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8)
- 2023(2041)
- 2022(1626)
- 2021(1591)
- 2020(1253)
- 2019(2598)
- 2018(2613)
- 2017(4613)
- 2016(2637)
- 2015(2739)
- 2014(2464)
- 2013(2339)
- 2012(2461)
- 2011(2271)
- 2010(2250)
- 2009(2008)
- 2008(1973)
- 2007(1811)
- 2006(1776)
- 2005(1519)
- 学科
- 济(8608)
- 经济(8598)
- 管理(4917)
- 学(3943)
- 业(3557)
- 教育(3140)
- 中国(2993)
- 企(2836)
- 企业(2836)
- 方法(2379)
- 政治(2176)
- 思想(2116)
- 理论(2048)
- 农(1835)
- 数学(1820)
- 数学方法(1769)
- 思想政治(1712)
- 政治教育(1712)
- 治教(1712)
- 德育(1699)
- 和(1669)
- 及其(1663)
- 制(1643)
- 策(1571)
- 融(1549)
- 金融(1546)
- 财(1506)
- 银(1471)
- 银行(1463)
- 行(1448)
- 机构
- 大学(34488)
- 学院(32779)
- 研究(13512)
- 济(12410)
- 经济(12132)
- 中国(9841)
- 科学(9027)
- 管理(8724)
- 京(7545)
- 理学(7196)
- 所(7073)
- 理学院(7041)
- 管理学(6824)
- 管理学院(6758)
- 研究所(6442)
- 农(6410)
- 财(5956)
- 范(5951)
- 师范(5876)
- 中心(5618)
- 江(5232)
- 业大(5103)
- 农业(5094)
- 师范大学(4843)
- 院(4800)
- 北京(4769)
- 财经(4614)
- 经济学(4480)
- 经(4250)
- 技术(4114)
共检索到55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千猷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立场、观点和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习近平兼具理论品质和实践效果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地位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这些观点构成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和总体架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晓蓝 张璐
习近平劳动观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生逢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世界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分别是劳动价值观、劳动认识观、劳动实践观,三者分别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劳动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怎样认识劳动以及怎样践行劳动这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劳动观是新时代劳动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得到了丰富和新的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劳动观 新时代 新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观 维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把马克思学说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合文理且恰当的。恩格斯从方法论范畴把它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阐释形式作了另一番阐释,不仅形成了源于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功能"的实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范式,而且涌现出一系列新论断,在不同侧面推进了这一领域。这两个"阐释"形式尽管在马克思本人的著述中有一定根据,但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直接术语;尽管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方法论层面,但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存在层次上的区分。应该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研究论点与学术结论,但不要简单移植或模仿他们的现成结论,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受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人口观? 今年中国迎来伟大祖国建国35周年,我国经济、文化、内政,外交、政治、军事诸战线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包括我国在人口事业上的胜利。 中国人口发展是世界人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发展,离不开世界人口发展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赟
自由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关注的对象,自由不仅是衡量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还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努力奋斗的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坐享其成的,要经过不断斗争,克服阶级、民族以及自我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影响下去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产生异化现象,这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与实现,进而提出通过斗争、革命来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以实现人类的自由。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荣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时代的继续前进,其形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鲜活的理论素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与运用的角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价值可归为三个方面:一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审视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生态思想与时代主题、人民需要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时代化;三是用通俗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解读,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大众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雨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大量基础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都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并快速地对环境造成破坏。针对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寻找适应我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提倡全新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现实必然性,对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现代化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亮
文章在分析梳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观点、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消费观 科学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戴建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从1956年6月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以来,日本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由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有机论"思想、由对生态价值主体的探讨而生发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
关键词:
日本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 研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军
国家治理语境中,正义是价值取向,税收是基础保障。税收正义则属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观和制度保障。本文从两个层次讨论税收正义:一是税收促进生产关系诸环节正义,即促进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在维护代际公平、降低社会交易费用、遏制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经济主体消费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力。二是税收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经济新常态对税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下的税收正义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税收正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小刚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代中国 启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伍诚珵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指出中国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真汲取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坚决摒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将生态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自私自利行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两型社会",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不断发展。
关键词:
生态观 探索 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向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