  
居住空间分异特别是贫困阶层聚居是长期困扰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深刻变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已初见端倪。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阶层聚居的五大动因和社会影响,并运用系统理论,从收入分配、政策体制、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应对策略的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晓键  
从乡村居民点的界定及研究动态入手,探讨了乡村聚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分析了乡村聚居环境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